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惊讶上一篇文章得到读者回复的都是史上最长篇,看来关于孩子的话题真是能引起很多共振和“争鸣”。难怪电视剧《小舍得》如此的火。不过我还没看~
争对妈妈们热情的回复,我再谈下我的想法。(太感动了,看到长篇回复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我的偶像们的名言警句——
老子的“道可道,都非道。名可名,非常名。”
金刚经中的“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我说的当然不及道法,但我身切体悟到想要对方完全了解你的所知所想是做不到的,用语言无法表达的。
所以我只能通过读者反馈进行尽可能更清晰的表达。(此处要感谢正在阅读的你,能认真的看完这么多字甚至写回复,都是真爱啊!比心飞吻~)
首先科普下佛法小知识:般若智慧和聪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
般若大智慧在心———是生命本自具足的,不需要被教育出来的。
所以说:“孩子不会一出生就坏,只有可能后来被教坏~”
越小的孩子,如来智慧是越能显现。比如没有好坏分别心,对任何事物没有偏见评价,做事没有附加目的。
而在凡尘中摸爬滚打的成人,已惹尘埃(有了贪嗔痴慢疑),只有时时勤拂拭,才能看清心中的明镜本心~
举例:宝宝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你给她啥她就吃啥,吃饱了就不吃了。几个月时连自己啦的便便也问一问然后塞到嘴巴里~越大接触的味觉诱惑诱惑越多开始有了贪欲,吃的越多越好,就挑爱吃好吃的。
——无分别心,也就是不二
要知道让一个成人懂得“饿了吃,吃了睡,醒了开心的玩”但是多么困难的事~这是师父常常让我们向小宝宝学习的生活方式。大道至简啊~
提高智慧压根不是家长对孩子期许,那是对自己的提醒。
家长提高了智慧,不被攀比和功利所捆绑焦虑,才能让孩子自在的保持本心,快乐的享受学习的过程和成果,而不仅仅是台上被关注的巅峰时刻。
聪明在脑——是思维层面,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加强各项技能,让孩子更加“聪明”也是家长给孩子报培训班最直接的目的。
回复中妈妈想看到孩子在舞台上神采飞扬的自信和快乐,这多么美好,是每个家长的希望,也是对自己的希望。
这样的期待没有高低深浅之分,就是实实在在的需求。
但是现实中我确很多孩子在表演或者比赛完的第一反应是悲痛大哭!
为什么?
因为孩子在台上只有紧张,焦虑。哭的是演的不完美,怕的是成绩不能让父母满意,父母会说别人家的孩子比你更好,你不够认真不够努力。
很多家长在平时学习中母慈子孝,一到考试比赛了,就变成鸡飞狗跳。那时候孩子谈什么快乐和自信?
能给孩子快乐和自信的不是技能,而是引导者—父母的心态。
学什么特长?选什么爱好?这是两个问题。
选什么特长?
父母可以规划,你有权根据自己的条件提前选择孩子在哪一方面花时间比较多。
什么提高自信心啦,增加口才啦,吸引力,领导力啦。这是家长考虑的,成人有太多的未来规划和想得到~
课程推销员的一套厚厚的高逼格课程功能列表都是单独给家长解说的吧。
孩子下课只问她好不好玩,喜不喜欢。因为孩子选择根本不考虑什么好处么!
这种“学这有啥好处?“都是贪欲心和取舍分别心都属于不可得的未来心。
当然父母为孩子的将来未雨绸缪当然是用心良苦,爱的体现。所以我不反对三思而行。但家长要对自己的初心有所了解,才能做到清晰的规划。
比如我很贪心哦,德智体美劳,我希望孩子全面发展。
孩子出生就听英语童谣(语言发展)1岁开始阅读(习惯)
我的资源优势不能浪费—3岁开始音乐启蒙(玩钢琴小提琴古琴,听音乐会,歌舞剧,博物馆,画展),5岁开始动手学琴(还没实行)。
德育不能落下,我想给孩子挺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but,回到家我常常只想躺着,从未实行。)
体育我给她尝试过感统,小小运动馆,游泳。武术我也咨询过不少武术教练(跆拳道,空手道,武术,散打,摔跤)
智力我试过日式七田真,新加坡小马快跑,德国蒙台梭利,美氏瑞吉欧,美吉姆,金宝贝~
这么多要发展,这么多好处,选哪个?
最后我把选择权教给孩子。我能做的就是带她体验我能带她体验的所有领域。
(这需要时间,工作忙的价值莫强求,心态才是最重要的,焦虑会传染!)
我家宝宝不喜欢小主持,七田真,更喜欢小马快跑,金宝贝。但由于这两家离的远,我也得节省预算,所以都没报。
看!决定权还在家长哦,但孩子绝对有否定权
运动不喜欢体操(小小运动馆)因为累,只要老师没看到她就躺地上了~最后我们报了游泳。虽然体育教练劝我们3-6岁学游泳别指望有效果,还是体操实用,大了转武术也快捷。
但是当看到孩子在水里拍水开心的笑时我还是决定报游泳。
3.5w让她玩玩水,好心疼啊!但我清楚我的初心是让她爱上运动。
————————————————
举个黑爸实例:
为了培养英语语感,从她第一次看动画片就是英文版的小猪佩奇,睡觉听故事也是英文版的。
有一天她在外公家看了中文版,得知原来可以看的那么轻松,回家便要求放中文。
但是爸爸为了保持“好习惯”坚持只放中文,态度强硬,坚持睡前只放英文版故事。结果孩子睡前大哭大闹,英文成了父女斗争的牺牲品。
女儿大喊:“我讨厌英文!”
为此我常常要哄完娃,再做爸爸工作。
“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跑道,但是她有权按暂停。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她不输在起跑线上,样样好呢?
我们想培训一个双一流大学生是因为那样的学生通常有清晰的规划,从而有更美好的人生?
我要的是一个即使不在双一流大学,也能清楚的选择规划自己人生的孩子。
一个从小有权利选择和试错的孩子,一个无论做什么都不用担心父母情绪的孩子。
归根究底,孩子的出生不是让我们去塑造一个新的美好愿景,而是通过陪伴孩子成长提高我们自己的智慧。
经过心态调整,虽然现在孩子听英语的时间少了,但是她能在自由选择下与英语故事和平共处…
孩子的指引者是家长,那家长的指引者呢?
这个平均水平的问题让我想到一个新闻:
有水平之上就有水平之下。
而我能做的是在娃水平之上的时候不得瑟,在水平之下的时候不焦虑抱怨
至于孩子最后到底啥水平,那就是她自己的事咯。
以上的文字能否解答这个问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