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通了一个微信公共号“王和阳的航海日志”,在上面记录着自己的学习、思考、实践和成长的过程,欢迎关注、交流和拍砖。
孟子曾经曰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由来,无独有偶,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不可能三角”,这些类似的概念居然能在不同领域都能得到印证,实在是很有趣儿的一件事,下面容我把收集到的案例慢慢道来。
书店里随便翻开一本财经类的科普读物,基本都会提到资产有三性:风险性,收益性,流动性[1]。
而这三个性质,是彼起彼伏的,也就是说不可能有一个资产,它能同时具备高流动性(快速变成现金)高收益性和低风险性这三个特性,这里面的原因也很好理解,可以简单地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1.假设存在这么一项完美的资产存在,那么必然就会有很多抢。
2.需求决定价格,如果很多人抢着购买这个商品,那么他购买的价格一定会上升。
3.因为成本价升高了,所以回报率肯定会降低,最终变成大众产品(例如各种银行短信广告里的定期理财产品)甚至“负利率”。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让我们选的话,资产的这三个特性,应当优先考虑哪两个呢?
答案我认为毫无疑问是“流动性”。但很多人其实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把钱握在手里,存银行定期存余额宝(最近的年化利率是惨不忍睹的3.64%……)才是对的,因为钱可以方便地取出来。很多人,特别是我们的父辈,他们经历过改革开放之以前又苦又穷的年代,所以他们特别关注“流动性”,特别喜欢把钱捂在手里的感觉,但现在时代已经彻底不一样了,现在全世界纸币的泛滥越来越厉害,在中国,仅在2009年一年,政府就增发了15%的M2,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一个人啥事都不做然后开开心心回老家过个年,等他回到城市里的时候,手里的100块钱就已经变成了85块,也就是说政府帮他花掉了15块。
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仔细回想下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的资产:
手里的现金,就是一项高流动性(随时随地可以消费),低风险性(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除非自己弄丢或者被抢劫),但收益率几乎为0的资产,所以把钱放在银行卡里是一件极不明智的事情。
而股票(点名A股)可以看做是一项高风险性(揉着我的8块胸肌回忆下08年和15年的股灾),高流动性(股票赎回T+3),中低等收益率的资产(点名只存在于段子、故事和朋友圈里的股神)。
最近20年的中国楼市[2],则是一项低风险性(京沪楼市从2000年开始连涨18年,长期年化利率超过10%)、高收益率(跑赢了通货膨胀)和超低流动性(房子的交易时间都是以年来记的)的资产。
最后,创业这件事,那就更是一件高风险高收益低流动性的事情了,往往需要等到被收购or上市,前期投入的金钱和精力才能兑现,而这个过程更是以年来计算的,几百万几千万这么投下去,不到最后变现的那一刻,那是一点都拿不出来的。
也就是说在投资领域,一个更优的做法,是保持耐心,尽力去寻求“高收益”、“低风险”的资产,舍弃掉“流动性”,只求收益率能高一点,风险性能低一点,因为我们享受每一分流动性,都是以“收益率”和“风险性”的损失为代价的。
说完了投资,让我们再聊聊经济领域著名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的概念来自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3],具体描述如下:
一个经济体,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
也就是说,一个经济体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而在现实世界里,各个国家是如何做的呢?[4]
如果一个国家资本无法严格管制,货币政策必须独立,汇率很可能就绷不住——这件事在瑞士已经发生过,IB一夜之间亏掉了一亿美金。
而在计算机的分布式系统领域,也有著名的CAP不可能定理,乍看之下和“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很相似。
什么是CAP定理呢?简单来说一个分布式系统最多只能满足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中的两个。在 CAP原则的指引下之下,一些新的解决方案面世了。NoSQL数据库大行其道,这些数据库通常更注重可用性和扩展性,而非基于事务的强一致性。这里限于篇幅,就不继续展开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看文章末尾的附录[5]
最后讲下我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可能三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三个要素几乎不可能同时满足。
以互联网行业来说,大家公认在北上广深的程序员的平均工资是比较高的,但在大城市工作,很多时候就免不了需要接受上下班的早晚高峰的堵车,这就意味着“离家近”这个规则是不会被满足的,很多人明天光是上下班就得花费2个小时甚至更多。而如果选择回到老家(三四线城市),那么“钱多”这个要素就比较难被满足,因为小城市相对大城市而言机遇会少得多。
所以对我们来说,如果到了要换工作换跑道去选择新的方向和事业时,“离家近”这一点应当优先被放弃(可以考虑把父母接过来),我们的思考重点的肯定是这个行业的潜力、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以及一起工作的团队。
之所以想到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践行自己最近学到的知识。
我们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连接,而不是单对单地去记忆东西。
英国的莱斯特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如何记住事情:
他们让测试者观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龙、张信哲、刘德华,然后在这个时候监测他们大脑中哪些神经细胞产生了刺激,然后再把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给测试者观看。
科学家发现,当测试者看到同一个人出现在另一张照片里的时候,相同的神经细胞会产生刺激。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在看到新照片时,没有为它单独开辟空间,而是调用以前的回忆,形成新的记忆。
换句话说,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临界知识”(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或定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并理解新的知识,从而内化知识,并真正发挥价值。而当我看到经济、投资、分布式系统中的“不可能三角”时,立马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临界知识”的案例,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把更多有关于“临界知识”的案列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收益。
1.《三性原则》
2.《流动性的黄昏》
3.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来自百度百科
4.《科技和金融都要面对的三难选择》
5.分布式系统的CAP定理解释——来自知乎
6.《没戏,做不到,不存在的“不可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