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er as Coach-教练型教师D2-干货分享

    “砰”的一声脆响,打破了房间的宁静。你闻声而来,刚一开门,就看到了这样一幕:新买的花瓶已经碎成渣渣铺在地上,瓶子里的水渗透进刚刚清洗过的地毯,破碎的花瓣散落一地。你的火蹭的一下就起来了,看到孩子虚掩的房门,你开口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Teacher as Coach-教练型教师D2-干货分享_第1张图片
碎花瓶事件

    在上面的情景中,我想很多时候咱们脱口而出的往往是「问责」:“发生了什么?到底是谁干的?!xxx(孩子的名字),是不是你干的?!”

    想一想我们在自己生活中,被老师,父母,上司指责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没错,就是辩驳。我们往往觉得委屈,对方不理解自己,一上来就指责,对方根本不明白真实的自己。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同样的想法。当孩子抖抖霍霍的探出小脑袋,回答着妈妈问的为什么会发生的问题,内心充满了委屈与逃避,而这样的做法带来的通常是限制性的行为,孩子也无法通过此次事件进行学习成长。这也是课程中提到到的“失败框架”式的反馈,聚焦于事件问题,失败,原因,最终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那么对比一下,我们来看下「反馈框架」(The Feedback Frame)是怎样的?

      成果(Outcome):宝宝,你这么做是想要达成什么目标呢?你想要什么?

      反馈(Feedback):你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呢?

      方式(How):这是如何发生的呢?

      机会(Opportunity):如何把这件事变成一个机会?

    通过这样的一个问话方式,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正面引导,他就勇于说出了心里的真实想法:妈妈,是这样的,我其实是最近学习到植物需要阳光,我就想把花移到窗台边上,让它也可以感受到温暖的阳光。但是我拿的时候没拿稳,一下就摔碎了。我下次知道,要双手拿稳了之后再去移动它,这样就不会打破花瓶了。

    借由这样的反馈框架,孩子真的可以通过错误去学习,我们俗话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也能真正的落地。对于父母或教师而言,尝试着以这种聚焦成果(What do you want?)的方式进行反馈,观察下是不是会让彼此的体验感都更好呢?

    大脑里有一个掌控情绪的开关,叫做“情绪脑”,它已经存在于世5000万年,往往语言会轻易的开启这个机关,可正可负。想象一下你曾经遭遇到的非常负面的事件反馈。回想下当时的情景,感受,以及对于你后续的影响。当你开始回想的那一刻起,情绪脑立刻就开始带你重新体验了当时的感觉,身体一下子就紧绷起来,你的盖子被打开了,负面的感受就开始充斥全身。在这样的情绪体验下,很难产出很好的行为结果。

    Feel Better,Do Better.这是PD里面的一句金句。当你感受好时,才能做的更好。所以对于反馈的关键,是需要进行正向的反馈提取出事件中的价值所在,呈现给孩子。同时基于逻辑层次中,价值观层面的肯定,往往能对孩子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如果你希望给到孩子进一步的指导,可以使用Even Better If+一个可以提高的点,在这样循序渐进中获得成长。

    生活中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xxx,你真聪明。xx,你真可爱”又或者“xxx,你真是个蠢蛋”等等。在逻辑层次中,这样的夸奖层级属于身份层级,无论正向或负向,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无用,甚至起反面效果的

    这让我想起了老太太分享的一个项目调研:5年级的孩子分为了两组,被邀请参加puzzle game.第一轮游戏结束后,A组的学生单独被叫到办公室,老师告诉他:“这个puzzle很难解决的,你做的很努力,真棒!”而B组的学生也同样被叫,但是告知的内容是:“你做的很好,你真聪明!”接着开始第二轮的puzzle game.想象一下,第二轮的结果如何呢?

    通过对二轮游戏的学生采访,调查发现,被夸奖聪明(身份层级)的孩子第二轮不再努力,游戏过后普遍反应无趣,而被鼓励过程很努力(行为层级)的孩子游戏成绩更好,同时会议起游戏过程,觉得十分有趣。

    聪明就像发色,很多时候都是先天的,无法选择也无法控制的,而鼓励过程中孩子的努力,激活的是孩子的自我控制感。当孩子的能量被激活,他就会不断发现自己新的可能性,从而不断开启新的身份层级。

    最近新闻上频频爆出的某某知名大学研究生跳楼事件让人心痛不已。相信对于本人来说,但凡有后退一步的选择权或者价值感就不会做出这么无奈的抉择。孩子从小的身份定位,其实最开始就是来源于父母的。无论小时候父母,老师如何夸奖孩子可爱,聪明,学习好,进入社会后就会发现,「父母口中的身份」往往是无用的。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以及自我身份的定位是较核心且复杂的内容,这里就暂不展开了。

教练型教师,作为两个身份的拥有者,是如何区分教练与教师的呢?相信没有接触过的伙伴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作为教师而言,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指向过去,主要以告知(Tell)的方式让孩子积累,并聚焦于问题。而教练这一角色,更多的是通过问询(Inquire)发问(Ask)以及探索(Explore)去给到孩子支持,同时着眼未来,聚焦于方案导向。作为一名教练型教师,需要整合的就是这四位一体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下的挑战。

还记得第一天学习过得左右脑理论吗?告知(Tell)与发问(Ask)的比例的确定是一门艺术.而基础的原则是在建立起安全感(左脑,情绪脑相关)再去链接让我们兴奋的新事物(右脑相关)。

    邀请大家一起思考下这样一个问题:当孩子离开课堂,你希望他带走的是什么?

    对我而言,第一个能够想到的就是知识与能力。知道老师教授的内容是什么,知道何时运用,能够举一反三,那就最棒不过了。

    教练型教师中提到的知识逻辑层级(The Logical Levels of Knowledge)给到了这样一个发展视野:

Teacher as Coach-教练型教师D2-干货分享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孩子处在下两层的学习时,即知识和应用层级时,是很容易忘记的。因为不太有体验感,与自我联系不深,在应用层面也仅是老师给到的一些例子的模仿使用。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种体验:当你被要求去学习一项新事物时,以政治课为例。因为期末要考试,你不得不做,虽然你可能想着:和我真的没啥关系啊,我真的对它不感冒啊,可还是需要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所以你决定一边吐槽着:政治有什么用啊,一边疯狂的背诵时间和概念。终于在交卷铃声响起的那一刻,迅速把它遗忘掉……所以这种「考完就忘」式的知识学习,从个人成长角度来说,真的是意义不大。

    而当知识的使用来到了三四层级,即分析与综合运用阶段时,孩子开始建立起自己与知识的链接。他开始尝试思考并在不同情景下尝试使用,并将所学的技能进行迁移内化,这时孩子对知识的理解与作用就更上一层楼了。

  精通阶段是我们知识运用的巅峰体验,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庖丁解牛”。当厨师庖丁洞悉了牛的每一处筋骨肌肉时,心随刀动,仿佛音乐演奏般流畅自然。结合昨天所提到的学习四步骤,其实发现庖丁已经到了不知道自己有能力的大成阶段。

    对于教练型教师来说,如何能够引导孩子到达精通呢?对于这个问题,屏幕前的你,有怎样的想法呢?

    还记得我们之前提过的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吗?没错,孩子最擅长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模仿。而模仿的对象自然就是带领他学习成长的父母和家长了。对于教练型教师而言,本身需要示范的就是精通状态下的教师状态。可以通过对其中一点的知识进行示范,组合,多场景下的迁移运用,向孩子展现出这种状态,并且帮助孩子打开他们自己的愿景,从精通状态倒推底层逻辑层次,以指导他们更好的完成知识逻辑的进阶。

    下面再给大家展示下导师模型(The Mentor Model)以及长远支持学生四阶段(The Four Stages of Student Support, Long-term)

Teacher as Coach-教练型教师D2-干货分享_第3张图片
长远支持学生四阶段


导师模型

    自主性由此,一步一步打造。

    最后,想以一个特别棒的故事结束Day2的分享,这是一个关于玛丽莲老太太的真实故事……

    15岁的玛丽莲无意间看到了报纸上的一则报道:一名70岁的男士在分享他15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情……

    老师问包括15岁的他在内的所有孩子们:如果你觉得这辈子你可以有一个非常大的愿景,你愿意成为什么?

    大部分孩子的回答都十分实际。有的说,我以后要当医生,有的说,我以后要当科学家。而这个小男孩却完全不同,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嘛?

    他拿起纸和笔,认真的写下了100个目标

      1)我要攀登全球Top 10的山峰;

      2)我要沿着世界Top10的河流旅行;

      3)我要拜访阅读世界Top10的书;

      4)我要学会5项乐器

      ……

    第二天,他挑选了其中的20项带回了教室。你可以猜一下,他的老师对他说了什么?是“你别做梦呢,你怎么可能完成呢”还是“这也太多了吧,你的愿景画面要被挤爆了吧”?

    都不是。他的老师并未出声打击他,而是带着好奇去询问他那你要怎么去完成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孩子思考的大门,他开始思考并作答通过一系列的教练式问题,孩子不断细化自己的目标,最后心满意足的回去了。

    当时15岁的玛丽莲在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她已经被深深吸引了,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后来这个男孩怎么样了。

    在这位男子临终前,他整整完成了其中的97个项目。当记者采访到他,感觉如何时,他是这样回答的:

  “我把人生变为了一场又一场的冒险,我真的是太幸运!”

    15岁的玛丽莲缓缓的合上了报纸,时光飞逝,在2018年的武汉,75岁高龄的她还在全世界的传播教练技术,写书讲课,致力于通过对话来改变世界。

    那么对你的孩子来说呢?

    如果TA能够感受到鼓舞,TA又会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怎样的收获呢?

    当TA打开自己生命的愿景,TA又能在人生这场旅途中达到怎样的高度与深度呢?

    就像玛丽莲老太太希望用教练型教师为中国教育发展带去新的活力一样,我也希望屏幕前的你可以因为我的一点分享而有所触动,从而开启转变的第一步

如果可以,希望你能够动动小手指,点亮小红心,评论,转发,收藏,关注那就更棒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Teacher as Coach-教练型教师D2-干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