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树和B+树的插入、删除图文详解_一直不懂的博客-CSDN博客_b+树 插入
B树 - 数据结构教程 (yiibai.com)
B+树 - 数据结构教程 (yiibai.com)
漫画:什么是B+树? - 知乎 (zhihu.com)
注意: B树就是B-树,"-"是个连字符号,不是减号 。
B树也称B-树,它是一颗多路平衡查找树。我们描述一颗B树时需要指定它的阶数,阶数表示了B-树中所有结点中孩子结点个数的最大值,一般用字母m表示阶数。当m取2时,就是我们常见的二叉搜索树。
关键字:(每个结点中存储了关键字(key)和关键字对应的数据(data),以及孩子结点的指针。以关键字代表整体的key-value键值对)
B树是一种平衡的多分树,通常我们说m阶的B树,它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总结m阶B树的属性如下:
B -树中每个结点最多有m个子结点(孩子);根结点(非叶时)至少有2个子结点,非根非叶结点,至少有Math.ceil(m/2)个子结点。(Math.ceil代表向上取整)
所有叶子结点都位于同一层,或者说根结点到每个叶子结点的长度都相同。
如果一个非叶结点有n-1个关键字,那么该结点有n个子结点。这n-1个关键字按照递增顺序排列,且位于父结点的两个关键字之间。(如下图的【13,15】结点内关键字递增排列,且整体位于父结点的12与22关键字范围内)
根据关键字与子结点树的对应关系:每个结点最多m-1个关键字;根结点至少1个关键字,非根非叶结点,至少Math.ceil(m/2)-1 个关键字
上图是一颗阶数为4的B树。(图中虽然没有包含四个孩子的结点,但是实际如【12,22】结点能存储3个关键字,可以有4个子结点,所以最大子结点数为4,阶数为4)
在实际应用中的B树的阶数m都非常大(通常大于100),所以即使存储大量的数据,B树的高度仍然比较小。每个结点中存储了关键字(key)和关键字对应的数据(data),以及孩子结点的指针。我们将一个key和其对应的data称为一个记录。但为了方便描述,除非特别说明,后续文中就用key来代替(key, value)键值对这个整体。在数据库中我们将B树(和B+树)作为索引结构,可以加快查询速速,此时B树中的key就表示键,而data表示了这个键对应的条目在硬盘上的逻辑地址。
在B树上执行某些操作时,B树的任何属性都可能违反结点可以拥有的最小子结点数。 为了维护B 树的属性,树可能会分裂或连接。
B-树的查找很简单,是二叉排序树的扩展,二叉排序树是二路查找,B-树是多路查找,因为B-树结点内的关键字是有序的,首先从根结点进行二分查找,如果找到则返回对应结点的data,否则对相应区间的指针指向的结点递归进行查找,直到找到结点或找到null指针,前者查找成功,后者查找失败。B-树的具体查找如下(假设查找的关键字为key):
1)先让key与根结点中的关键字比较,如果key等于keys[i](k[]为结点内的关键字数组),则查找成功
2)若key
4)若keys[i]
注意:以上任务k数组与point数组下标均从0开始
B-树中一个结点的定义
int *keys; // 存储关键字的数组
int m; // 最小度 (定义一个结点包含关键字的个数 m-1 <= num <= 2m -1)
BTreeNode **point; // 存储孩子结点指针的数组
int n; // 记录当前结点包含的关键字的个数
bool leaf; // 叶子结点的一个标记,如果是叶子结点则为true,否则false
伪代码如下:
BTree_Search(node, key) {
if(node == null) return null;
foreach(node.keys)
{
if(node.keys[i] == key) return node.data[i];
if(node.keys[i] > key) return BTree_Search(point[i]->node,key);//因为关键字递增排序,找到第一个比要查找的key大的key值,进入其左边指针指向的孩子结点继续遍历
}
return BTree_Search(point[i+1]->node,key);//若未找到比要查找的key大的值,则进入最后一个key右边的指针指向的关键字
}
data = BTree_Search(root, my_key);
插入操作是指插入一条记录,即(key, value)的键值对。如果B树中已存在需要插入的键值对,则用需要插入的value替换旧的value。若B树不存在这个key,则一定是在叶子结点中进行插入操作。
1)根据要插入的key的值,找到叶子结点并插入。
2)判断当前结点的关键字个数是否小于等于m-1,若满足则结束,否则进行第3步。
3)以结点中间的key为中心分裂成左右两部分,然后将这个中间的key插入到父结点中,这个key的左子树指向分裂后的左半部分,这个key的右子支指向分裂后的右半部分,然后将当前结点指向父结点,继续进行第3步。
下面以 5 阶B树 (m=5)为例,介绍B树的插入操作,在5阶B树中,结点最多有4个key,最少有2个key
a)在空树中插入39
此时根结点就一个key,此时根结点也是叶子结点
b)继续插入22,97和41
根结点此时有4个key
c)继续插入53
插入后超过了最大允许的关键字个数4,所以以结点中所有关键字的中间key值41为中心进行分裂,结果如下图所示,分裂后当前结点指针指向父结点,满足B树条件,插入操作结束。当阶数m为偶数时,需要分裂时就不存在排序恰好在中间的key,那么我们选择中间位置的前一个key或中间位置的后一个key为中心进行分裂即可。
d)依次插入13,21,40,同样会造成分裂,结果如下图所示。
【13,21,22,39,40】5个关键字,超过允许的最大关键字数4,故要分裂
以中间的关键字22为中心进行分裂:
中间的key=22插入到父结点中
key=22的左子树指向原来的左半部分【13,21】
key=22的右子树指向原来的右半部分【39,40】
e)依次插入30,27, 33 ;36,35,34 ;24,29,结果如下图所示。
插入30,27, 33
【27,30,33,39,40】5个关键字,超过允许的最大关键字数4,故要分裂
以中间的关键字33为中心进行分裂:
插入36,35,34
【34,35,36,39,40】5个关键字,超过允许的最大关键字数4,故要分裂
以中间的关键字36为中心进行分裂:
插入24,29
f)插入key值为26的记录,插入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当前结点需要以27为中心分裂,并向父结点进位27,然后当前结点指向父结点,结果如下图所示。
进位后导致当前结点(即根结点)也需要分裂,分裂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分裂后当前结点指向新的根,此时无需调整。
g)最后再依次插入key为17,28,29,31,32的记录,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实现B树的代码中,为了使代码编写更加容易,我们可以将结点中存储记录的数组长度定义为m而非m-1,这样方便底层的结点由于分裂向上层插入一个记录时,上层有多余的位置存储这个记录。同时,每个结点还可以存储它的父结点的引用,这样就不必编写递归程序。
一般来说,对于确定的m和确定类型的记录,结点大小是固定的,无论它实际存储了多少个记录。但是分配固定结点大小的方法会存在浪费的情况,比如key为28,29所在的结点,还有2个key的位置没有使用,但是已经不可能继续在插入任何值了,因为这个结点的前序key是27,后继key是30,所有整数值都用完了。所以如果记录先按key的大小排好序,再插入到B树中,结点的使用率就会很低,最差情况下使用率仅为50%。
删除操作是指,根据key删除记录,如果B树中的记录中不存对应key的记录,则删除失败。
1)如果当前需要删除的key位于非叶子结点上,则用后继key(这里的后继key均指后继记录的意思)覆盖要删除的key,然后在后继key所在的子支中删除该后继key。此时后继key一定位于叶子结点上,这个过程和二叉搜索树删除结点的方式类似。删除这个记录后执行第2步
2)该结点key个数大于等于Math.ceil(m/2)-1,结束删除操作,否则执行第3步。
3)如果兄弟结点key个数大于Math.ceil(m/2)-1,则父结点中的key下移到该结点,兄弟结点中的一个key上移,删除操作结束。
否则,将父结点中的key下移与当前结点及它的兄弟结点中的key合并,形成一个新的结点。原父结点中的key的两个孩子指针就变成了一个孩子指针,指向这个新结点。然后当前结点的指针指向父结点,重复上第2步。
有些结点它可能即有左兄弟,又有右兄弟,那么我们任意选择一个兄弟结点进行操作即可。
下面以 5阶B树 (m=5) 为例,介绍B树的删除操作,5阶B树中,结点最多有m-1=4个key,最少有ceil(m/2)-1=2个key
a)原始状态
b)在上面的B树中删除21,删除后结点中的关键字个数仍然大于等2,所以删除结束。
c)在上述情况下接着删除27。从上图可知27位于非叶子结点中
d)在上述情况下接着删除32,结果如下图。
当前结点key的个数满足条件,故删除结束。
e)上述情况下,我们接着删除key为40的记录,删除后结果如下图所示。
同理,当前结点【39】的记录数小于2,兄弟结点中没有多余key,所以父结点中的key下移,和兄弟(这里我们选择左兄弟,选择右兄弟也可以)结点合并【34,35,36,39】,合并后的指向当前结点的指针就指向了父结点。
同理,对于当前结点【41】而言,记录数小于2,兄弟结点【22,26】中没有多余key,所以父结点中的key=33下移,和兄弟结点合并【22,26,33,41】。最后结果如下所示。
合并后结点当前结点满足条件,删除结束。
B+树是B树的一种变体,有着比B树更高的查询性能。
各种资料上B+树的定义各有不同,一种定义方式是关键字个数和孩子结点个数相同。这里我们采取维基百科上所定义的方式,即关键字个数比孩子结点个数小1,这种方式是和B树基本等价的。上图就是一颗阶数为4的B+树。
除此之外B+树还有以下的要求。
1)B+树包含2种类型的结点:内部结点(也称索引结点)和叶子结点。根结点本身即可以是内部结点,也可以是叶子结点。根结点的关键字个数最少可以只有1个。
2)B+树与B树最大的不同是内部结点不保存数据,只用于索引,所有数据(或者说记录)都保存在叶子结点中。
(每个父结点中的key值都出现在子结点中,是子结点中的元素最大值或最小值----即B+树中允许key值重复)
3) m阶B+树表示了内部结点最多有m-1个关键字(或者说内部结点最多有m个子树),阶数m同时限制了叶子结点最多存储m-1个记录。
4)内部结点中的key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对于内部结点中的一个key,左树中的所有key都小于它,右子树中的key都大于等于它。叶子结点中的记录也按照key的大小排列。
5)每个叶子结点都存有相邻叶子结点的指针,叶子结点本身依关键字的大小自小而大顺序链接。
顺序访问指针:
一般在数据库系统或文件系统中使用的B+Tree结构都在经典B+Tree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增加了顺序访问指针。
做这个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区间访问的性能,只需顺着结点和指针顺序遍历就可以一次性访问到所有数据结点,极大提到了区间查询效率。
1)若为空树,创建一个叶子结点,然后将记录插入其中,此时这个叶子结点也是根结点,插入操作结束。
2)针对叶子类型结点:
3)针对索引类型结点:
若当前结点key的个数小于等于m-1,则插入结束。
否则,将这个索引类型结点分裂成两个索引结点,左索引结点包含前(m-1)/2个key,右结点包含m-(m-1)/2个key,将第m/2个key进位到父结点中,进位到父结点的key左孩子指向左结点, 进位到父结点的key右孩子指向右结点。将当前结点的指针指向父结点,然后重复第3步。
下面是一颗 5阶B树 (m=5)的插入过程,5阶B数的结点最少2个key,最多4个key,最多有5个孩子结点。
a)空树中插入5
b)依次插入8,10,15
(注意叶子结点间的顺序链表关系)
c)插入16
当然我们还有另一种分裂方式,给左结点3个记录,右结点2个记录,此时索引结点中的key就变为15。
d)插入17
e)插入18,插入后如下图所示
当前结点的关键字个数满足条件,插入结束。
f)插入若干数据后
g)在上图中插入7,结果如下图所示
当前结点的关键字个数超过4,需要继续分裂。
左结点2个关键字,右结点2个关键字,关键字16进入到父结点中,将当前结点指向父结点,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意:
当前结点的关键字个数满足条件,插入结束。
如果叶子结点中没有相应的key,则删除失败。否则执行下面的步骤
1)删除叶子结点中对应的key。删除后若结点的key的个数大于等于Math.ceil(m-1)/2 – 1,删除操作结束,否则执行第2步。
2)若兄弟结点key有富余(大于Math.ceil(m-1)/2 – 1),向兄弟结点借一个记录,同时用借到的key替换父结(指当前结点和兄弟结点共同的父结点)点中的key,删除结束。否则执行第3步。
3)若兄弟结点中没有富余的key,则当前结点和兄弟结点合并成一个新的叶子结点,并删除父结点中的key(父结点中的这个key两边的孩子指针就变成了一个指针,正好指向这个新的叶子结点),将当前结点指向父结点(必为索引结点),执行第4步(第4步以后的操作和B树就完全一样了,主要是为了更新索引结点)。
4)若索引结点的key的个数大于等于Math.ceil(m-1)/2 – 1,则删除操作结束。否则执行第5步
5)若兄弟结点有富余,父结点key下移,兄弟结点key上移,删除结束。否则执行第6步
6)当前结点和兄弟结点及父结点下移key合并成一个新的结点。将当前结点指向父结点,重复第4步。
注意,通过B+树的删除操作后,索引结点中存在的key,不一定在叶子结点中存在对应的记录。
下面是一颗5阶B树的删除过程,5阶B数的结点最少2个key,最多4个key。
a)初始状态
b)删除22,删除后结果如下图
删除后叶子结点中key的个数大于等于2,删除结束
c)删除15,删除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d)删除7,删除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编号 | B树 | B+树 |
---|---|---|
1 | 搜索键无法重复存储。 | 可以存在冗余搜索键。 |
2 | 数据可以存储在叶结点以及内部结点中 | 数据只能存储在叶结点上。 |
3 | 搜索某些数据是一个较慢的过程,因为可以在内部结点和叶结点上找到数据。 | 搜索速度相对较快,因为只能在叶结点上找到数据。 |
4 | 删除内部结点非常复杂且耗时。 | 删除永远不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元素将始终从叶结点中删除。 |
5 | 叶结点不能链接在一起。 | 叶结点链接在一起以使搜索操作更有效。 |
6 | 范围查找用的是树的中序遍历 | 范围查找是在链表上遍历 |
1)B+树的磁盘读写代价更低
B+树的内部结点并没有指向关键字具体信息的指针。因此其内部结点相对B 树更小。如果把所有同一内部结点的关键字存放在同一盘块中,那么盘块所能容纳的关键字数量也越多。一次性读入内存中的需要查找的关键字也就越多。相对来说IO读写次数也就降低了;
2)B+树查询效率更加稳定
由于非终结点并不是最终指向文件内容的结点,而只是叶子结点中关键字的索引。所以任何关键字的查找必须走一条从根结点到叶子结点的路径(记录只存储在叶子结点)。所有关键字查询的路径长度相同,导致每一个数据的查询效率相当;
3)B+树便于范围查询(最重要的原因,范围查找是数据库的常态)
B树在提高了IO性能的同时并没有解决元素遍历的效率低下的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树应用而生。B+树只需要去遍历叶子结点就可以实现整棵树的遍历。而且在数据库中基于范围的查询是非常频繁的,而B树不支持这样的操作或者说效率太低;不懂可以看看这篇解读-》范围查找
补充:B树的范围查找用的是中序遍历,而B+树用的是在链表上遍历;
**单元素查询:**B+树会自顶向下逐层查找结点,最终找到匹配的叶子结点
例如,想要查找元素3
第一次磁盘IO:
第二次磁盘IO:
第三次磁盘IO:
虽然查询流程看起来与B树相同,但实际效率区别很大。
与B树的区别:
首先看B树的范围查询,只能依靠繁琐的中序遍历。
比如我们要查找的范围为3到11的元素
自顶向下,查找到范围的下限(3):
中序遍历到元素6:
中序遍历到元素8:
中序遍历到元素9:
中序遍历到元素11,遍历结束:
同样范围为3到11的元素
自顶向下,查找到范围的下限(3):
通过链表指针,遍历到元素6, 8:
通过链表指针,遍历到元素9, 11,遍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