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读书总结(二)

2018读书总结(二)_第1张图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我接触最早的一部佛经。

早在北京朝阳区的时候,我看完了《皋鹤堂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这个版本是东京大学收藏的刻本,当然了,我只是好奇金瓶梅究竟写了些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读完的结论就是,确实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但却是一本最好的世情小说,超越了《红楼梦》给我的好感——其实我对红楼梦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里面就提到了金刚经的那句最著名的句子:

只有那《金刚经》上两句说得好,他说道:“如梦幻泡影,如电复如露。”见得人生在世,一件也少不得,到了那结束时,一件也用不着。
(见《金瓶梅》第一回“西门庆热结十弟兄/武二郎冷遇亲哥嫂”)

这句话和《解冤偈》一样,给了我的心灵一种震撼的感觉,由此从文学审美的角度上,记得非常牢固。

《解冤偈》是这样写的:

劝尔莫结冤,冤深难解结。
一日结成冤,千日解不彻。
若将冤解冤,如汤去泼雪。
我见结冤人,尽被冤磨折。
我今此忏悔,各把性悟彻。
照见本来心,冤愆自然雪。
仗此经力深,荐拔诸恶业。
汝当各托生,再勿将冤结。
(见《金瓶梅》第一百回“韩爱姐路遇二捣鬼/普静师幻度孝哥儿”)

2010年前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制作、阅读书本,我无意中下载到了《金刚经集注》的高清pdf版本,就在某天晚上瞅空打印出来装订成书,封面是软装哑膜,做出来就是上面第一幅图的样子:

2018读书总结(二)_第2张图片

有好几次,我都打开这本书试着读一下(那段时间我在看《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楼宇烈)),字都认识,却怎么也读不懂,又只好悻悻地放下了。由于生命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我又开始读经了,却不是金刚经,而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本经书通俗多了,我每一次读诵都让我莫名感动。接着我又开始听金刚经,抄写金刚经,虽然不懂,但是我喜欢那些有节奏感的字句,它们一样能感动我!直到有一天,我才想去搞明白它的意思,于是就买了《佛法概论》,当时我有两个选择,一本是明旸法师的,一本是印顺法师的,两本书的外表厚度都差不多——封面都很朴素,我随手拿了印顺的,经过了多少射进窗口的夕照,我终于看完了,也感觉自己看懂了——虽然只是一种自以为,却让我开始看起《金刚经集注》的小字注释来,竟然也能领会十之五六了。

到了2017年年关,我又开始描金刚经,发现仍旧还是一窍不通,于是到了2018年下半年又开始重新学习,这一次我买了(我一直不说请,明明是花了钱的,这个事实无损我怀有的敬意)《般若经讲记》来看,随便也开始学习《心经》——虽然不怎么顺利,这一次我终于体会到了《金刚经》的伟大,它同《心经》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很多地方能互相诠释。不顺利的原因仍然是文字理解方面,印顺使用的有些词语,大陆已经不再使用了,读起来很是生硬,要摸清思路脉络就更不容易了——但总而言之,比古文好读一点。

夏天还没退暑,李叔同讲解《心经》的音频我也听了一遍,他那直截了当的讲述风格让人很受感染。

我认为《金刚经》和《心经》的字面意思,我是大体上能了解了的,另外要说明的是,谈到领悟,我就不敢说了,因为据蒋扬钦萨仁波切说:要真正理解金刚经,必须得是菩萨初地以上——我从未修行,肯定没有达到菩萨初地的证量,不过也不要用修证这样的词语吓唬我——一个经不起简单推敲的事件,也过不了我这一关的!

在做完这些功课之后,我又读了一遍《佛法概论》和《般若经讲记》,书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红字,自我感觉很有成就感,但是仍然不敢说自己就见到实相,其实只是从相对的层次上理解了经文而已。

有些人说《心经》的梵文本是汉文回译的,印顺说得很明白,这是从《大般若经》中抽出来的文段,我也查看了相关资料,有些句子确实很相似,但没有心经这么集中,可能是从很多地方取出来然后组织在一起的,而不是回译那种整篇雷同的情况——也许真的有回译,但那不是心经的出处,我们的文化类型不同,不是产生这种作品的土壤。

最普遍的就是关于“大乘非佛说”的争论,印顺曾因此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逝世后被一个姓周的大陆学者骂作“狮子虫”,被人骂作佛门的叛徒——这人后来名声日上,写了很多关于佛教理论的书,他用这种卑劣的手段达到了推销自己的目的。话说回来,我个人以为这种争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就像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并不影响我们是华夏子孙一样,有些内在的核心本质的东西还是保留着的!至于什么叫做“佛说”,是佛亲口说?还是合乎佛说的教理?那只是在相对意义上定义的问题,并不值得后学去执着,应该执着的是:怎样用核心的佛法去解释、看待目前发展变化的一切现象——精神的和物质的?怎样才能从痛苦中解脱?这比争论更有价值!

至于《金刚经》,我倒很少看到对于它的真伪的争论,毋庸说,这是一本最伟大的书!!!虽然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还是要这样说,希望它并没有妨碍人们眼中的伟大。在汉文中,除了道德经而外,很少能见到在思想上和《金刚经》比肩的作品——请原谅我短浅的见识,我并不接受那种和稀泥说“各有各的优缺点”的模糊说法——在究竟的意义上,它跟很多书都不是一个类型的作品。

了解大乘,绕不开的两个人就是鸠摩罗什和龙树,关于他们的生平有很多传奇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传说,今天的人很少能相信这些故事是真的存在过的,我也不太相信。但是我现在的心态因为这些阅读经历变得开放了很多,对此我现在持保留态度——为什么我们非要认为除非自己能体会的事物才叫存在呢?不是有很多未知的事物吗?再者,一个人的高尚或者庸俗,完全依赖我们相对性的评价,这些,都不是描述事物的有效方式!这就是我在般若经中了解到的观点。

对我这种不看书评不看推荐自己摸索的读者来说,能读到印顺的书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需要一点运气,他和吕澂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出家僧人,一个是在家学者,前者企图化导凡俗,后者力争求实存真。单单就学问来讲,两者都是中国佛学界百科全书式的泰斗!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读书总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