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分心不是我的错》

读《分心不是我的错》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曾有网友自称因为陪孩子写作业,气得住院做心脏支架。许多网友感同身受,表示大吼大叫、棍棒交加、男女双打等方法,都无法让孩子好好做完作业。其中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分心。然而,孩子是故意学习时分心、走神的吗?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家长、老师应该如何帮孩子培养专心致志的好习惯?由刘翔平主编的《分心不是我的错:注意力障碍儿童父母必读》一书指明了思路和方向。

编者把分心,即无法自我控制的现象,比喻为“刹车失灵”。有些人认为,分心意味着缺乏意志。编者指出,所谓意志,在心理学中称为自我效能感。如果一个人在某事上曾有过成功体验,知道步骤,那么他会马上执行;而如果他曾有过失败体验,不知道步骤,那么相应地,就会降低执行力。分心的儿童,实际上在开始学习之前,已经对学习产生了负面情绪,神经功能落后,因此更容易被其它事物吸引,外化表现为分心,术语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本章从一个案例开始。这个案例的小主人公是顺产出生,在父母身边长大,但从小调皮好动(另外有些表现则是过度安静)、无法配合正常的校园秩序,总是忘记作业,忘带学习用品,不专心完成作业。这样的孩子在我们身边似乎不少见,他们在早期常被认为是自然现象,“长大了就好了”;但是越长大,越恶化,屡教不改。这个案例是典型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简称ADHD)。如果放任这样的孩子继续发展,不做科学干预,对家庭、对社会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小则驾车超速,大则犯罪。

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即注意力缺损为主型(表现为走神)、多动冲动为主型(表现为好动)、混合型(有时过度安静,有时好动)。常见外部行为表现包括:被动注意落后(注意时长短、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缺乏自我控制)、唤醒不足(无精打采)、缺乏活动的组织性(杂乱无章)、角色管理失控行为。此书编者认为,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与脑功能密切相关,且轻微脑功能失调可以通过药物、后天训练得以补偿。

正常儿童有较好地自控力,能够延迟满足,更能抗干扰,可以为了远期目标而放弃目前的快乐,因此更愿意投身于学习。而注意力缺损多功能障碍的儿童则倾向于即时满足,因此更容易沉迷于游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分心不是我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