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琴还是弹琴

谈琴还是弹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学古琴已有10多年了,当时学的人还不多,不像现在这么有热度,古琴各类公众号遍布,琴馆逐年增多,而只谈琴不弹琴的人也渐成风气大有人在,招摇过市故弄玄虚,把一件普通的乐器奉上神坛。

现在一谈起古琴,往往与什么文人雅士道骨仙风之类分不开,贯穿承载着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文化,对音乐分析也是神秘玄妙,令人摸不到头绪,仿佛这件乐器是一件圣器,需三叩九拜沫浴更衣才有资格弹奏。

去年参加了一场古琴演奏技法互动活动,本来抱着学习技艺目的去的,但整个活动都是在这位什么琴社艺术家的讲演中进行,夸夸其谈其什么人文精神礼乐文明天人合一,就是不弹琴,下面听的人也许被忽悠的昏昏然,耐着性子终于等到他弹了一曲“关山月”,真是不敢恭维。

古琴确实历史悠久,琴论典籍浩如烟海,也正由此可以被后人发挥大做文章,把琴文化和习琴生生搅在一起,顾此失彼本末倒置,尤其对初学者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弹琴在古代是一件雅事,虽可闲情逸致,但也形成了繁复的清规戒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明代的冷谦作出的著名的“九德”说: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明末的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对弹琴技法音色提出了“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在《文会堂琴谱》(明代胡文焕)中将弹琴的讲究归纳为“五不弹”、“十四不弹”和“十四宜弹”。“五不弹”为: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十四不弹”为:风雷阴雨,日月交蚀,在司法中,在市廛(chan),对夷狄,对俗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夜事后,毁形异服,腋气臊臭,鼓动喧嚷,不盥手漱口。“十四宜弹”为: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bu),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

谈琴还是弹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么繁琐的规矩讲究,令人望而却步,甚至敬而远之,在今天看来有些讲究过于拘泥形式,经不住推敲。世界上没有哪样乐器像古琴这样被遵崇到了如此神化程度。显然有些东西已不适应现代人,过多的谈琴只会束缚手脚,陷入空洞玄学的说教中,与音乐本质背道而驰。你说的再精彩最终还是要通过弹奏的乐音来表现,古琴不过是件弹拨乐,没那么神秘,掌握必要的弹奏要领开练就行了,先做匠人后做艺人,这是最浅显的道理。也许等你真的达到一定水准后,那些繁复的琴文化你才会有切身的领悟并通过琴声表达和传承下去。

总归还是那句话,少谈多弹,练琴练琴——

谈琴还是弹琴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琴还是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