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名称:A ConvNet for the 2020s
论文下载链接:https://arxiv.org/abs/2201.03545
论文对应源码链接:https://github.com/facebookresearch/ConvNeXt
视频讲解: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S4y157fu
自从ViT(Vision Transformer)
在CV领域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拥入Transformer
的怀抱。回顾近一年,在CV领域发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基于Transformer
的,比如2021年ICCV 的best paper Swin Transformer
,而卷积神经网络已经开始慢慢淡出舞台中央。卷积神经网络要被Transformer
取代了吗?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今年(2022)一月份,Facebook AI Research
和UC Berkeley
一起发表了一篇文章A ConvNet for the 2020s
,在文章中提出了ConvNeXt
纯卷积神经网络,它对标的是2021年非常火的Swin Transformer
,通过一系列实验比对,在相同的FLOPs下,ConvNeXt
相比Swin Transformer
拥有更快的推理速度以及更高的准确率,在ImageNet 22K
上ConvNeXt-XL
达到了87.8%
的准确率,参看下图(原文表12)。看来ConvNeXt
的提出强行给卷积神经网络续了口命。
如果你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你会发现ConvNeXt
“毫无亮点”,ConvNeXt
使用的全部都是现有的结构和方法,没有任何结构或者方法的创新。而且源码也非常的精简,100多行代码就能搭建完成,相比Swin Transformer
简直不要太简单。之前看Swin Transformer
时,滑动窗口,相对位置索引,不光原理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源码多的也挺让人绝望的(但无法否认Swin Transformer
的成功以及设计的很巧妙)。为什么现在基于Transformer
架构的模型效果比卷积神经网络要好呢?论文中的作者认为可能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架构以及优化策略促使Transformer
模型的效果更好,那么使用相同的策略去训练卷积神经网络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吗?抱着这个疑问作者就以Swin Transformer
作为参考进行一系列实验。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 the architectural distinctions between ConvNets and Transformers and try to identify the confounding variables when comparing the network performance. Our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pre-ViT and post-ViT eras for ConvNets, as well as to test the limits of what a pure ConvNet can achieve.
作者首先利用训练vision Transformers
的策略去训练原始的ResNet50
模型,发现比原始效果要好很多,并将此结果作为后续实验的基准baseline
。然后作者罗列了接下来实验包含哪些部分:
Our starting point is a ResNet-50 model. We first train it with similar training techniques used to train vision Transformers and obtain much improved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ResNet-50. This will be our baseline. We then study a series of design decisions which we summarized as 1) macro design, 2) ResNeXt, 3) inverted bottleneck, 4) large kernel size, and 5) various layer-wise micro designs.
下图(原论文图2)展现了每个方案对最终结果的影响(Imagenet 1K的准确率)。很明显最后得到的ConvNeXt
在相同FLOPs下准确率已经超过了Swin Transformer
。接下来,针对每一个实验进行解析。
在这个部分作者主要研究两方面:
Changing stage compute ratio,在原ResNet
网络中,一般conv4_x
(即stage3
)堆叠的block的次数是最多的。如下图中的ResNet50
中stage1
到stage4
堆叠block的次数是(3, 4, 6, 3)
比例大概是1:1:2:1
,但在Swin Transformer
中,比如Swin-T
的比例是1:1:3:1
,Swin-L
的比例是1:1:9:1
。很明显,在Swin Transformer
中,stage3
堆叠block的占比更高。所以作者就将ResNet50
中的堆叠次数由(3, 4, 6, 3)
调整成(3, 3, 9, 3)
,和Swin-T
拥有相似的FLOPs。进行调整后,准确率由78.8%
提升到了79.4%
。
Changing stem to “Patchify”,在之前的卷积神经网络中,一般最初的下采样模块stem
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卷积核大小为7x7
步距为2的卷积层以及一个步距为2的最大池化下采样共同组成,高和宽都下采样4倍。但在Transformer
模型中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卷积核非常大且相邻窗口之间没有重叠的(即stride
等于kernel_size
)卷积层进行下采样。比如在Swin Transformer
中采用的是一个卷积核大小为4x4
步距为4的卷积层构成patchify
,同样是下采样4倍。所以作者将ResNet
中的stem
也换成了和Swin Transformer
一样的patchify
。替换后准确率从79.4%
提升到79.5%
,并且FLOPs也降低了一点。
接下来作者借鉴了ResNeXt
中的组卷积grouped convolution
,因为ResNeXt
相比普通的ResNet
而言在FLOPs以及accuracy之间做到了更好的平衡。而作者采用的是更激进的depthwise convolution
,即group数和通道数channel相同,之前在讲MobileNet
时由很详细讲解过,如果不了解的可以翻翻之前的文章。这样做的另一个原因是作者认为depthwise convolution
和self-attention
中的加权求和操作很相似。
We note that depthwise convolution is similar to the weighted sum operation in self-attention.
接着作者将最初的通道数由64调整成96和Swin Transformer
保持一致,最终准确率达到了80.5%
。
作者认为Transformer block
中的MLP
模块非常像MobileNetV2
中的Inverted Bottleneck
模块,即两头细中间粗。下图a是ReNet
中采用的Bottleneck
模块,b是MobileNetV2
采用的Inverted Botleneck
模块(图b的最后一个1x1
的卷积层画错了,应该是384->96
,后面如果作者发现后应该会修正过来),c是ConvNeXt
采用的是Inverted Bottleneck
模块。关于MLP
模块可以参考之前讲的Vision Transformer博文,关于Inverted Bottleneck
模块可以参考之前讲的MobileNetv2博文。
作者采用Inverted Bottleneck
模块后,在较小的模型上准确率由80.5%
提升到了80.6%
,在较大的模型上准确率由81.9%
提升到82.6%
。
Interestingly, this results in sligh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80.5% to 80.6%). In the ResNet-200 / Swin-B regime, this step brings even more gain (81.9% to 82.6%) also with reduced FLOPs.
在Transformer
中一般都是对全局做self-attention
,比如Vision Transformer
。即使是Swin Transformer
也有7x7
大小的窗口。但现在主流的卷积神经网络都是采用3x3
大小的窗口,因为之前VGG
论文中说通过堆叠多个3x3
的窗口可以替代一个更大的窗口,而且现在的GPU设备针对3x3
大小的卷积核做了很多的优化,所以会更高效。接着作者做了如下两个改动:
depthwise conv
模块上移,原来是1x1 conv
-> depthwise conv
-> 1x1 conv
,现在变成了depthwise conv
-> 1x1 conv
-> 1x1 conv
。这么做是因为在Transformer
中,MSA
模块是放在MLP
模块之前的,所以这里进行效仿,将depthwise conv
上移。这样改动后,准确率下降到了79.9%
,同时FLOPs也减小了。depthwise conv
的卷积核大小由3x3
改成了7x7
(和Swin Transformer
一样),当然作者也尝试了其他尺寸,包括3, 5, 7, 9, 11
发现取到7时准确率就达到了饱和。并且准确率从79.9% (3×3)
增长到 80.6% (7×7)
。接下来作者在聚焦到一些更细小的差异,比如激活函数以及Normalization。
Transformer
中激活函数基本用的都是GELU
,而在卷积神经网络中最常用的是ReLU
,于是作者又将激活函数替换成了GELU
,替换后发现准确率没变化。Transformer
中并不是每个模块后都跟有激活函数,比如MLP
中只有第一个全连接层后跟了GELU
激活函数。接着作者在ConvNeXt Block
中也减少激活函数的使用,如下图所示,减少后发现准确率从80.6%
增长到81.3%
。Transformer
中,Normalization使用的也比较少,接着作者也减少了ConvNeXt Block
中的Normalization层,只保留了depthwise conv
后的Normalization层。此时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1.4%
,已经超过了Swin-T
。Transformer
中基本都用的Layer Normalization(LN),因为最开始Transformer
是应用在NLP领域的,BN又不适用于NLP相关任务。接着作者将BN全部替换成了LN,发现准确率还有小幅提升达到了81.5%
。ResNet
网络中stage2-stage4
的下采样都是通过将主分支上3x3
的卷积层步距设置成2,捷径分支上1x1
的卷积层步距设置成2进行下采样的。但在Swin Transformer
中是通过一个单独的Patch Merging
实现的。接着作者就为ConvNext
网络单独使用了一个下采样层,就是通过一个Laryer Normalization加上一个卷积核大小为2步距为2的卷积层构成。更改后准确率就提升到了82.0%
。对于ConvNeXt
网络,作者提出了T/S/B/L
四个版本,计算复杂度刚好和Swin Transformer
中的T/S/B/L
相似。
We construct different ConvNeXt variants, ConvNeXt-T/S/B/L, to be of similar complexities to Swin-T/S/B/L.
这四个版本的配置如下:
其中C代表4个stage
中输入的通道数,B代表每个stage
重复堆叠block的次数。
下图是我根据源码手绘的ConvNeXt-T
网络结构图,仔细观察ConvNeXt Block
会发现其中还有一个Layer Scale
操作(论文中并没有提到),其实它就是将输入的特征层乘上一个可训练的参数,该参数就是一个向量,元素个数与特征层channel相同,即对每个channel的数据进行缩放。Layer Scale
操作出自于Going deeper with image transformers. ICCV, 2021
这篇文章,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