《摘录文大钧先生之〈读易见天心〉》

《摘录刘大钧先生之〈读易见天心〉》

《易经》是天人之学。过去古人有一句话叫“读易见天心”,他们认为读《易经》就能明晓天道,了解宇宙人生变化之妙。

为什么人们认为《易经》比较神秘、比较玄妙?因为《易经》之学有两部分,一个是经学部分,一个是术数部分。经学部分就是对于经文的训释研究,对于哲学思想的解读阐发,对易学之学理的认知,这一部分是比较难的;之所以《易经》被称为“天书”,就是因为它的文字太古老了。在古时候容易理解,但现在时代语境不一样以后,一些内容就难以理解了。

现在许多人一提《易经》就会想到算卦,但《易经》在过去其实是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考试要写文章,起承转合,阐述经文大意,与算卦没有关系。秦代焚书坑儒的时候,烧了许多的书,但是《周易》因为是卜筮之书而没被烧。卜筮俗称算卦,是易学在古代的重要文化功能,属于《易经》“术”的部分。

至于易学的走向肯定是“生生之谓易”。古人说《易经》大道生生,就是“生产”的“生”,两个字重复起来就是说不断地生成变化。

“读易见天心”,天道就是“生生”之道。春夏秋冬不断变化,然后随着四季的变化,万物从成长到收获、储藏,再到来年重新生长。《易经》从头到尾体现的都是一种生生的观念,它的最伟大之处就是以生生不息来解释宇宙与人世,永远变化、没有穷尽。所以六十四卦到最后一卦是“未济卦”,变化还没有结束,还要变下去,不断地创生创新,保持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它的价值。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治学必须以德为首。古人讲究“品学兼优”,把“品”放在前头,“德才兼备”把“德”放在前头,所以说“品德”永远应该在前面。《易经》很重要的一句话叫“进德修业、崇德广业”。 这是一个很高尚的行为,不进德就不能修其业,不崇德就不能广其业。如果想着用不道德的手段成就一番事业,就绝对不可能成功。

什么是“德”?不显才为德,这是说不要处处彰显自己,要谦和、不显。有德的人不显,不显才是美德。先是进德修业,进而是崇德广业。“进”就是前进的进,先有进德才能修业。尤其是学经学,德行不好怎么能做研究呢。

讲到治学,应该是“学以聚之”,是指为了学习聚到一块。“问以辩之”,你对我提问题、我给你提问题,咱们互相辩驳、问难。“宽以居之”,要用非常宽阔的胸怀,和人相处、和人打交道。然后是“仁以行之”。孔子《论语》中问“仁”的话最多,就是要以符合仁义道德的标准来行事,不要做不仁不义的事情。这句话真正说明了古人治学提的是“先德后学”。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这就是《易经》对于治学的一种见解和认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摘录文大钧先生之〈读易见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