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数据分析之KNN(K近邻算法)实践

文章目录

          • 1、KNN概述
          • 2、KNN算法步骤
          • 3、算法超参数
            • 3.1 K值
            • 3.2 K值的取值方式
            • 3.3 距离度量方式
            • 3.4 权重计算方式
          • 4、KNN算法分类实践
            • 4.1 自定超参数
            • 4.1 超参数调整
          • 5、KNN算法回归实践
            • 5.1 常规数据
            • 5.2 数据标准化
            • 5.3 流水线优化

1、KNN概述
  • KNN(K-Nearest Neighbor),即K近邻算法。K近邻就是K个最近的邻居,当需要预测一个未知样本的时候,就由与该样本最接近的K个邻居来决定。
  • KNN既可以用于分类问题,也可以用于回归问题。当进行分类预测时,使用K个邻居中,类别数量最多(或加权最多)者,作为预测结果;当进行回归预测时,使用K个邻居的均值(或加权均值),作为预测结果。
  • KNN算法的原理在于,样本映射到多维空间时,相似度较高的样本,其距离也会比较接近,反之,相似度较低的样本,其距离也会比较疏远。
  • KNN是一种懒惰学习(与急切学习相对应)的算法,它输入基于实例的学习。KNN没有显式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没有训练阶段,数据集事先已有了分类和特征值,待收到新样本后直接进行处理。
2、KNN算法步骤

(1)确定算法超参数

  • 确定近邻的数量K
  • 确定距离度量方式
  • 确定权重计算方式
  • 其他超参数

(2)从训练集中选择离待预测样本A最近的K个样本

(3)根据这K个样本预测A

  • 对于分类,使用K个样本的类别(或加权类别)预测A。
  • 对于回归,使用K个样本目标值( y )的均值(或加权均值)预测A。
3、算法超参数
  • 超参数,是指我们在训练模型之前,需要人为指定的参数。 该参数不同于模型内部的参数,模型内部的参数是通过训练数据,在训练过程中计算得出的。
  • 超参数的不同,可能会对模型的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3.1 K值
  • K值(临近数,即在预测目标点时取几个临近的点来预测)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预测结果。
  • 当K值较小时,模型会较依赖于附近的邻居样本,具有较好敏感性,但是稳定性会较弱,容易导致过拟合。
  • 当K值较大时,稳定性增加,但是敏感性会减弱,容易导致欠拟合。
  •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交叉验证的方式,选择最合适的K值。
3.2 K值的取值方式
  • K的取值尽量要取奇数,以保证在计算结果最后会产生一个较多的类别,如果取偶数可能会产生相等的情况,不利于预测。
  • 常用的方法是从k=1开始,使用检验集估计分类器的误差率。重复该过程,每次K值增加1,即增加一个近邻,选取产生最小误差率的K。
  • 一般k的取值不超过20,上限是n(n为样本总数)的开方,随着数据集的增大,K的值也要增大。
3.3 距离度量方式
  • 闵可夫斯基距离(Minkowski distance):scikit-learn中默认使用的距离度量方式,它是衡量数值点之间距离的一种非常常见的方法。

    假设数值点P和Q坐标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那么,闵可夫斯基距离定义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曼哈顿距离(Manhattan distance):当闵可夫斯基距离中的p为1时即为曼哈顿距离,也叫L1距离。
  • 欧几里得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当闵可夫斯基距离中的p为2时即为欧几里得距离,也叫L2距离。
  • 切比雪夫距离(Chebyshev distance):当闵可夫斯基距离中的p趋近无穷大时即为切比雪夫距离
3.4 权重计算方式
  • 统一权重:所有样本的权重相同。
  • 距离加权权重:样本的权重与待预测样本的距离成反比,权重之和等于1 。
  • 统一权重和距离加权权重算法不一样。
  • 距离加权权重分类预测或者回归预测时,都需提前计算权重。
4、KNN算法分类实践
4.1 自定超参数

以鸢尾花数据集为例,使用KNN算法实现分类预测: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iris = load_iris()
X, y = iris.data[:, :2], iris.target      # 只使用两个特征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5, random_state=0)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3, weights="uniform")    # KNN算法,自定k值和权重计算方式
"""
n_neighbors:邻居的数量, 即K值
weights:权重计算方式,可选值为uniform与distance。
		 uniform:统一权重
		 distance:距离加权权重
"""

knn.fit(X_train, y_train)
y_hat = knn.predict(X_test)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hat))
------------------------------------------------
				precision    recall  f1-score   support

           0       1.00      1.00      1.00        13
           1       0.78      0.44      0.56        16
           2       0.44      0.78      0.56         9

    accuracy                           0.71        38
   macro avg       0.74      0.74      0.71        38
weighted avg       0.77      0.71      0.71        38

不同的超参数值(K值和权重计算方式),会直接影响模型的分类效果:

from matplotlib.colors import ListedColormap
from itertools import product

# 定义决策边界函数,便于可视化
def plot_decision_boundary(model, X, y):
    color = ["r", "g", "b"]
    marker = ["o", "v", "x"]
    class_label = np.unique(y)
    cmap = ListedColormap(color[: len(class_label)])
    x1_min, x2_min = np.min(X, axis=0)
    x1_max, x2_max = np.max(X, axis=0)
    x1 = np.arange(x1_min - 1, x1_max + 1, 0.02)
    x2 = np.arange(x2_min - 1, x2_max + 1, 0.02)
    X1, X2 = np.meshgrid(x1, x2)
    Z = model.predict(np.c_[X1.ravel(), X2.ravel()])
    Z = Z.reshape(X1.shape)
    plt.contourf(X1, X2, Z, cmap=cmap, alpha=0.5)
    for i, class_ in enumerate(class_label):
        plt.scatter(x=X[y == class_, 0], y=X[y == class_, 1], 
                c=cmap.colors[i], label=class_, marker=marker[i])
    plt.legend()
    
plt.figure(figsize=(18, 10))
# 使用product计算weights与ks的笛卡尔积组合,这样就可以使用单层循环取代嵌套循环。
weights = ['uniform', 'distance']
ks = [2, 15]
for i, (w, k) in enumerate(product(weights, ks), start=1):
    plt.subplot(2, 2, i)
    plt.title(f"K值:{k} 权重:{w}")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k, weights=w)  # 不同的超参数分别计算
    knn.fit(X, y)
    plot_decision_boundary(knn, X_train, y_train)

python数据分析之KNN(K近邻算法)实践_第1张图片

通过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

  • K的值越小,模型敏感度越强(稳定性越弱),模型也就越复杂,容易过拟合。
  • K的值越大,模型敏感度越弱(稳定性越强),模型也就越简单,容易欠拟合。
4.1 超参数调整
  •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很难单凭直觉,就能够找出合适的超参数,通常,我们可以通过网格交叉验证的方式,找出效果最好的超参数。

使用 GridSearchCV 方法找出效果最好的超参数: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
# 定义需要尝试的超参数组合。
grid = {"n_neighbors": range(1, 11, 1), "weights": ['uniform', 'distance']}
gs = GridSearchCV(estimator=knn, param_grid=grid, scoring="accuracy", n_jobs=-1, cv=5, verbose=10, iid=True)
"""
estimator:评估器,即对哪个模型调整超参数。
param_grid:需要检验的超参数组合,从这些组合中,寻找效果最好的超参数组合。
scoring:模型评估标准
n_jobs:并发数量
cv:交叉验证折数
verbose:输出冗余信息,值越大,输出的信息越多。
"""
gs.fit(X_train, y_train)

print(" 最好的分值:", gs.best_score_)
print(" 最好的超参数组合:", gs.best_params_)
print(" 最好的超参数训练好的模型:", gs.best_estimator_)
------------------------------------------------------
最好的分值: 0.8035714285714286
最好的超参数组合: {'n_neighbors': 7, 'weights': 'uniform'}
最好的超参数训练好的模型: KNeighborsClassifier(algorithm='auto', leaf_size=30, metric='minkowski',
                     metric_params=None, n_jobs=None, n_neighbors=7, p=2,
                     weights='uniform')

得到最好的超参数之后,就可以使用最好的超参数训练好后的模型进行预测:

estimator = gs.best_estimator_        # 最好的超参数训练好的模型
y_hat = estimator.predict(X_test)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hat))
---------------------------------------------
				precision    recall  f1-score   support

           0       1.00      1.00      1.00        13
           1       0.80      0.50      0.62        16
           2       0.47      0.78      0.58         9

    accuracy                           0.74        38
   macro avg       0.76      0.76      0.73        38
weighted avg       0.79      0.74      0.74        38
5、KNN算法回归实践
5.1 常规数据

以波士顿房价数据集为例,使用KNN算法实现回归预测: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boston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Regressor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X, y = load_boston(return_X_y=True)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5, random_state=0)

knn = KNeighborsRegressor(n_neighbors=3, weights="uniform")
"""
没有使用 GridSearchCV 方法找出最佳超参数,因为 gs.fit(X_train, y_train)中 y_train需要为整数,强行将y_train 转为int类型找出的最佳超参数会不准确,此处不适用。
"""
knn.fit(X_train, y_train)

lr = LinearRegression()           # 使用线性回归作为对比
lr.fit(X_train, y_train)

print("KNN算法R^2值:", knn.score(X_test, y_test))
print("线性回归算法R^2值:", lr.score(X_test, y_test))
------------------------------------------------------
KNN算法R^2值: 0.509785478689029
线性回归算法R^2值: 0.6354638433202132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KNN算法的R²值小于线性回归算法的R²值,效果比线性回归要差很多。但这并不能证明KNN算法是不如线性回归的,这是因为:

  • 线性回归在训练参数时,不是基于距离进行计算的,因此,即使线性回归各个特征的量纲(数量级)不同,也不影响最终的拟合效果(权重会不同)。
  • KNN是基于距离计算的,如果特征之间的量纲不同,在计算时,量纲较大的特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算法会忽略量纲较小的特征,这将会对模型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5.2 数据标准化
  • 数据标准化:在使用算法之前,将数据集中的特征转换成相同的量纲,从而消除不同量纲对算法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数据标准化。
  • 实际上,即使特征量纲相同,标准化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 在scikit-learn中,常用的标准化方式为均值标准差标准化(StandardScaler)与最小最大值标准化(MinMaxScaler)。

使用 StandardScaler 进行均值标准差标准化: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s = StandardScaler()
X_train_scale = s.fit_transform(X_train)
X_test_scale = s.transform(X_test)
knn = KNeighborsRegressor(n_neighbors=3, weights="uniform")
knn.fit(X_train_scale, y_train)
print("均值标准差标准化之后的KNN算法R^2值:", knn.score(X_test_scale, y_test))
-------------------------------------------
均值标准差标准化之后的KNN算法R^2值: 0.6248800677762865

使用 MinMaxScaler 进行最小最大值标准化: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MinMaxScaler

s = MinMaxScaler()
X_train_scale = s.fit_transform(X_train)
X_test_scale = s.transform(X_test)
knn = KNeighborsRegressor(n_neighbors=3, weights="uniform")
knn.fit(X_train_scale, y_train)
print("最小最大值标准化之后的KNN算法R^2值:", knn.score(X_test_scale, y_test))
---------------------------------------
最小最大值标准化之后的KNN算法R^2值: 0.6177749492293981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之后,KNN算法效果有了进一步提升。

5.3 流水线优化
  • 流水线(Pipeline类)可以将每个评估器视为一个步骤,然后将多个步骤作为一个整体而依次执行,这样,我们就无需分别执行每个步骤。
  • 流水线具有最后一个评估器的所有方法, 当通过流水线对象调用方法 f 时,会执行这样的过程(假设流水线具有个评估器):如果 f 是fit方法,则会首先对前n - 1个评估器依次调用fit_transform方法,然后在最后一个评估器上调用 f(fit)方法;如果 f 是其他方法,则会首先对前 n - 1个评估器依次调用transform方法,然后在最后一个评估器上调用 f 方法。

使用 Pipeline 把上面的均值标准差标准化与训练模型两个步骤视为一个整体,一并执行: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Pipeline

X, y = load_boston(return_X_y=True)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5, random_state=0)

steps = [("scaler", StandardScaler()), ("knn", KNeighborsRegressor())]
"""
定义流水线的步骤,类型为一个列表,列表中的每个元素是元组类型。
格式为:[(步骤名1,评估器1), (步骤名2, 评估器2),……, (步骤名n, 评估器n)]
"""
p = Pipeline(steps)
p.set_params(knn__n_neighbors=3, knn__weights="uniform")   # 设置流水线的参数。
p.fit(X_train, y_train)
------------------------------------
print("流水线之后的R^2值:", p.score(X_test, y_test))
-------------------------------------------
流水线之后的KNN算法R^2值: 0.6248800677762865

拓展:KD树

  • 当样本数量较少时,我们可以使用遍历所有样本的方式,找出最近的K个邻居,然而,如果数据集庞大,这种方式会造成大量的时间开销,此时,我们可以使用KD树的方式来选择K个邻居。
  • KD树算法中,首先是对训练数据进行建模,构建KD树,然后再根据建好的模型来获取邻近样本数据。

你可能感兴趣的:(python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