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不一样,想法就不一样

近一年来,断断续续读《资治通鉴》和相关解读,看到汉纪王莽段,第一次理解高度不一样,想法就不一样。

资治通鉴中有这么一个事件:

王莽篡汉之后,需要有能力的人才治理地方。费兴因为为敢于直言,被王莽看中,将费兴由一个京官副手提拔为封疆大吏荆州牧。费兴上任之前,王莽把费兴叫到自己面前,问他到荆州之后应该怎么做。
费兴回答说:荆州、扬州的百姓大多以捕鱼和砍柴为生。由于近年国家推行六筦制度,开始征收对他们征税,加之连年干旱,百姓饥饿穷困,所以沦为盗贼。所以,我到任之后,会用明令和告晓他们回家,同时减免他们的税赋,再借给他们务农的器具、耕牛、种子,让他们能够安心生产。荆州的匪患就可以平息了。
王莽听了他的见解很生气,当场免了费兴的官职。费兴还没有上任就被免官了。

原因

费兴在上任之前,显然对荆州的情况是有所研究的,他的减赋安民的治理方略,是上策,非常地儒家,为什么王莽会免他的官职呢?

这并不是因为王莽昏庸,而是这样的政策在当时的国家形势下没有执行基础。
为什么?因为中央没钱。为什么没钱?因为改革没有成功,王莽是篡位成功的,并没有完全消灭、打破汉朝的旧势力和旧的生产关系,汉朝旧势力蠢蠢欲动。王莽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如果挺不过去,王莽岌岌可危。

一方面国家正在与匈奴作战,中央财政和军队集结的当地政府已经供应不下去了。
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穷到发不出俸禄的程度。

荆州作为产粮大州、税收重镇,这时如果突然关税,马上就会导致中央财政的进一步干涸。(和《投名状》中南京对于清政府的意义十分相似。)

那么,王莽为什么要和匈奴打仗呢?在这个节骨眼,先和匈奴议和,处理好内务之后,再收拾匈奴不好吗?行不通。第一当时国内的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再不改革国家迟早崩溃;第二王莽要集权,要通过战争掌握一支可靠的军队,以军队来推动改革、清理旧势力。
所以,这个时候,内忧外患在王莽眼里,只是改革攻坚的阵痛区,改革完成之后,自然会休养生息。但费兴没有站在这样的高度,不能理解自己所领受的官职在王莽政府中的意义,所以被撤职。

费兴所犯的错误

1.费兴没有真正理解上级的意图,没有认识到自己所领受的任务在战役、战斗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提出了对的政策,而没有理解下政策所处的形势。
2.一个人的长处往往也是他的短处。费兴以敢于直言被领导赏识,因此也造成自己的自以为是。但凡费兴在表明态度之前,问一句领导派自己去荆州的目的,自己再根据领导的目的给出执行方案,也不至于还没有上任就被撤职。
3.否定领导的制度。费兴的政策完全否定了王莽的六筦制度,他认为六筦制度是造成荆州的匪患的原因之一,应当更正这个制度。否定政策就是否定领导,普通人被当面否定,面子上也挂不住,更何况有可能因此丧失威严的领导?丧失威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统御组织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注:

1.六筦:即酒、盐、铁专卖,铸钱、征收渔猎税和五均赊贷。王莽为增加税收而推行的财政制度。可以简单理解王莽对各行各业收税。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度不一样,想法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