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半年基金市场异常的火爆,出现了不少单日募集百亿的爆款。就在上个星期兴业全球旗下的首发基金一天卖完募集300亿在各大媒体和朋友圈刷屏,也震惊了监管部门。在A股历史上也有单日募集超过数百亿的基金,主要集中在2007年和2015年牛市的高潮,考虑到通胀的因素,现在的百亿虽然是不及当时募集的数额之大相比,但也是一个不小的规模。
那到底现在该不该买基金? 该买哪一款?
可以很肯定地说应该买,因为基金就是简化版的投资,适合绝大多数人。
1
选基金经理比选股票简化许多
自己做股票想选到一家靠谱的公司那是相当的复杂,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大到行业景气度和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小到公司一些财务方面的具体细节处理,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位,这还仅仅只是一家,还仅仅只是基本面,还有技术层面,资金层面,政策层面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多了。总之,不花上个十天半月很难把一家公司分析清楚。
选基金经理来代为管理的话,就从选公司变成了选人,考虑的因素就简化了很多,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学历背景,从业经历—
清北复交,常春藤等名校,5年以上的经历,这是最低要求
掌管资金的历史过往业绩—
反映基本的投资决策能力,阶段性收益排名同类型基金的前10%当属优秀,前20%可以接受。
基金净值最大回撤幅度—
反映基金经理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
掌管资产规模变化情况—
反映产品运作的流动性和品牌效应
基金公司系列产品的平均收益—
反映基金经理背后支撑的投研能力
这几项逐步筛选下来,就基本上可以锁定市场最顶尖的基金经理群体。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把资金交给他们,信任他们,然后等待他们的运作结果。
选人无疑是比选公司要省事很多。
2
选基金就是减少投资变量
对于利用市场公开信息交易的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决定投资收益的变量就是三个:
买什么?什么时候买?买多少?(标的,介入时机,仓位)
这三个方面都要想做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然而事实上只要处理好了其中1个或者是2个变量,就基本上可以忽略第三个变量的影响。
选择基金,首先就是把仓位这个变量剔除了,大多数基金的仓位都是在60-80%这个区间。市场行情特别好的时候,基金仓位也不会有大幅的增加,因为要留出赎回资金的流动性。
而基金的仓位下限也是有规定的,特殊的时候,还会应监管的要求,保证净买入状态。所以完全可以把基金的仓位就看做是一个恒定值。
至于介入时机, 可以理解成为基金发行的时点,多数基金在募集结束后的一个月内就完成了建仓,在运行的过程中始终会保持一个较高的仓位水平。所以介入基金的成本也就是基金发行时所对应的市场平均价格。这个变量其实也是被剔除了。
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三个变量变成一个变量,做出决策所需要花费的精力大大减少。
3
选择基金可以减少决策次数,少犯错
做一次成功的投资不难,困难的是要将成功的经验复制到往后的每一笔投资当中。
市场的波动往往会被大多数投资者认为是自己可以获取的收益,这种主观性的判断导致的结果就是频繁交易。
除去顶尖的短线交易群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周转率必然会蚕食投资收益,做的越多,错的越多。偶尔没有采准节奏,或者是会碰上某些黑天鹅事件,则是让本金遭遇致命性的回撤。
选择基金则是主动性的降低了操作频率,把原本一年内数十次上百次的交易,降低到了一两次。现在有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封闭期长达2年,3年,这也就是更进一步保证了投资决策的一致性。
尝试成百上千种投资策略,不如坚持一种有效方法。就好比“buy and hold”这种最古老朴实的策略往往能够经受出时间的考验,但是很多人不会去用。选择基金等同于用这种看似最笨的方法,然而往往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4
投资需要不断地做减法
很多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达不到理想中的收益不是因为对市场的认知不够,恰恰相反是因为过分了解市场,考虑的太多,因此往往也没有抓住最核心的要素。所以投资决策的流程需要尽可能的简化,然后交给时间去检验。
当你选择了一部分资产做基金投资,无论这最终的收益和你自己亲自操办那个预期中的收益孰高孰低,但至少这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投资思路。
坚持正确的事情,时间会是你忠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