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模块3:自我概念

文/曹门霞客行

以“我”之眼看社会,带有的“我”的色彩,自我服务偏见、积极思维、直直觉等,并且认知和行为的相互影响,产生“我”对社会的“作用力”。


模块3:自我概念:我是谁?

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是自我。

你的自我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定义你的自我的那些特殊信念就是你的自我图式。我们的自我图式就是对自己的认知,它强烈的影响着我们队社会信息的加工,这会影响我们如何感知、回忆和评价他人和自己。

比如你喜欢健身,会特别注意别人的身材和技巧。

自我图示构成了我们的自我概念,它帮助我们分裂和提取经验。你会特别记住和自我图示相关的信息,比如一下子回忆出跟运动有关的经验。

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作舞台的中心,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包括衣着、内在情绪等。我们总能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于是常常申城一种透明度错觉,即认为别人能一目了然看出我们的情绪。我们的自我意识越强,就会越信封这种透明度错觉。

同样,我们也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如,在比赛中出丑,自己很介意,其实别人往往没有想象中的在意。

1.自我与文化

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人,自我概念不同。西方文化中的心理学假定,定义你的可能自我,并相信你是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会使你的生活富足。

亚洲、非洲和中南美地区的本土文化则把集体主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这种文化孕育出相互依存的自我,这些文化中的人们喜欢进行自我批评,很少自我肯定。

如果生长在西方文化下,别人会告诉你,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所做的决策、购买的商品甚至刺青和身体穿洞来表现自己。当问及语言的作用时,美国学生更可能提及自我表达功能,韩国学生注重语言如何促进与他人的交流。韩国人更注重传统文化和分享行为。

一个觉有相互依赖自我的人,会有更强烈的归属感。当相互依赖型的人于家人、同事、朋友完全分开后,会失去那些定义自我的社会联系,他们并非一个自我,有多个自我,与父母相处时的自我,与朋友在一起时的自我。袒露心声的交流较少,大多是礼貌性交谈,并且更多聚焦寻求社会支持。社会生活的目标不是为了提升个体自我,而是协调并支持所在的群体。

2.文化与自尊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尊与“别人怎么评价我喝我的群体”密切相关。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自尊更多是个人的而不是关系的。

集体-日本学生高兴伴随着积极的社会交往而来,亲密感、友好和尊重。
个人-美国学生高兴伴随着解脱的情绪而来,效能感、出众和骄傲。

对于以上情况两者皆具备的人,是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相互冲突下,混合的产物,这样的双重标准下重压,难怪时常有逃逸的冲动,每一种自尊观点都是斗争的小恶魔。

3.自我认识

在宇宙中,只有一件事,我们对之的了解比从外部学习到的要多,这就是“我们自己”,但是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有时候是错的。

4.解释我们的行为

当被问及为什么有这样的行文、感受和表现时,我们会做出看似合理的回答,而我们的自我解释往往是错误的,我们会忽视一些重要因素,而夸大无关因素。比如星期一并不比其他工作日心情糟糕。

所以,我们对可以让自己高兴和不高兴的事情真正有多少洞察力呢?

5.预测我们的行为

我们在预测自己的行为时,同样也会犯错。如恋爱中的情侣,预言关系会天长地久,因为只看到积极方面。而学生对室友的预测时长更加精准。

在行为预测中最常见的一个错误是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被称之为规划谬误。实际完成时间比预计完成时间要长很多。

6.预测我们的感受

人们很难预测自己未来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们会错误的预测自己谈浪漫恋爱、收到礼物、输掉选举、赢得比赛和被侮辱后的感受。比如失恋其实没那么痛苦,饥饿的时候错误估计自己的食量,灾难来临对死50人还是1000人的感受是一样的,中了彩票或长期瘫痪对长期幸福的影响也会低于多数人的想象。

人们常常忽略自己心理免疫系统的速度和力量,包括合理化策略、淡然处之、原谅和限制情绪创伤等,让我们更快的适应挫折。相比于轻微的刺激不能激活我们的防御机制,重大的消极事件可以激活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所引发的痛苦持续时间反而更短。

在大部分环境中,我们拥有令人惊人的恢复力。

同时,好消息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消失得比预期的更快。心心念念得到的东西,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模块3:自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