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ACM集训队2019级队长退役回忆录(未实际退役版本)

前言

(今后肯定不会再刻意去训练,但是明年还是要回来发挥余热继续打比赛,因此现在的退役实际上是不完全的,在明年大四打完最后的赛季后会重新来补全这篇回忆录)

我还能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集训队实验室的场景,我坐在倒数第三排的最外侧,倒数第二排最里侧坐着黄磊学长——我校第一块ICPC金牌的获得者,集训队17级队长。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关于黄磊学长的事迹,也并不知道黄磊学长正好在这个时间点左右写下了退役感言,也并不知道未来的我会成为集训队19级队长,在现实概念(买下了黄磊学长留在实验室里的电脑椅)和虚拟概念里都继承了黄磊学长的位置,更不知道自己在一年后会成为黄磊学长与顾博盛学长的队友一同征战XCPC,更不知道我们将会在沈阳站打下我校第二块金牌,make zafu gold again

而现在,也轮到了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写自己的退役感言。
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许多许多,我结识了许多人与他们发生了许多的故事,是燃烧自我燃烧青春纯粹为了梦想奋斗的一段独特时光,这些人与故事我不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我的记忆中被遗忘,而我的记忆力是存在一点缺陷的(原因下文会讲述),因此我会相对详细得去回想和记录这两年多时间里我在集训队里发生的相对重要的事,这样我就能在多年后看这篇博客来记起这些宝贵的回忆。文章篇幅会显得很长,请不要嫌弃累赘。

目录大纲:

  1. ACM生涯获奖记录时间线
  2. 关于我来到浙农林之前的往事
  3. 来到浙农林之后与ACM集训队的故事
  4. 总结感言以及个人经验介绍

1.ACM生涯获奖记录时间线

大一上
2019年11月24日——第44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上海站铁(铁第7)
队友:应尚威(16级),戴雨欣(19级)
——大概这个时间点开始打cf,1500起始分开始连续向下俯冲三把,直逼绿名。
2019年12月1日——浙江农林大学2019“新生杯”程序设计竞赛特等奖
——寒假在校集训后重开新号,1500起始赶在过年前恰好三把上蓝

大一下
——疫情在家上课和训练,在5月左右返校前已上紫名
2020年5月30日——第19届浙江农林大学程序设计竞赛一等奖

——暑假集训时间段中段上黄名

大二上
2020年10月17日——第17届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银牌(银首)
队友:黄磊(17级),顾博盛(17级)
2020年11月1日——第6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绵阳站银牌(银首)
队友:黄磊(17级),顾博盛(17级)
2020年11月8日——第6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长春站铜牌(铜首)
队友:黄磊(17级),顾博盛(17级)
2020年11月28日——第5届团队程序设计天梯赛(GPLT)团体全国一等奖
队友:黄磊(17级),顾博盛(17级),章朝哲(16级),张烨浩(18级),盛洪涛(18级),任松涛(18级),孟炜浩(18级),陈志伟(18级),薛卫东(18级)

大二下
2021年4月17日——第18届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牌(金中)
队友:黄磊(17级),顾博盛(17级)
2021年4月24日——第6届团队程序设计竞赛天梯赛(GPLT)团体全国一等奖
队友:黄磊(17级),张烨浩(18级),薛卫东(18级),盛洪涛(18级),顾博盛(17级),任松涛(18级),陈重喜(19级),朱泽华(18级),韩文康(18级)
2021年5月16日——第45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银川站银牌(银尾)
队友:黄磊(17级),顾博盛(17级)
2021年5月30日——第6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北京全国总决赛铜牌(铜中)
队友:黄磊(17级),顾博盛(17级)
2021年6月6日——第8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湘潭邀请赛银牌(银首)
队友:任松涛(18级),曾唯策(18级)
2021年6月8日——第12届蓝桥杯软件类C/C++大学B组国赛一等奖
2021年7月18日——第45届国际大学生程序程序设计竞赛(ICPC)沈阳站金牌(金尾)
队友:黄磊(17级),顾博盛(17级)

大三上
2021年11月12日——2021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决赛)一等奖
2021年11月14日——第7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广州站银牌(银首)
队友:陈重喜(19级),陈城(19级)
2021年11月21日——第46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沈阳站铁(铁首)
队友:陈重喜(19级),陈城(19级)
2021年11月28日——第7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哈尔滨站银牌(银尾)
队友:陈重喜(19级),陈城(19级)
2021年12月4日——第46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南京站银牌(银第一)
队友:陈重喜(19级),陈城(19级)
2021年12月6日——开始着手写下本篇退役回忆录


2.关于我来到浙农林之前的往事

因为我的过去经历相对特殊,所以单独拿出一块用很长的篇幅来写一下。

我小学的时候被班里的卢志来老师发现并推荐去学习奥数竞赛,拿过一次全国一等两次二等,一直属于一个喜欢逻辑和自己推导结论的人,走路的时候总也在想问题,有时候还会撞到电线杆上(尴尬的往事哈哈哈,那时候的我是非常死板的一个人)。

初中的时候我可以去市里最好的台州学院附中,但是需要几万的买读费用,也可以选择划片就读台州初级中学,学费很低。两边的师资力量是完全一样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学校两个校区,但是生源水平不同,导致一个是全市最好的初中,一个是普通的初中。
我的家境并不是很好,当时我和父母说决定要去台初的时候,父母问我“子超,你确定去台初没问题么,真的不去附中么?”,我回答说“没事的,环境不会限制我的,在台初和在附中一样。”三年时间里,我一直是台初的年级第一,每次考试都甩第二名40-50分,在附中那边也稳定排名在前50内。我也是公认年级里做得最好的班长。我确实做到了和父母说的话,没有被环境所限制。(可能当时就已经有了弱校打强校的基础吧哈哈哈哈)
初中,我并没有参加任何竞赛,只是把中考的数学内容学得非常好。

高中,我就读于台州当时最好的中学——台州中学,通过开学考试分配入实验班。在高二的时候被张斌老师带入编程世界的大门,他教会了我pascal语言的基本语法,给我讲解了高精度算法,快排,贪心,背包dp,dfs和bfs,但是当时的我实际上很多时候只是借着上课跑去机房打几把dota放松下,而且刚入门的时候大脑中没有建立起算法分析的体系,无法消化这些知识。最后的结果就是,高精度一知半解,贪心只会瞎贪心完全不得要领,背包dp根本看不懂,dfs和bfs甚至不知道这两个算法是干什么的。唯一刻在了记忆里的,是每次上课都要我们默写一遍交给老师的快速排序代码。
总结我高中学到的信息学知识,实际上并没有能够让我真正入门算法竞赛,只是带着我打开了编程世界的大门,塞了一堆基础算法的名词,但完全不知道他们的作用和原理,没有建立起一个算法竞赛应有的分析体系。
同时,从高二开始,我慢慢变得越来越偏激和愤世嫉俗,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高中,我没有参加信息学外的其他竞赛学习,同样只是把高考的数学内容学得非常好——高考数学148分。

高考,高出一本线70分,在浙大录取分数线下一点,剩下的985学校基本随意选择,但是这就意味着要出浙江省。在和父母激烈得讨论后,我固执得选择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而不是四川的电子科技大学。我的理由是我不想出省,在杭电我也可以做到很好,让父母回想一下我初中的经历。
最后,我以杭电2014年最高录取分,进入了杭电卓越学院理工二班。

到这里为止,我的人生还是相对顺畅一路向上的,可能已经有同学们注意到了,我上面说的高考是2014年的,那为什么又会在2019年入学浙江农林大学呢?在2014之后,就是我这二十多年人生里的至暗时刻了。

2014年入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后,我第一次知道了ACM竞赛,以及杭电的ACM集训队。那时候的我只会pascal不会c/c++,而ACM比赛已经不再使用pascal语言了。我在一两个月里学习c的基本语法后,参加了2014年的杭电新生赛并拿到了二等奖,并在这之后见到了ACM圈子里的传奇教练——刘春英老师。但是,我与ACM竞赛的第一次接触,到此就没有后续了——我陷入了中度抑郁,不读书不运动甚至不吃饭不洗澡,整个人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一般。在当时不了解情况的刘老师的视角里,我就是一个在新生赛获奖后一次也没来过实验室训练的新生,很快就被移出了集训队。辅导员也并没有意识到我是抑郁症需要精神上的治疗和帮助,按照对待跟不上大学学习进度的学生给予我帮助,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在变得愈发严重后,被通知了家长,妈妈在接到通知的当天就来到了学校找我。她看到我的时候几乎都要哭了出来“超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这么瘦这么黑,邋遢得像个乞丐一样”
退学后,父母把我接回了家,这期间父母吵架过,甚至闹过离婚。家里唯一的独子,之前十多年从来没让他们操过心的孩子,突然之间变成了这副模样,还不知道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那段日子确实是折磨而痛苦的。
妈妈一直带着我到处去看医生,退学半年后,在杭州第七人民医院被诊断为中度抑郁,住院开始治疗。抑郁症治疗吃药需要经历的痛苦,我相信有比我说得更好的文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两年左右的吃药经历,对我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存在缺陷总是容易忘事(这两点直到现在也还有残余),体能急剧下降(慢跑50米就大喘气无法继续坚持),降智严重(并不是开玩笑的那种,具体表现在一个初中难度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都能让我写到头疼欲裂,坐在教室里痛苦万分)。
这是我在出院时,临走拍的照片:
浙江农林大学ACM集训队2019级队长退役回忆录(未实际退役版本)_第1张图片

这两年在最开始的时候,缺乏睡眠是最大的折磨,11点左右躺下,到第二天6点多爬起来,中间能醒来三四次。有时候半夜惊醒,看着一片寂静的房间,想起现在的处境,控制不住躲在被子里哭,哭着哭着在不知不觉中睡去,过一两个小时又惊醒…那时候的我,大部分时间是坐在床上或者沙发上神情呆滞,偶尔会情绪突然极度暴躁与父母争吵。
等到用辅助睡眠的药物,稳定下睡眠质量后,慢慢的情绪开始变得稳定,稳定之后认清现在的情况之后,不甘和愧疚又导致了新一轮的脾气爆发,无能狂怒拿来形容当时的自己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段时间没有任何朋友知道我的情况,他们都以为我失踪了,甚至可能是进了什么国家保密项目。真实的情况下我只是一天到晚待在家里,待在房间里,除了父母外,只有一只为了排解寂寞刚养的垂耳兔在陪我。
在17年底,我决定参加高复,但是去了高复班学习后,受损的智力让我备受打击和折磨,曾经可以轻易解出的题目,变得如此困难毫无头绪,甚至看到题尝试去思考就会头疼不止——是真正意义的头会疼痛。思考和学习,对我来说变成了一种难以奢求的能力。
那个时候,我坚持去上几天课,被头疼和心理上的打击击溃,放弃,选择回家,过了几天又想尝试去上课试试,几天后再次放弃。如此反复了许多次后,我选择了放弃高考,去酒店里当服务生。
当服务生的生活非常的辛苦,每天要处理成百上千个盘子,餐前餐后,洗桌垫扫地拖地,一个月的收入是3k。不管怎么说,就算是不能再继续读书了,至少尝试着自己养活自己吧。在酒店里,我认识到了许多认真生活努力用自己的能力去承担起自己责任的,一个个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我们或许身处大家所说的“低处”,做着并不是很棒的工作拿着不多的工资,但是各自都有各自的过法不是么,放弃了奋斗放弃了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才是最大的懦夫
我不甘心以这样的结局,来回报这两年父母的不离不弃把我从深渊里硬生生拽回来,尽管他们一直在和我说只希望我以后的人生可以平安。我选择再次高复,到全封闭的高复学校,并参加19年的高考。
我重新进入了校园生活,重新开始了社交,重新开始学习和写题,我表现得有点像初学走路的小孩子。开始停药并坚持锻炼之后,慢慢得开始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能都开始回升,在高复的时候,尽管我的智力仍然处于受损的状态,但是已经回复了许多,我在高复的时候除了写数学和化学题外,其他的题都不怎么写。在高考前夕,我又能做到数学模拟卷基本稳定140+的成绩了,但是除了数学之外的其他科目,真的是一团糟,与上次高考实在是天壤之别。
最后的高考是596,比一本线高1分,曾经那些可以随意选择的院校,如今变成了完全无法企及的高度。但是父母对这个结果表示非常满意了,而我本人也没有太多的感想——当你已经跌到过足够深的谷底之后,之后不管走到哪里都已经是进步了。
只是在填选志愿的时候,又犯了愁,有想当老师的念头,但是又保留着对计算机方向的兴趣,而医生又不建议以后再从事高强度高压的工作。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师范专业和计算机专业,随意把几个高分的专业往最前面的志愿序号一丢,后面的再按照优先级排序就结束了填报志愿。

没想到的是,随便乱丢的第三个志愿就被录取了——浙江农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
兜兜转转,我再次回到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开始谱写我与浙农林,我与ACM竞赛,我与计算机行业的故事。

3.来到浙农林之后与ACM集训队的故事


——细节未完成,以后再补

大一上
来到浙农林之后,由于之前失败的经历以及智力一定程度受损不如从前,刚开学我就去找了班主任以及辅导员说明自己的情况,表示自己对再次失败的担忧,老师对我的回复是鼓励与支持。
大一入学后,从低谷重新爬出来站起来后,我迸发出了强烈的学习热情,每天六点半从寝室出来,十点多回寝室,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学高数…。后来看到学院里对ACM协会的宣传就加了ACM协会的群,当时也并没有想着再去打ACM。当时我的想法就是,能学好课内知识,平安毕业不要挂科就好,ACM太困难了还是不要多想。

某一天ACM协会群里有人在问C语言的问题,我又是个喜欢教学的性格,就在群里解答了那个同学的疑问。正巧被电子19级的戴雨欣同学发现,加上好友问我是不是以前有过oi基础,我说我算不上有,勉强只能是入门了编程的基本语法。她正在找队友一起参加校内的组队赛,想尝试争取一下分配现场赛的名额(是的没错,我们这种弱校的比赛名额曾经甚至多到可能分给大一)
尽管对自己非常没有自信,但是出于对ACM的兴趣,我还是选择了答应。ACM的比赛是三个人一队,我们还找了18级的学姐(这里就不说出名字了)一起。我们三人参加了校内的组队赛,成功写出了三题还是四题,与最后的两支还是一支学长队伍同题数,但是输了罚时,排名最后。
这比赛的过程里,我惊喜得发现我自己竟然又可以思考和推导结论了…而这样的成绩,也得到了童孟军老师的关注,分配给了我们一个ICPC上海站的现场赛名额(这里也要感谢戴振龙学长当时正好没有队友凑不出队伍出去比赛,空出了这个分配给我们的比赛机会),让正在考研的16级队长应尚威学长来带我和戴雨欣去上海参赛(学姐因为不想拖学弟学妹后腿选择了离开)。
说来好笑…那时候我才开始写hdoj上的新手150题,开始从图书馆慢慢转战实验室,学长们一开始对我的了解是“总在图书馆里学高数”,叫我为“高数哥”的奇怪称呼。
初来实验室,我不敢高声言语,说话的时候都是压着嗓子说话。当时我和队友们坐在实验室倒数第三排的最左边,互相监督来实验室训练,准备去上海站比赛(很离谱,那时我的训练是写新手150题)。而倒数第二排的最右边坐着的就是黄磊学长(我当时并不知道)。

我还能清晰的记得,当时黄磊学长在实验室里接了电话,没有出去直接在实验室里打完了电话(其实并没有讲几句话)。
当时的我问戴雨欣:“这人是谁啊,怎么在实验室里打电话,好没素质啊。”
戴雨欣:“这个是黄磊,17级的队长,第一个金牌。”
我:“哦,如果以后我有可能成为队长的话,我绝对不会在实验室里打电话。”
(结果就是我真的成为了队长,还一度成为了实验室里最吵的那个…回想起当时说的话感觉是真打自己脸。但是实验室确实是一个实力说话的地方,你有实力,也就有说话和交流的硬气。当然太过吵闹打扰别人就过分了)

应尚威学长当时在准备考研,我们没能在比赛前见到他,他给我们发了一些自己曾经的写题记录,指导一下我们备赛。当时去参加上海站比赛前,我堪堪写完了新手150题的60-70题左右的数量。
要去上海比赛了,我们见到了应尚威学长,是一个有点瘦削但是精干的学长,挎着一个小背包就与我们一起出发了,对比之下我们一人带着一个大行李箱…老油条和萌新出去比赛的差别一览无余。我还记得当时在去地铁的路上,应尚威学长正在B站看FSN HF线,触发了我的二次元DNA与学长乘机攀谈了几句。

去到上海大学参观了一流高校的环境,咱文学素养太低也只能说一句真棒总结了。热身赛惨痛爆零,结束后回到酒店,应尚威学长和我讲这个A题应该是个FFT,然后试图和我讲FFT的原理,我对着百度的FFT介绍看着看着看到头疼起来,不知不觉中就这样睡去了…
比较离谱的是,当时的我一大箱行李里还包括了高数课本和作业…早上六点多爬起来之后在酒店房间里写高数作业:
浙江农林大学ACM集训队2019级队长退役回忆录(未实际退役版本)_第2张图片
当时和我们一起去的还有另一支18级的学长队伍:陈志伟,任松涛,孟炜浩。这三个也是我最早熟悉认识的18级学长们。
当时15级的集训队队长余凯学长正在上海的欢乐互娱工作,周六那天晚上请学弟学妹们吃了一堆丰盛的火锅。
当时分别的时候,余凯学长还摸了一下应尚威学长的头,惹得我们这群学弟学妹们在远处偷偷讨论——没想到学长在学长的学长面前表现得像个受呵护的学弟。那伸手摸头的一下,我觉得让腐女过来能当场脑补出几篇小作文出来。
之后我们还去了外滩,在那里留下了某个学长的经典构图哈哈哈哈哈。

第二天上海站比赛,只能说萌新第一次参加现场赛,非常紧张。
我们被安排在最角落的一个拐角位置,队伍名是“富贵险中求”。
上海站的比赛题目,相比其他赛站确实是难了一些,开场我们听从应尚威学长的指挥四处读题,然后跟榜去写签到。戴雨欣去写了一个签到的字符串题目,但是好像出了一些问题提交wa了,应尚威学长就过去帮忙一起调。而我这边就处于一个读题——不会写——继续读题——还是不会写的循环中,并且上海站的题面非常长,当我读题读到两个多小时的时候,我的头又开始发疼了,随后选择了摆烂吃志愿者送来的午餐。此时我们仍然是一题的状态,应尚威学长在想过的第二多的题目,但是只能说这一场的题目风格与学长的技能点太不契合了,学长只能硬着头皮去写本来是他原队友写的题目,我和戴雨欣则在旁边一边吃东西一边给学长精神支持(怎么感觉这么屑啊)。
吃着东西休息一会我的头脑又清醒了一点,继续读题,发现了这个D题好像有一点思路,想着想着突然就想清楚了这个构造题的构造方法,和学长说能写之后我就上机了。第一发我wa了,好像是越界之类的问题,修改之后成功在第二发通过了这道题,此时已经出于封榜阶段了。最后的时间里就是彻底摆烂,看学长与那道图论题搏斗了,但是无奈确实不是学长的技能点,在wa了十几发之后还是没能通过。
赛后出来发现另一个学长队伍出了1题,铁得比我们还厉害,突然就有了一点自信(虽然这么说非常不合适,但是能赢学长确实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心)。
封榜的时候是不发气球的,比赛结束后我非常激动得去找志愿者要了D题的蓝色气球(现在我还保留着这个气球),并拍了照片留念:浙江农林大学ACM集训队2019级队长退役回忆录(未实际退役版本)_第3张图片
个人非常喜欢这张照片,腼腆含蓄的笑容非常好的表现出了我重拾信心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最后的滚榜上海大学做的非常好,是我生涯里见到滚榜最有激情的一次比赛。而比赛结果我们是铁牌第七名,但是,这给了我今后在ACM竞赛走下去的坚实动力。
上海站归来之后,我开始更加努力得训练,开始了我在算法竞赛路上,飞速进步的一段时期。

上海站一周之后的周日,就是我们年级的新生赛了。
新生赛有惊无险,以2题的优势拿到了第一,赛后下楼回到实验室之后才知道,一直紧跟在我后面的两个账号实际上是学长们为了刺激我而开的小号——我过一题他们过一题,就是紧追但是不超过,老坏蛋了。而新生赛,也冒出了许多0基础但是富有天赋的同学,比如第二名的陈重喜同学——他也是我后来的队友之一。
新生赛时我的一个实力水平的话,我现在的评价是——刚启蒙了算法竞赛思维能力但算法知识水平严重不足。具体表现的话,当时有个《算竞》上dfs经典例题“象形文字”的简单变换版本——辨别二维点阵上的“A”“B”“C”字母。这样的一道dfs经典例题,把我卡住直到最后也没能写出来。当时我会写的算法,除了快速幂之外,应该就只会用bfs求取边权值为1的图里的最短路径,并且使用的是数组模拟队列——是的,我也不会用stl。比赛的时候我并不会c++以及stl,我使用的是纯c语言,比赛中需要用到的快排也是自己手写的——高中天天让我默写一遍快排的好处没想到这时候体现出来了。赛后学长们还问我,他们后台看到我自己手写了一个快排的时候非常奇怪,问我为什么不用sort呢?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不会用啊。”

新生赛之后到期末之前的那段时间,我们在网上参加了几次其他学校的新生赛,感觉我越打状态越好,甚至ak了某场新生赛。
后来我们受浙工大邀请去浙工大的现场参加新生赛,当时我们大一新生30人左右坐着一辆大巴前往了浙工大现场。浙工大的新生赛是上午9点到下午2点,与icpc现场赛时间一致,而那天正好下起了大雨,天气异常湿冷。坐在机房里参加比赛,打着打着我的身体越来越冷,被湿冷得天气所影响,比赛结束回来之后我就生了一周左右的重感冒。在浙工大的新生赛成绩记不清是第几了,前十是肯定的,依稀记得排在前面的有一个是杭电的同学。

大一的时候,虽然我学习异常努力,但是早起晚归的习惯,以及抑郁症这几年不与人交流带来的一定程度的障碍,我的大一生活过得非常得孤独。早起六点多扛着早上的阴冷来到实验室,在空落落的实验室里独自训练到8点多甚至9点多之后,陆陆续续开始有学长来到实验室训练——是的我可以很自信得说,那段时间我绝对是每天来实验室最早的人。晚上训练到10点多,又一个人踩着自行车在冷风里返回宿舍——那时的我接触最多的就是实验室里的学长们,但是我还并没有和他们熟络起来,而同级的同学,还没有常来实验室的习惯。
当时的话,常来实验室的19级实际上还有戴雨欣和邵晨恒同学,邵晨恒也是有过一些高中oi基础的同学,我们三个人组成了一个队伍,我们还曾在实验室一起打组队赛到深夜的经历——那时的我们在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一起拿下xcpc的奖牌,但是只能说变故还是有许多,到了最后我们三人甚至都不在一个队伍里,也各自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那个时候应尚威学长的队友陈杨恺学长回到实验室里让我们三个人打了一场组队赛,他在一旁观摩。与陈杨恺学长在网上很早就认识了,文法学院,高中oi基础,大学打ACM纯属兴趣,本来以为学长是个文弱书生,见面后发现居然身型魁梧…(网友见面了属于是)
那场组队赛打得很糟糕,我打得非常自我,而且容易急躁,比赛结束后我们三个人在实验室门口被陈杨凯学长训话,我依然记得当时学长训斥我的话:“你这个样子打什么组队赛,还不如自己打个人赛得了,自己想carry又carry不动,也不团结队友这还怎么打?”我开始认识到我的问题…但是我仍然做不到改正,这也导致了后来暑假里的冲突。

这段时间也是难得的最后一段黄磊学长还经常在实验室的时间。我最早来实验室的那段时间,很难坐到很晚,到了8点左右就开始有些坐不住,但是那时候的黄磊学长总是会在实验室里待到十点多才回去,他的女朋友小曹学姐也会一直陪着他到这么晚才一起回去。那时候我的想法也很简单——黄磊学长都待到这么晚,我凭什么那么早回去?
慢慢的我就变成了早起且晚归的实验室训练作息,而同时我又在兼顾学业,大一拿了绩点第一,高第二名0.4,手上同时有fgo,崩三,明日方舟三个游戏在玩,这就导致了我每天的平均睡眠不足6个小时。但是虽然睡得很少,我每天仍然保持了超高的活力,学长们也都在吐槽我是不用睡觉的么,我想可能是因为前几年住院和在家把现在要睡的觉都睡了吧hhhh。
这期间有幸和黄磊学长在实验室里参加了同一场cf,赛后黄磊学长用5分钟的时间把D题的题意和思路给我讲解清楚讲懂,这对于当时AB题都磕磕碰碰的我来说实在是太过于震撼,让我见识到了一个强大的算法竞赛选手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而且那个题的思路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在那之后我便在想,迟早有一天我一定也会写出D题的(在之后的寒假里我确实做到了)。

那个时候认识了18级的胡红宇和戴振龙学长,胡红宇学长是之前新生赛的特等奖,但是胡红宇学长后来去做别的方向去了,现在重新回来打ACM;而戴振龙学长是18级大一大二两年的绩点第一,一直在集训队里默默训练,之前的队友划水至极。两个学长打算重新组队,邀请我一起三人一队,寒假共同训练进步。
那时候的我感觉拆队这种事非常不合理,也是抛弃队友的表现,但是能和学长们一起训练和组队比赛也非常有吸引力,便和学长说让我思考几天。
我去找了黄磊学长聊这件事,黄磊学长只用了一句话就打消了我的疑惑“害,我这两年不知道换过多少队友了,要啥心理负担,不是队友就不是朋友了么?当然也不要一味迷信学长,你要有自己的学习和进步节奏。”
于是我便和队友们讲了情况,非常平和得就解决了,他们说现在和我一起组队也有一种依赖感,不利于他们的进步。我们约定了以后在更高的高度上相遇。

在期末考的时候,那时候因为从浙工大回来重感冒后整个人状态一直不对,买了一张床放在实验室里,和学长们一起睡在实验室里,晚上打完cf直接睡在那里。那时候也见到了考研结束的李天赐学长,他最后的考研结果是北大软院。我用在实验室里连续熬夜学习的半自残方式逼自己找回状态,即使是期末考期间的cf我也参加了(尽管也是掉分)

大一寒假

寒假集训开始了,在校集训。(没想到是之后三年里唯一的一次在校寒假集训)
一开始我信心满满,因为这段时间我非常努力,进步也大,即使期末考也没怎么影响我的学习进度。然而上来两场个人赛我就被打懵了,被同年级的同学直接碾压,我不理解,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明明之前我还有这么多优势,训练也这么刻苦,凭什么突然之间被摁在地上吊打。
而18级的学长们连夜集体在机房一起查重,查出来那两个同学作弊。这件事也是我后来对作弊行为如此严厉的两大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发生在大二上)
后来对训练里我完全进入了状态,日以继夜,脑子里只有算法题,只有我要想得更快写得更快。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回家后的第一场cf,过年前的最后一场cf,我上了1600分蓝名。

对于我来说,同龄的同学都在工作或是读研,他们不知道我这几年发生了什么,只以为我失踪了。回家之后我也没什么可交流的人,日复一日我只与算法做交流(当然还有游戏)。寒假这段时间我挣扎在蓝名1600-1700。

寒假训练营里我边写边学,一开始我不会并查集不会线段树,但是我边打边学,不会的就去补,并成功在后面的训练营场次里赛中写出了线段树的题,又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鼓励。这就进入了一个学习——写出题——激励——学习的良性循环中。

大一下
大一下学期由于疫情在家上课。
那时候我进入了一种魔怔的状态,每天六点半起床拍照发在空间里,持续了应该有100天左右?还在b站开直播间训练。以这样的方式,我在家里的这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我成功上到了cf紫名。上学期离校仍是绿名,5月归来之时已是紫名。

当时进步飞速的我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证明自己的欲望,迫切得想打比赛来证明自己。
校赛拿了一等奖,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我校校赛,也是最后一次。在这之后我便成为了我校校赛出题组的一员,跟着学长们一起学着出题。
然而由于疫情的原因,原本在这个学期的浙江省省赛以及天梯赛都被延迟了,包括暑假的CCPC和ICPC也是。一整个学期,除了校赛外,无比赛可打。
而这溢出的表现欲和证明自己的欲望,加上爱管事的性格,早早就实际接手了集训队里许多事情,有很多事情也表现得过于张扬,现在回想真的要感谢老师,学长们以及同学们的包容。

5月返校的时候,离期末考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基本就是返校回来考个试马上又放暑假。暑假集训是最宝贵的时间,可以安心坐下来好好训练大题的连续大块时间,也就只有暑假集训了。

这段时间还帮李天赐学长促成了他和学姐的恋情哈哈哈哈哈哈哈,想起当时整个实验室的人一起给学长出谋划策的就好好笑。

大一暑假
大一暑假,在和陈杨恺学长聊过之后,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拉一支能陪我走到最后的队伍,所以和胡红宇还有戴振龙学长告别,重新与戴雨欣邵晨恒组队训练。我们参加了牛课暑假训练营,也参加了杭电多校,被锤得满地找牙。但是和其他学长们相比,其他学长队伍就算打得不好,总也是说说笑笑的,而我们队伍在比赛时候的表现,借用学长的话来说“像三根木桩”,一片压抑死寂的环境。作为队长的我太过严肃,尤其在逆境的时候会导致整个队伍处在一个压抑低迷的糟糕的情绪状态中。

我认识到了我的问题,但是确实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马上转变的。我能做的就是一点点改变自己,同时继续抬高自己的个人实力。
在暑假集训时间段的中段,我上了黄名。

但是也是在这个时期,我和队友产生了冲突。实际上队友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我总是过分苛求他们。我也不想拆队,可是集训队里和我说了几次希望我拆队,我越发得烦躁,比赛打得不好我也越来越容易急躁,如果队友们的表现不再好一些的话以后肯定会面对拆队的要求。尽管后来和好了,但是这次冲突,多少让我们之间有了裂痕。

大二上
在即将返校的时候,我在外婆家里吃饭的时候突然接到了童老师的电话,说希望我在下半年和黄磊还有顾博盛学长组队参赛,顶替16级已经毕业的章朝哲学长。在与黄磊学长交流过后,我确定了组队的念头,并开始按照学长的建议学习和补充知识点。

我们是一个神奇的队伍,没有平时的三人共同组队训练,黄磊顾博盛学长是自己在工作/考研之余写题复健状态,我是自己一个人继续训练。

第一次共同三人组队就是正式比赛,浙江省省赛:
https://blog.csdn.net/StandNotAlone/article/details/109141912?spm=1001.2014.3001.5501
黄磊和顾博盛学长带我拿下省赛银首,我也由此见识到了一支成熟队伍的实力和配合,我所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应有的发挥,融入到整个队伍的配合和节奏里去。

经此一战,信心倍增。

之后的CCPC绵阳站拿了银首,最后一题如果写出就是夺金,但是没写出来就是没写出来:
https://blog.csdn.net/StandNotAlone/article/details/109430556?spm=1001.2014.3001.5501
也是第一次在赛场上写出了银金区的题目,让我更有自信。

这学期后来还打了长春站,本来经过绵阳后,信心满满想要冲一下金牌,没想到这一次整体状态都不是很好,最后只是铜首:
https://blog.csdn.net/StandNotAlone/article/details/109568314?spm=1001.2014.3001.5501

18级的队长张烨浩学长,和队友薛卫东,陈志伟在这学期的CCPC绵阳里同样拿了银,比赛结束后大家一起去了学校外的小餐馆里吃饭。学长们都非常激动,两年的训练终于有了结果。张烨浩学长还说了一句“我终于不是最差的一届集训队队长了”,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学长一直以来也都有着很大的压力,毕竟不管是谁做黄磊学长之后的队长都是倍感压力。而我此时也才意识到,之前的时间里张烨浩学长给予了我多少的宽容,许多明面上的集训队事务我早早接手,但是学长仍然是在背后默默做了许多事。
我为曾经的过度张扬向学长们致歉,也向学长们表示感谢。

大二寒假
这段时间主要是带着20级训练,18级由于疫情推迟比赛的原因也一同参与训练。

大二的这一年里,尤其接手集训队事务后,喜欢教学的和多管闲事的我花了很多精力。同时我的训练强度大大下降,但是说来也奇怪,这之后不仅是我,也包括整个队伍,就是处于一个以赛代练的状态,但是非常莫名得越打越熟练,越打越得心应手。

大二下
为了让18级的学长早点打完比赛可以去准备考研,我们队伍选了时间点ICPC站点里最晚的银川和沈阳,可谁知今年的ec final居然安排在银川站之前,这导致了我们队伍失去了参加ec final的机会…

18级的学长队伍,最后一站打完后,只有两支队伍拿了奖牌,剩下的几支队伍全部打铁含恨退役…这些学长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日日夜夜在实验室里一起训练,他们付出了多少,他们的热爱我全都见证了。
当他们最后一站打铁退役的时候,我很想说一些安慰的话,但是什么也说不出来。

希望每一个热爱算法竞赛的选手,都能有一个好结果。

银川,作为上次夺金的宝地,而且在这学期的省赛里我们拿了金,平了历史最好成绩,老师对我们寄予了厚望,但是银川的表现不佳,最后以银中还是银尾收场。(银川这一站的丑闻也是ICPC之耻)

之后去北京参加CCPC FINAL,见到了各个学校的一队,一起参观企业,见识到不少大佬。
这次比赛我们队伍也发挥得非常不错,在一众强队里拿了一个铜中,十分满意。

这学期,18级的学长们纷纷退役,深夜的实验室开始变得空荡荡,再也不复曾经半夜打cf时的盛况。
“超超啊,以后你就是实验室的老大了。”
当高年级的学长们都离去的时候,不管在写比赛还是平时在实验室,才突然意识到背负的压力——我们现在是集训队的中流砥柱,我们的实力代表了我们学校。以前打得差了,感觉也没什么事,反正差了就差了,上面有学长顶着,而现在已经没人在前面顶着了。

我是一个很爱多管闲事的人,很喜欢教学,可能的话还是很想去当一个老师的。
我对20级倾注了许多,也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有天分看到了希望。我也看着他们一开始天天训练,再到慢慢的懈怠下来,并不怪他们也没有什么可以怪的,这些都是人之常情——ACM本来就不是生活的全部。
我很高兴20级有那么多的同学来参加集训队的,21级的人也一样非常多——每个人的时代都会过去,但是每个时代都能有人出现,这对一个集体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大二暑假

18级的学长里,曾唯策和任松涛学长决定再来一年,我们三个占据了实验室最后一排的位置,这一年时间里和他们发生了许多的事,等有空再补充下故事。

退役前的最后一次暑假集训,带着大家训练,训练了没多久,就去沈阳和黄磊顾博盛学长打他们竞赛生涯的最后一站:
https://blog.csdn.net/StandNotAlone/article/details/118913363?spm=1001.2014.3001.5501
三个人都没有想到,会在这一站里夺金,一切的过程都是那么自然,自然得配合自然得出题。只有在最后夺金上去领奖牌时,才感受到自己的心跳。
这是对我这两年时间努力的最好证明。

从沈阳回来的第二天,沈副校长就来学院里视察,还抱着奖牌一起在学院门口拍了照。
说了也巧,大一我刚进来的时候,沈副校长开了个心灵港湾的活动,那时的我很害怕和担心自己的第二次大学生活会再次失败,而沈副校长让我大胆去做就好了。
没想到时隔两年,我带着一块ICPC的金牌站在了她面前。

大三上
以下简略,等以后补充:
大三上,我与同年级的陈重喜陈城组队,计划认真训练冲金,然而在9月份的时候我选择了去黄磊学长所在的部门里日常实习,攒点经验。说实话,这个决定是挺对不起队友的,毕竟11月中就是比赛了。
这之后我就开始了公司学校两头跑,每天通勤3小时的生活。

首战CCPC广州银首,最后一题没能写完,差点夺金,让我们这支第一次组队的队伍信心大增。
而下一场ICPC沈阳直接给了蒙头一棒,铁首,三个人打得像在梦游,各种卡题卡bug。刚结束的时候确实非常难受,但是很快也释怀了——铁了就去后面场次把面子争回来么。
之后的CCPC哈尔滨,银尾。
ICPC南京,银牌第一。
这个银牌第一的含金量有点爆炸,本来南京站之前看到那么多强队,已经对这个大站没有抱什么希望了,然而我们硬是在这样的一个赛区击败了一堆强队输了一手罚时屈居银牌第一…着实是出乎了我们的意料。

之后就是等被拖延至2022年的CCPC FINAL以及EC FINAL了,还有再下一个赛季,这些比赛就当作是旅游和发挥余热了hhhh。

4.总结感言以及个人经验介绍


我记得《算法竞赛进阶指南》一书的序言里,有把算法竞赛比作走迷宫,有些人磕磕碰碰,试错许久终于找到门路,也有人凭着惊人的直觉找到正确的路。
我见到了许多真正的天才,在他们面前我的天分十分可笑,但是也必须承认,我是存在一定在迷宫里找到正确路的直觉的。

自认这两年来从零开始的进步速度也算是比较惊人,天分+勤奋两者缺一不可吧。但是在这里写下勤奋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仍然有感到羞愧,作为一个拿到金牌的选手,我的刷题量当时只有2000题左右,也是因为大二那一年我没有尽自己的全力在训练,对勤奋这两个字也没有太足的底气敢说出来。

在我看来,目前大部分的算法竞赛选手,训练强度都是不过关的,同时大部分人也过度注重学习算法,而少关注了对自己思维的培养,而是在机械的刷题学习后,在花了许多时间之后突然某一天产生了突破。当然这个也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过程,我也是,但是我的思维进步永远是和我的算法学习进度持平甚至超前的。
得益于思维的培养,我总能在学会的算法知识比别人少的情况下,更快更好得写出题目,这一点在cf上表现尤甚,而且我并不是个例。我为什么那么喜欢cf,尤其是edu场,因为这里的题目让我能非常明显得感受到一种教学感,这里的出题有一种在引导我思维的感觉。我写的题可能确实比同层次的人少,但是我对每道题的吸收和背后思维的吸收更加深入,简单来说就是我体会和想的更深,我专注的是品味如何想到正确的思路,乃至出题人是如何构造这样一道题目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ac就好。

对于算法竞赛选手,尤其是0基础同学的建议的话,我的建议只有不要过度迷醉于学习新算法的正面反馈,多去关注算法模板背后的原理和灵活运用,自己思维力的培养。
做什么事都是需要正面反馈来激励自己的,打算法竞赛,平时训练里来的最快的正面反馈就是学了一个新算法,会写例题,这种从无到有的成就感带来的正面反馈最明显,但是也最容易。
而算法思维的提升,我需要以月来作为时间间隔,才能感受到它的进步,而这进步是我不停去思考写的题目背后的原理和思考方式才得到的。

如果过分沉溺于学习新算法带来的正面反馈,很容易就会造成明明会很多算法,但是许多题就是写不出,会这个算法又如何,用不出来有什么用呢?充其量只是会写例题罢了,对这个算法的理解根本就不够透彻。
并且在我看来,这些算法要么是工具,要么就是一种思想,不论是哪一种,都不是简单的会写例题就足够了的。

当然这里尽管我说对勤奋这个词愧不敢当,我也不是随随便便靠天分就很轻松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且由于之前的后遗症,我一旦长时间进行高强度脑力劳动,尤其是5小时的比赛,我经常性会头疼,但是我都坚持下来了,并且在这两年时间里,越发感觉到自己能在高强度脑力比赛中坚持的时间越来越久。

而在算法竞赛具体学习上面,我的个人方法在平时讲过很多次了,0基础的话,每个方面的知识都去学,先选一个方向去写。发现学不下去了看不懂了太困难了(这代表此时的思维里已经无法理解这个层次的难度了),能克服就克服,如果发现太过困难花了许多时间也无法理解,那就跳去下一个知识模块去学,如此反复。
当你全部模块都学了一轮,回过头再去之前的模块看之前搞不懂的部分,就会发现理解起来没有那么困难,又可以继续深入了。
继续反复即可。
我个人是用这样的方式学习成长起来的。

最后再讲讲组队,组队和个人还是有所不同的。在赛场上,最强的队伍组合必定是三个人都有绝对过硬的实力,都没有明显的短板,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配合的作用可能会显得非常可笑。
但是实际上对于我们这种弱校,又是0基础的同学,这样的队伍只存在于奢望里。
我的设想里一个弱校的理想队伍是1-2个全能型选手保证队伍下限,剩下的同学是专精同学来搞银以上的题。
同学们在学习和组队的时候并不需要可以去配合,实际上当同学们各自都有了1600以上的cf个人分后,多少自己都会明白许多。而在没有达到一定实力之前,组队配合都是显得非常可笑的,像“过家家”(借用下学长以前对我们的评价)。
除了思维,算法,代码实现这些硬实力外,读题,队伍交流绝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力。
我的读题能力和读题速度,也不敢说得太夸张,但是个人评价绝对能在前5%,而在大一刚开始写cf的时候我一道A能读20多分钟才看懂。我的方法就是坚决不使用网页自带的整篇翻译,而是坚持自己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再拼凑出意思,坚持半年后我的读题速度和理解能力已经能在学校里排到前三,巅峰时期我的读题能力应该是学校里最强的。
队友之间的交流,这个只能靠平时多积累了,讲课,写题解,组队赛都可以锻炼,而这个能力确实到了以后工作也非常重要(我还远远不够)。

其他类似穿插上机节约机时的技巧都是锦上添花,建议都是等到达了一定水平高度后才去想组队相关的技巧和能力。

这两年是我和算法斗争的两年,更是我和自己大脑和自己思维斗争的两年。

最后再感谢老师,感谢学长们,感谢同学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训练的平台。

我很高兴我的大学生活是与你们,是与算法竞赛共同度过的,这一定是一段我能永远铭记在心的青春时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退役,ACM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