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比特币价格再次回到6万美元,加密货币总市值突破2.6万亿美元,创下继5月12日以来的新高度之际,一篇拼凑的网文在坊间悄然流传。
这篇网文打着一位备受尊敬的前央行官员的旗号,以耸人听闻的比特币引发全球货币战争为标题,正文内容则拼接了北航某知名教授关于2020年11月份分析IMF报告时提出的法币、稳定币和数字代币三元竞争格局,意谓“三国杀”就是所谓“全球货币战争”的新格局。稍微文献检索一下,便知所谓“日前……撰文”其实是早在今年2月份之遥了。
其实这个三元竞争格局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9年7月4日刘教链公众号文章《如何抓住Facebook天秤币的机会》
当时文章里面还写了一小段尾声,就是用的三国故事映射今日之现实:“东汉末年,随着皇室的日渐式微,一时之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狼烟遍地,血染疆场,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民不聊生。有曹、刘、孙三者,起于乱世,败敌四野,名达天下,终成三足鼎立之势。”
不过现在我倒要批评自己当时的比喻了。毕竟,三国的故事,也是一个战争故事。
货币战争,作为一个概念被广泛植入国人的脑海里,还要拜某位宋姓畅销书作家当年的同名系列畅销书所赐。那一系列的畅销书,堪称金融阴谋论集大成之作。一时之间,火遍朝野。在那个鸡汤文、大棋文还没有满地横飞的年代,这样的阴谋论佳作,让人读的爽、读的上瘾,确实迎合了相当大的社会需求。
至于科不科学,真不真实,哪都不重要了。时间线上,畅销书第一部出版的2007年,恰好是中本聪自述有所顿悟并开始构思设计比特币的时间点,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肇始的时间点。十几年过去了,金融阴谋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今天在互联网上,动辄冒出一些摇头晃脑的金融写手、财经作家,东拼西凑,把比特币妖魔化,什么美国人搞的大阴谋,什么中情局就是中本聪,什么中国早已识破,我们正在下一盘大棋,云云,净是些诸如此类的毫无逻辑的文章。
大概看了之后留下一些印象:美国人坏透了,比特币是陷阱,中国人足智多谋,我们的生活多幸福。这就是爽文,人是爽了,爽完之后呢,理性、科学的精神和知识却仍是空空如也。
当年鲁迅写《阿Q正传》,写的就是根植在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心中的那种精神。阿Q的胜利法,在鲁迅的时代还需要靠自己骂上两句“儿子打老子”什么的;在我们这个分工专业化的互联网时代,这骂上两句、过过嘴瘾、心里爽歪歪的事,都不需要亲自动口了。网络爽文写手们,已经帮全体国民骂过了。
所以我要批评我自己。用战争比喻竞争,从来都是不合适的。否则我们就要陷入自我矛盾:为什么我们声称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却要市场经济(鼓励竞争)?
本质问题在于,竞争不是战争,战争也不是竞争。商场不是战场。货币竞争也不是货币战争。
战争,是以极限的破坏和毁灭为手段的,任何被卷入的参与者,都会从中受损。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对方的死(失败)和自己的生(胜利)。战争是双输的。没有谁会从战争中获益,即使是那些瓜分了所谓胜利果实的一方。因为整个人类的蛋糕,因为战争的毁灭而变小了。
竞争,则是在既定游戏规则之下,为了满足某个特定的受益群体而进行的角逐。商业竞争,虽然在参与竞争的商家之间看起来,是你死我活的比赛。但是他们的角逐,并不是为了对方的死、自己的生,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如果消费者的需求不在了,商家之间的竞争无论多么激烈,也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
所以,战争是破坏性的,而竞争是建设性的。
战争会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地狱,而竞争会让我们不断创造出更好的、更能满足我们需求的产品出来。
战争不能创造出一台iPhone,战争只能碾碎一台台iPhone。但是竞争可以促进iPhone的发明和诞生。
把竞争比喻成战争,除了渲染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摆错了心态,即没有认识到,竞争对手来势汹汹,却不是要来拼个你死我活的,而是要来更好的服务消费者的。
把竞争比喻成战争,终归是降低了思考的层次,忘记了一切社会机能,包括商业、组织、政府、国家,等等一切,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自身的存续的利益,而是更好的服务好大众,服务好人民。
没有自身任何的特殊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这一点,不能忘记。
牺牲自己,照亮社会。如果自身的死亡,能够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为什么不能去牺牲呢?
我们的战士总是有这样的觉悟。而我们的法币系统为什么不能有这样的觉悟呢?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志得快哉。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谁能更好的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需求,谁就应该屹立于潮流之巅。
世界的共识,人民的选择,就是历史的正确方向。
(公众号:刘教链。知识星球:公众号回复“星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加密货币为极高风险品种,有随时归零的风险,请谨慎参与,自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