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拒接徐州,只为最佳时机

三国时代,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彼时正是英雄用武之际,但凡有些实力和本事的,谁不想占据州郡,成为一方诸侯,从而加入逐鹿中原的行列,纵横天下之间。

所以说,无论是陶谦,还是刘备,续任、新领徐州牧都是他们的梦想,只是陶谦业已年迈,儿子不中用,手中又没有可战之兵,投靠曹操不成反成仇,为了自保,家族退出徐州牧的竞争是无奈之举,出让徐州牧也就显得更为迫切了;而刘备,年富力强,征战四方,雄心勃勃,占据州郡是夙夜匪懈的愿望,只是时不我予,一直郁郁不得志,面对陶谦出让徐州的诱惑,岂有不受之理,只是当时的形势迫使刘备不能立马接任,必须耐心等待时机,这才有了陶公祖三让徐州的故事。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刘备没有贸然接手呢?

首先,“仁义”二字是刘备的活招牌,也是纵横天下的资本,在没有资源、没有背景的情况下,如果失去仁义将举步维艰,刘备自然不会自砸招牌。刘备仁义著于天下,孔融才拜托刘备起兵救徐州,徐州之未解如果立即接受陶谦的要求,势必为天下人诟病,有损刘备的威望,更对不住“仁义”二字可谓得不偿失,亏本的买卖自然不干。因此陶谦短短几天内两让徐州之时,刘备必然果断拒绝。

其次,徐州错综复杂,刘备担心人心不服。作为外来户,素与徐州没有瓜葛,更说不上功劳,徐州土著官员是否愿意拱手相让、民众是否有想法还是未知数?因此,当陶谦一让徐州之后,刘备就立马着手想退敌之策,就是为了建功立业,表现给徐州土著官员、民众看,为将来顺利接手徐州作准备,好在老天眷顾,遇上吕布误打误撞抄了曹操老巢,才解了徐州之急,刘备可谓是首功,积累这些资本才有后来的本钱。

再次,毕竟只做过平原相,治理大州郡还是比较缺乏经验,进一步锻炼也是非常必要的,势在必得的情况下,显然没有必要急于接手,先了解当地情况更为重要。因此在陶谦二让徐州之时,刘备不顾关张劝进,只是接受屯兵小沛的建议,既是隔岸观火,也是身体力行,为治理徐州储备经验。这也是当陶公祖三让之时,刘备要求推荐官员辅佐的原因。

最后,三推三让是当时社会比较普遍的作法,比如曹操进位魏王、曹丕篡位都经过几次拒绝几次劝进才接受,虽说早就想做上那个宝座,在胜券在握的时候,三国时代的权贵们都会玩这一套把戏。刘备更是如此,前前后后搞了好几次类似事情,如陶公祖三让徐州、刘备三顾茅庐,还有刘备称帝之时,更是精彩,先是刘备称病,后是孔明设计,最后刘备半推半就上位了。所以这次的作法,就是在等众人拥戴、黄袍加身的机会,不过很快就等到了,因为刘备知道陶公祖命将不久已。

从以上分析可知,刘备一拒再拒陶公祖之请,并不是不想接,只是在等待最佳时机。在陶公祖去世时,刘备马上就接任了,此时不接,就永远没有机会了。因此等到众星拱月之时,刘备就顺坡下驴,一跃成为徐州牧,为后续纵横天下提供更好的平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备拒接徐州,只为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