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生态现状和Web3.0训练营

Web3生态现状和Web3.0训练营_第1张图片​​​​​​​

 

由Parity、Web3基金会、万向区块链、新链空间携手推出的Web3.0训练营于2020年首次举办,前两期训练营通过为优秀的Web3创业项目团队提供包含技术、产品、资本、生态合作等全方位的支持,已成功助力Subscan、SubQuery、Moonbeam等数十个项目快速发展。

4月22日下午,Web3.0训练营主办方在万向区块链蜂巢研习社B站直播间对话Web 3.0训练营二期项目方Subscan、SubQuery、Moonbeam,就Web3生态现状和Web3.0训练营这一年进行了分享。

下文根据速记整理,略有不影响原意的删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万向区块链立场。

郝玉琨:大家好,我是来自万向区块链的郝玉琨。今天很荣幸和几位嘉宾一起就Web3生态的现状以及Web3.0训练营过去这一年的进展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今天邀请到的几位嘉宾,分别是来自Parity的Helena、Subscan的Yakio、SubQuery的Siqi、Moonbeam的Yuki。我们的探讨将分为两个章节,第一个章节是关于Web3的现状。在座的都是Web3生态里的知名项目,请各位先对自己的项目的近况做一个介绍,首先有请Helena。

Helena:谢谢玉琨。大家好,我是Helena,目前在Parity负责Polkadot生态在亚洲的建设和发展,相信很多对波卡生态熟悉的朋友,也可能对我有一定了解。今天很荣幸参加这个讨论,谢谢万向区块链的邀请。

郝玉琨:接下来有请Subscan的Yakio。

Yakio:大家好,我是Subscan的负责人Yakio,先简单介绍一下Subscan。Subscan是一个聚合于Substrate生态网络的高精度Web3浏览器,目前已经为66个网络提供了相关的浏览器服务。Subscan不仅聚合了链上的数据查询,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区块链中的区块、事件、账户等数据,还提供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服务,它也包含了Staking、PLO这类标准视图,支持用户自定义筛查与生成一些感兴趣的数据。另外Subscan也推出了多签工具、API服务、讨论区等功能,为Substrate的生态也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郝玉琨:接下来有请SubQuery的Siqi。

Siqi:大家好,我是siqi主要负责SubQuery在中文区域的发展。SubQuery就是区块链数据的索引工具。我们知道在区块链世界里,所有的数据、链上的数据都是分散储存在区块里的。这样对于开发者来说,在创建新项目的时候,在数据索引中会有很多问题,因为你需要集成很多链的SDK。SubQuery就是为开发者提供链上数据索引工具的。

我们的工作原理相当于形成数据中间层,由SubQuery把所有的链上数据全部索引好放在一个地方,并且整理好它的结构。所有的开发者来到我们这边,只要用一个SubQuery开源的SDK,就可以进行数据索引。我们的工具在后端开发的过程中,能极大地帮助所有开发者节省数据索引的时间,也让链上数据这座金矿变得更可被利用。

SubQuery原生于波卡,在波卡已经支持了近百个项目的数据索引,现在也开始拓展到其它的生态,如我们已经和Avalanche官宣了合作,后面即将会支持Terra、Solana这些链。SubQuery一直致力于帮助开发者更好地创建Web3。

郝玉琨:谢谢!接下来有请Moonbeam的Yuki。

Yuki:谢谢郝老师。我是Yuki,负责Moonbeam的中文开发者社区以及项目进入到波卡生态、Moonbeam生态的支持工作。

Moonbeam是基于波卡网络和以太坊网络兼容的智能合约平台。我们致力于成为最适合多链去中心化应用发展的开发者平台”。区块链开发者如果有新的想法,想要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可以在Moonbeam进行尝试,实现最快的想法落地。因为Moonbeam拥有可以让开发者轻松实现原生互操作性和去中心化的底层设施,以及非常全面的开发工具,开发者可以用最小的更改把现有的Solidity智能合约或者已经有的Dapp前端部署到Moonbeam上。

Moonbeam在波卡有两个独立的平行链网络,在Kusama上的网络叫Moonriver,现在已经有80多个Dapp完成了在Moonriver的集成。Moonbeam是在波卡生态平稳运行。

郝玉琨:今天的主题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Web3”,请各位简单聊一下对Web3定义的理解,以及它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Helena:为了易于理解Web3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它和Web1还有Web2的区别上来看。

在互联网最早期的时候,主要是静态的网页,例如新闻、资讯和各种图片等等。大家熟知的公司,例如谷歌、雅虎、搜狐、新浪,他们通过各种网页信息的展示构成了各大门户网站,然后吸引用户点击观看,以此定制广告,通过流量变现,后来我们常常称这一时期为Web1(时间点大概是九十年代初到两千年初)。

Web1的特点是网站提供内容,用户阅读内容。Web1中,内容创造者很少,绝大多数用户只是作为内容的消费者,或者说是被动的接收者。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联网行业中,一些更有意思的商业模式逐渐诞生,比如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平台的诞生,国内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QQ空间之类的,而这一类网站和应用最大的特点就是,允许用户自主生成内容,与网站和他人进行交互,互联互通,这也就是 Web2的特点。

对于Web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我比较喜欢把它看成是两层。

在去中心化或区块链的概念诞生之前,互联网是指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基础上,一个能够更加聪明、更加精准地了解用户需求和喜好的互动式网络。但是在区块链诞生之后,尤其是在2013年“斯诺登事件”之后,林嘉文(Gavin Wood)博士提出Web3的概念,这个概念和互联网领域里web3的概念相比,有了独到的核心思维和可行的解决方案。Gavin 认为,Web3是一组包容性协议,为应用程序制造商提供构建块。这些构建块取代了传统的Web技术,如HTTP,AJAX,MySQL,提供了一种创建应用程序的全新方式。这些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强大且可验证的保证,从而保证了他们接收信息和提供信息的安全性,以及让他们所支付的信息得以保密。

在我看来,Web3是把网络治理权和所有权归还给用户本身的智能网络。从技术结构上来讲,会有全新的技术架构和技术堆栈来满足网络上的变化。林嘉文博士所定义的Web3是可扩展的一系列技术框架,并且用一个全新的方式构建应用程序。通过这些应用程序,网络的使用者不仅具有Web2高效的生产效率,同时能够掌握自己的数字身份、资产、数据的网络参与形式,这是我认知中Web3的定义。

我觉得Web3基于这样的愿景,要能够让用户参与到网络中,除了是网络的使用者,还是网络的贡献者、所有者,甚至是革新者,相应要有一个全新的基础建设和网络架构。为了简单理解,可以跟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对比来看。互联网的网络架构从底层往上,一般来讲最底层的协议,无非是数据的存储、数据的传输、数据的计算,再往上走是中间层、应用层。

从底层往上,Web3的技术架构是这几层。首先是去中性化、零信任或低信任的交互协议层,这就是我们说的区块链层,这个目前来讲已经有了几代技术的迭代。相信大家对波卡生态比较了解,应该知道波卡是目前新一代L1技术里最具有影响力之一的底层区块链协议。

然后是基于Lay0上的任何网络必备的核心功能类的基础建设。和互联网一样,这一层的基础建设无非是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计算三大类。所以相应的就是去中性化的存储、去中性化的传输和通信,还有去中心化的计算。其实大家往波卡的生态里看,都能够相应地找到对标项目。去中心化的存储有File和ARweave等,波卡生态里就有进一步迭代File的CESS和进一步迭代ARweave的Subspace。去中心化的通信传输有Helium,在波卡生态里就有Deeper和Nodle等。对于去中心化的计算而言,区块链协议本身都是去中心化的计算,未来也肯定会有更好的算力分享的去中心化协议出来。

再往上一层是中间层,这是Web3所独创的,也可以称之为“底层应用”,也是为了达到去中心化的治理、安全、隐私等目的,必须加的一层。去中心化的身份应用(DID)、去中心化的治理应用(DAO),还有去中心化的社交协议都是属于应用层里底层的应用。这些应用被其它Web3应用广泛调用,形成一个完整而活跃的web3应用生态。

再往上一层就是应用层,各种各样的去中心化应用,如DeFi、NFT、社交等。另外在这一层我们也会看到Web3独有的用户交互层,比如钱包、浏览器、域名解析和服务等都会在技术实现上和互联网内对标产品有很大不同,因为是去中性化的,数据主权回归给用户,用户数据由用户保管,隐私和安全受到更大的保护。

在这几个层面上的每一个技术模块,都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大家纷纷在搭建整个技术框架。在从技术架构层面上一层层拨开之后,我们就可以探讨现状和未来的展望了。我觉得现在Web3的应用产品功能还比较单一,用户体验并不是特别好,使用门槛也比较高,这里本质的原因是因为配套支持的基础类建设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来支撑流畅的用户体验和强大的功能。我们知道应用类的发展和迭代会快于底层基建类,所以反过来会倒逼底层基建协议进一步完善,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Web3的愿景,支持应用来的发展。

未来展望的话,我觉得我们要更彻底地进入数字化的时代,未来的人会更原生的生活在数字化世界里,这个世界里有你自己独创的身份和角色。这是个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的世界。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郝玉琨:请Yakio继续。

Yakio:刚刚Helena关于Web3的定义、理解、历史讲解得非常的全面,我简单补充一下。之前参加Web3大会,它的宣传语是“开放、开源、互联”,这确实是很好的形容Web3的关键词,也可以理解为Web3的优势。

对于Subscan来说,我们也在拥抱Web3这个世界,我们也在平时的开发和产品中将Web3愿景放在里面。区别于普通传统浏览器,Subscan的数据来源,除了来源于传统的数据库,更多的来自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数据,并且我们正在推动和鼓励用户通过去中心化的形式向我们提交数据。

Siqi:Helena老师和Yakio刚刚的分享已经很全面了,Helena老师也给我们回顾了Web1到Web3的发展历程。Web1(互联网第一代)其实不能称为互联网,可能只是一个网,或者说只读性的静态内容,Web2确实真正开始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改变。

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权利的中心有一个转变,逐步趋近于只是依赖几家为数不多的公司,他们会形成集群一样的状态。比如谷歌提供了最快和最便捷的搜索服务,获得了全世界74%的搜索浏览量、控制权。Facebook建立了最大的社交网络,获得了22亿人在线的身份控制权。我们看到近年来TikTok异军崛起,开始掌握大量的数据,并且用这种数据开始获利。

我觉得Web3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大家已经厌倦了大公司掌握和主导这些数据,他们用网络上形成的所有数据来获利,而本身形成数据的这些参与者却没有任何的控制权,所以我觉得这就是Web3建立的初衷。

Web3就是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在线生态系统,它是互联的,而且又是去中心的,这就是它的一个改变。Web3基于区块链的技术之上,无需中央的机构就可以进行维护。而且我觉得Web3更多不是一种技术上的革新,而是一种通讯协议,从底层来说可能是一种共识,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它会是互联网从技术创新走向用户理念创新非常关键的一步。而且我觉得它也是最好的,能体现网民劳动价值的网络,也是能够完全实现价值均衡分配的互联网方式。

说到有待解决的问题。与上一代互联网的转变不同的是上一代互联网现在还是向着更快、更便捷的方向去转变,但是Web3的核心暂时不在于速度或者性能、便利性,更在于怎么样保护隐私或者去中心化,所以很多Web3的应用今天跟Web2相比还是很慢、不便利的。

我们知道Web3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人已经开始了解它、应用它、开发它。SubQuery一直致力于培养Web3开发工程师,我们也看到很多Web2的工程师正在向Web3转型,当然人才培养的道路还在路上,可能Web3的发展也还在山的脚下。我觉得在实现功能齐全的去中心化网络之前,做的第一步还是要克服慢、不便利的障碍,所以教育确实很重要。SubQuery一直致力于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索引网络,让大家参与进来,同时我们致力于成为Web3的基础设施,推动Web3发展。

郝玉琨:感谢,有请Yuki。

Yuki:前面几位嘉宾讲的Web3定义非常具体。先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历,我有幸亲历了互联网的一部分发展历程。

正如Helena所说,互联网在发展初期更多是提供内容的只读环境,比如搜狐等平台,他们反馈什么内容,我们就看什么。但如果想自己输出,很少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原创内容的机会。随后的Web2时代,QQ、推特或者是Meta逐渐流行起来,大家是否还记得在QQ空间的创作记录,和小伙伴的一些留言、分享,这是构成我们与外界进行交互的渠道。但同时也会有一些小问题,自己创作的内容被意外地删除了,作为创作者的我们不能自主掌控自己创造的内容。

最近,我在《科技日报》上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标题,“如何让你在网上创造的一切全部归你自己?”这个标题通俗易懂地解释了Web3的概念——尊重用户个体的价值。简单来说,我在线上创作的任何内容,内容的使用权、所有权都属于我自己,后续如果我想拿自己创作的内容进行交互,体现它的价值,也是通过我自己在线上发起协议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平台方。我感觉这跟刚才大家所认为的Web3定义是一致的。

为什么今年感觉Web3特别火?说到元宇宙、NFT或者区块链领域,大家往往会提Web3,还有上半年非常火的Play to Earn、Move to Earn、DeFi等酷炫的商业模式和概念,也可以归结到Web3目前的表现形式,这些都是Web3非常早期的探索。

然而,Web3概念的崛起,还是需要整体的科技、监管的进步来支撑,正如Helena所说的那样。比如我们在区块链领域产生的Play to Earn的数据,甚至是每天在网上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保障这些数据的安全性,这些都需要在Web3提出相对应的概念和监管措施。

杭州的互联网法院最近也对线上数字藏品的性质、交易模式都有了定义。这是我们能看到的,也看到在互联网和Web3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监管也在改进,保护用户的个体价值。

郝玉琨:谢谢!讲得非常全面,感谢刚才大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享。Web3如果仅从概念上讨论,大家很容易陷入到形而上、空对空的描述中,就像讲绕口令一样。我们换个角度,请大家结合自己的项目分享一下自己觉得Web3与Web2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和优势?你们又是如何用好这些优势的?

Helena:谢谢主持人。我很赞同刚刚Siqi说到的一点。Web2的产品快捷、易用,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Web3目前的用户体验不是很好。我一直在想,Web3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做这个事情?一个事情或者一种潮流、一种思潮发展起来,一定是背后有原因的,所以我一直在从哲学层面或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层面上来思考这个问题。

Web2通过网络集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大规模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就是快、全面、高效,但本质上并没有触达到生产关系的改变。Web3因为去中心化、因为人们能够参与到治理和拥有网络数据,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生产关系,在网络拥有权、决定权、治理权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微妙而深刻的社会关系变化。

我觉得现在这个层面不要去看Web3技术带来的效率优势,更多应该从长远看,对于生产关系改变而带来的核心优势。也就是作为互联网人,我们以前是更好地使用网络来增加工作的效率,生活的便利,而在Web3时代我们是网络的拥有者、维护者、贡献者、革新者、所有者。当这些身份变化的时候,其实很多网络活动和参与方式会有极大的改变,这些在我看来是Web3的核心优势。要想发挥这个核心优势,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你要把自己当成参与网络的角色。当下来看,Web3没有特别的技术或者体验上的核心优势,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去转变自己的思维和角色。

Yakio:的确,刚刚Helena讲的,确实是在Web2转向Web3过程中,开发者和亲历者面临或者体会到的事情。

Web2发展得非常快,而且发展到现在的阶段,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有一些巨头垄断的趋势,平台为了扩展或者利益,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而Web3除了包容Web2可读可写的优势和功能以外,也会将内容以及数据的归属还给创作者本身。在Web3的世界中,通过区块链技术让信息被去中心化地存储,可以刺激公有网络产生的价值回归到个人手里,让用户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大平台和资本控制。

Subscan的数据除了一部分来自于数据库,更多的来自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数据,这是任何人都可以读写、可以看到的公开数据,不涉及到任何的用户隐私。虽然它是一个公开的数据,但是它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讲还是有壁垒或者鸿沟,普通人很难真正地利用或者非常直接地读懂区块链上的数据。Subscan希望把公开的数据再增加可视化的一层,通过我们做的数据处理、筛选或者数据解析,让用户更加充分地了解、读懂,甚至利用区块链里的数据,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让更多的用户可以以更低的使用成本进入到Web3的世界。

Siqi:我觉得我跟Helena老师的想法很一致,最重要的是关于控制权的问题。我们都知道Web3现在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是它的核心优势和潜力此时已初现端倪。当Web3成为主流,它一定会为用户提供比以往更大的自由和更好的安全性,这是我们可预见的。

从根本上来说,Web3的根本是控制权的问题,即谁来掌管技术和日常应用。我觉得Web3的优势在于打破维持了将近10年的社会默认规则。每个人曾经都是沉默的大多数,我们认为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你使用网络就意味着要被监视,你使用网络就意味着要把个人数据交给平台,怎么可能有其他的方式?我们原来不觉得,但是Web3说它不接受,Web3说它可以改变,它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从互联网中受益,但是不需要把这种所谓的控制权交给少数的公司,所以Web3是一项运动。其实我觉得它能够从不同的技术层面构建出更好的应用,给大家一个选择,给大家一个不再沉默的机会。

Web3并不是试图取代所有的网络,而是保持我们喜欢的东西的同时,改变它的底层架构,从而赋予每个人更多自主的权利,赋予更多去中心化数据的可能性。Web3正是因为有了自主、自由的愿景,所以才特别吸引大家,即使它目前仍处于很早期的阶段,我们也可以包容它并对于它的美好未来充满憧憬。

Yuki:我来说一下我看到的情况。确实是有很多互联网人拥抱Web3,原先在大厂工作的朋友、开发者愿意投身Web3时代。最近,我们也在大学生们的线上讨论中看到类似的话题:现在要专注于学业,还是先全身心地拥抱Web3?

风险投资公司对区块链相关项目的投入热情,与之前区块链刚萌芽的状态不可同日而语,仅2021年的融资就超过了之前区块链行业投资金额的总和。并且,我们也看到像Twitter、Reddit这些科技公司开始尝试探索Web3领域的应用场景。像上海第一财经最近的节目,有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标题:“Web3概念引热议,去中心化特质是否能颠覆互联网科技巨头?”

“参与”这个词很有意思,如何主动地接受去中心化的概念?Web3想要革新的地方恰恰是在改变我们的舒适区。首先,Web3项目将民主治理加入到用户的使用中。比如Moonbeam在运行升级或连接XNP与其他平行链之前,我们需要把这些升级方案写成提案放到去中心化论坛,让生态中的使用者共同投票决定是否接受升级。所以,用户不仅仅是单纯的项目使用者,同时也成了平台发展的参与者,成为推动这个项目发展的建设者。

其次,在移动端领域,厂商会强调如何让使用者在APP上停留的时间更加长,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增加用户的黏性。在Web3领域会有token,直接将这些创作者和用户的行为、活动进行量化。如果你参与这个项目,就可以获得相应的token奖励,强化参与感,这也是很多Web2互联网巨头不具备的。

第三点,商业模式有所变化。广告是我们在Web2应用中时常看到的,广告的收入占了Web2 App非常重要的部分。在Web3领域的项目中,广告并不占据收入主导。比如Moonbeam更多是依靠底层基础设施的运作,吸引更多区块链的开发者部署到开发平台,共同推动网络的繁荣发展。

此外,我们也会发现Web3领域的个人信息,需要自己掌控保护,而不是仅凭对第三方平台的信任,依赖第三方平台去保护信息安全。比如平台提示妥善保管自己的私钥,因为一旦丢失是找不回来的,这跟Web2互联网的做法大大不相同。

郝玉琨:感谢Yuki又给我们补充了非常多有意思的点。前面各位从不同的角度在刻画、描述自己认为的Web3。在过去两年中,由Web3基金会推出的训练营孵化了二三十支团队,扩大到Web3生态大概几百支团队,这中间既有团队自身的积极努力,相信也离不开项目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大家刚才都提到了开放、开源、民主,请问大家有没有知行合一地做过一些团队之间的互动、合作?或者说,大家的项目有没有做过乐高式的协作?这个问题先请几位创业项目方分享一下。

Yakio:Web3训练营每一期学员的质量都非常高,我们Subscan团队非常荣幸可以入选,并和很多项目方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保持比较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和训练营这个平台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我们作为一个多链浏览器的开发者,正在支持越来越多基于Substrate 的链,为这些链提供浏览器服务。最近,我们团队也正在讨论一个话题:如何做一个更加开放、拥抱Substrate生态的浏览器。

目前基于Substrate开发的链越来越多,每个链都有自己的一些核心业务。比如Moonbeam的核心业务会放在EVM的生态上,Acala的业务更多放在DeFi上,对于不同的项目方,都有一些自定义的组件。对于项目方来讲特别重要的核心功能,我们进行了多重评估与预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开发能力为越来越多的链、以及它们的的每一个功能进行高度定制化的服务。

结论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模型,审核并接受项目方提交自定义模块的索引代码与逻辑,从而提高Subscan的数据深度与广度。基于这个构想,后面我们会更加推荐项目方使用 SubQuery的这一套内容,来定义一些自己需要的API,提交并接入到Subscan上。

这些项目方是对自有业务逻辑最熟悉的人,由他们来提供使用SubQuery这套系统,可以非常便捷地提供到对应的API。这样既解决了项目方的实际需求,也兼顾了效率的问题。对项目方来说也好、对浏览器来说也好,是双赢的选择。推动这套系统的尝试与落地,这也是我们接下来几个月非常重要的事情。

Siqi:我们确实在训练营里遇到非常多好的合作伙伴。就像叠乐高一样,大家分别负责不同的那块,把乐高叠起来之后,创造出更多好的、可应用的、便捷的一些项目。SubQuery作为数据的赛道,我觉得数据赛道分为几层:

(1)索引。

(2)浏览、分析。

SubQuery可能在数据的赛道里属于更加基础、更加底层的状态,我们就是做了一个把链上的数据索引好放在中间层的工作。大家用他们自定义的方式拿取数据,再去产生相应的价值,包括分析、过滤、加工,我们能够看到由此产生了很多应用场景,而每个应用场景可能都是数以百万计的价值。

我们也跟Subscan达成了很好的合作,我们作为数据层,Subscan作为一个浏览器,能够互相配合地为大家更好地提供数据方面的服务。包括我们和Moonbeam也有很好的合作,Moonbeam就像是一个桥,联通了以太坊和波卡生态。

SubQuery像是做了数据层面的打通,我们相当于把EVM和Substrate的数据集成到了一个地方,生态的开发者不再需要分散地在这两个地方查找数据,而是在一个地方可以查找到两个生态的数据,也是在数据层面的突破。

郝玉琨:最后请Yuki来分享一下。

Yuki:Moonbeam很庆幸能加入去年的训练营。我们带着学习的心态参加。Moonbeam本身是一个开发者平台,是为各类开发者服务的大客服中心,开发者有任何工具类型的需求,我们就努力帮他实现。面对DeFi类型项目,他们非常需要数据的索引,SubQuery提供的服务便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开发工具逐渐部署到Moonbeam生态。有了基础的开发工具,链上开发的门槛又降低了,新来的开发者发现可以利用这些开发工具实现创意,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新的集成和部署。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对生态的发展大有帮助。

我觉得训练营好像开盲盒,每次的交流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任何项目我们都非常感兴趣,想跟他们聊聊,所以我个人非常期待Web3训练营三期的开始。

郝玉琨:关于开源、开放、合作、乐高的话题,Helena这边还什么补充吗?

Helena:不同于刚刚的三个项目方,波卡作为更底层的协议,其初衷就是为了互通、跨链、互操作。换言之,波卡存在的本身就是为了促进互联互动,并促进乐高式技术架构的叠加。

回到训练营,我们在过往两年已经挑选了大批非常优秀的项目进行孵化和培养,今天邀请来的三位项目方嘉宾也都曾参与过Web3训练营。

今年为了更好地支持互联互通的概念,我们增加了新的赛道——应用赛道,希望参与团队能通过智能合约的方式部署到波卡平行链,而不仅仅只是依靠平行链的方式,这也意味着这些应用可能要通过今天在场的某些平行链作为底层的部署来加入到波卡。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很符合今天讨论的主题“互联互通”。

郝玉琨:有句话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现在就把这个话题抛给几位项目的代表,请问大家当初报名参加Web3.0训练营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和初心?

Yakio:Subscan参加训练营的时候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我们希望通过Web3.0训练营这个平台更好地提高生态参与度,增加和其他生态上的联系,同时也希望能了解到生态对于浏览器的期望,从而促使我们完善自身的产品。

最终的收获远不止于此,其中包含了Parity的技术教育支持,以及来自万向区块链的有关管理、媒体甚至资金方面的指导,使我们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毕业后这半年多以来,Subscan也确实基于当时学到的东西,朝着既定的目标在前进。对于Subscan来说,Web3.0训练营给我们来了非常大的收获,我们也非常感谢这个平台。

Siqi:作为开发者工具,SubQuery的初心就是为开发者服务,希望每个开发者都能够有更好的后端应用。我们看到每一期的Web3.0训练营都有很多优秀的团队来参加,大家在这里充分地交流,彼此提出需求,共同解决,我觉得这就是非常好的合作共赢的平台和契机,所以SubQuery当时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训练营里,也遇到了非常优秀的合作伙伴。

我们当时希望更多地了解合作伙伴对于数据的需求以及应用工具的期待,SubQuery正是抱着这个初心参加了Web3.0训练营,并与很多项目达成了合作,也了解到了大家更多的需求。

郝玉琨:关于入营的初心问题,两位分别从自身的角度进行了分享,我在此总结一下:

第一,作为新创的团队,希望能够获得从技术到综合性的协助和支持。

第二,以校友或朋辈的方式参与到训练营中,希望通过相互搭班子、结队子的方式产生一些合作。

我们的团队可以在产品正式上线前,先推出alpha或beta测试版给到训练营团队之间,大家互相交流,提出建议,帮助捕获需求,迭代产品,建立合作。

Yuki:Moonbeam加入Web3.0训练营的目的非常简单,希望借助训练营打开中文市场的大门。然而在一开始,我们也对参加Web3.0训练营非常忐忑。Moonbeam是一个纯海外项目,对于中国市场尤其是中文区的市场并不了解,当时通过Helena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训练营能够帮助项目进行市场以及品牌推广,因此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结果收获远超预期。

首先,我们在训练营中与Parity官方建立紧密的联系,每个月都会向Parity反馈Moonbeam在市场、技术方面的进展,加深Moonbeam与Parity之间的沟通。

其次,Web3.0训练营像是个校友会,期间我们遇到很多了很多志同道合的项目,包括一起参与平行链插槽拍卖的小伙伴,也有大波卡生态中重要的开发者工具,比如今天的SubQuery和Subscan,我们在参与训练营期间和他们达成了合作。Web3.0训练营建立起了非常好的交流和资源网络。

对我们来说,训练营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帮助Moonbeam提高曝光度,还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开发者交流平台,让我们共享生态中的信息,减少寻找的成本。所以我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认为参加训练营对Moonbeam来确实受益匪浅。

郝玉琨:好的,谢谢!大家作为曾经的荣誉校友,现在都是Web3生态里非常知名的项目,面对未来即将进入到第三期Web3.0训练营的这些项目方,大家一句话来讲一下寄语。

Yakio:Web3.0训练营可以为每个参与进来的项目带来全方位的提升,增进对Substrate生态的了解与参与度,非常值得。

Siqi:我觉得惊喜太多了,我们可能本身只是抱着更多地获取生态项目需求的目的加入进来,但是最后发现无论从知识方面,还是从开发的帮助层面,或者是从曝光度、市场度以及各种各样的培训角度来说,都收获了意外之喜,好像进入了宝藏之地,所以我觉得这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机会难得,不容错过,一定要来!

Yuki:我觉得非常好,Web3.0训练营为开发团队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值得去探索。

郝玉琨:谢谢!最后请Helena给所有报名者和候选人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大家顺利通过选拔,加入到Web3.0训练营中来。

Helena:谢谢玉琨。我记得几个礼拜前有幸受邀参加这边的AMA,稍微详细讲过对报名团队的Web3.0训练营的挑选标准,今天不再多讲标准,只就这一点做个总结:Web3.0训练营希望专注于找到一些有独创性的、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项目。

为什么这么讲?一方面,我们现在看到各种各样的L1生态百花齐放,但与此同时,生态中各个赛道项目雷同的情况也比较严重:以太坊上有什么赛道,L1生态里基本也有什么赛道;以太坊的某个赛道上有什么项目,某个L1对标赛道也有类似的项目。另一方面,Web3的世界构筑在底层、中间层、利用层、用户交互层,都有很多需要我们创新的东西。现在对于技术的需求和目前展现出来的项目现状存在一定的脱节,这也是为什么Web3目前的应用体验不是非常好,功能比较单一或者效率比较低,因为底层的技术并没有做到很好的支持。

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团队致力解决Web2向Web3迁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直面挑战,勇于攀登。所以我给的最后建议,是希望项目方能够大胆尝试,报名团队能够发现问题,有勇气、有信心能够解决问题,任何大胆的探索、原创的想法,在Web3里都是最受欢迎的,我们也期待能够看到更多此类的项目,把真正的Web3精神发扬出来。这是我最后的一点总结。

郝玉琨:好的,谢谢!时间关系,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很高兴请到Parity官方的Helena、SubQuery的Siqi、Subscan的Yakio和Moonbeam的Yuki,大家都是作为校友、作为Web3.0训练营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对于Web3通过自己的实践、结合自己的项目为我们做了真情实感的分享,同时大家也为新一期的Web3.0训练营报名学员和候选团队分享了一些切身体验。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并且预祝第三期Web3.0训练营能够圆满开始。谢谢!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

Helena: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区块链,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