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

很偶然地看到一个关于电影《The 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应》)的帖子,介绍影片有几个版本的不同结局,很有些意味;重新勾起了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触。

        It has been said that something as small as the flutter of a butterfly’s wing can ultimately cause a typhoon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 -Chaos Theory

        这是混沌理论中最通俗、也最为人所知的表达了,“蝴蝶效应”的提法最初出自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的论文:“巴西丛林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一个混沌系统是无法预言、操纵和控制的,而且对于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极端敏感的依赖性,在系统初始任何一点点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埃文在发现自己可以通过阅读过去的日记回到那个时间点、并找回失去的记忆时,为了得到最理想的现在,他一次次地回到过去,可是每一次的改变都是“猜到了开始,没有猜到结局“:记起了对凯莉的爱,凯莉却间接地因此而死亡;和凯莉成为了恋人,却杀死了她的弟弟;解救了小狗,却使得伦尼杀死了汤米而被关进精神病院,凯莉也内疚地堕落成吸毒的妓女;救了塞姆普太太和她的孩子,自己却成了残疾,伦尼和凯勒则成了幸福的一对儿……每一次的追回时间都以为可以通过已知的结局改变最终的“现在”,没想到改变的还仅仅只是开始……每一次不甘的闪回,像极了《大话西游》中用月光宝盒拦下自刎的剑;但后者幸运的是只要改变时间的快慢,而埃文却在无奈地同随之而变的“现实”抗争……

      导演一共安排了四个结尾,可真正用到的结尾只有两个。一个是导演加长版的结尾,埃文看到的家庭电影是埃文的母亲即将产下埃文,进入历史的埃文决定自己结束这一切,他用双手掐住了脐带,结束了自己刚要开始的生命,现实的生活中没有埃文,凯莉跟汤米被离婚后的一母亲监护,远离了那个BT父亲,自然也就没有了雷管事件。剧场版的结局是埃文看到的家庭电影是第一次认识凯莉的聚会,回到从前的埃文骂了凯莉,他与凯莉没有成为好朋友,凯莉跟汤米的监护权也由母亲得到。工作后的埃文在街上偶遇凯莉,但却没有相认。另两个结局也是按剧场版的结局设定的,一个是埃文遇到凯利后,返身去追凯利,另一个是两个相认。

        我不幸地看到的正是那个更具好莱坞式的剧场版结局——当初就隐约地觉得这个结局略显仓卒和苍白,现在想来是为了迎合市场温情的需求吧。而我,是愿意选择前一个结尾的。

        我们常常会后悔、后悔当初的选择,于是会说如果我当初如何如何,今天就能如何如何了——真的会是这样的吗?知道了结局,就能改变起因吗?埃文拥有的能力可以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一副用之不尽的后悔药。用它,可以收回一句失言、弥补一个过失、追回一个爱人、挽回一场战争……——但,真的可以“反悔”吗?

        混沌理论在时空传送中的应用就是在时间的“过去”作出的一小点改变,都会导致时间的“未来”无可预知的剧变;所以,意图通过改变过去而影响现在的做法唯一的结果就是——不可预料!因此,对过去选择的后悔和假设都是无义的,它未必能够导向优于现在的可能;所以,我们只能(也必须)相信:每一次的选择都是最好的选择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悲剧!

        想到了古希腊悲剧、想到了俄狄浦斯王。希腊神话中的“神”(或者是“命运”)也隐隐约约地在埃文的身边露出脸来,前者的神谕(或是先知的话)和后者的“现在”都是一个不可扭转的必然——些微的差别只在于当初的“神”更加地专断,现今的命运却允许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结论是趋近的,共同趋向于不完美的、悲剧的肯定!!任何的抗争都是徒劳的,埃文一次次在已知的结局上去修改发生的原因,但“每一次挣扎都只是使命运这张网收得更紧一些罢了”——而这,恰恰是古希腊悲剧中最震撼的地方!如果俄狄浦斯王、这位生下来就注定要弑父娶母的悲剧之人可以选择,我想,他也是会宁可切断脐带、不要有这个生命的开始吧!

        这是一部可以有很多理解和归属的电影。可以是玄疑片可以是心理惊悚片,可以是讲述为爱牺牲的言情片也可以是预想时空旅行的科幻片——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对命运抗争的迷茫和无奈、并最终只能以自我的结束作为妥协……这也许恰恰揭示了人生的一些真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