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3y,一年CRUD
经验用十年的markdown
程序员常年被誉为优质八股文选手
前两天我不是发了一篇数据链路追踪的文章嘛,在末尾也遗留了TODO
:运行应用的服务器一般是集群,日志数据会记录到不同的机器上,排查和定位问题只能登录各个服务器查看。
今天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文章正式开始之前,我分享下我以前负责过的一个系统,它的架构如下:
每次当我查问题的时候,我可能能把问题初步定位在逻辑层,但为了能给业务方交代,我需要给证据业务方看(日志信息就是铁证)。
一个请求肯定是被这8台机器内的某一台处理,但具体是哪一台,我不知道。所以,我需要上每台机器上grep
一把日志,然后才能找出对应的日志证明我的分析。
有的时候,可能接入层也需要一起参与进去,就排查一个问题,人都傻了了(翻看日志的时间占用了太久了)。
后来啊,看了同事的骚操作(在item2
编写脚本:快速登录堡垒机(免去输入账号和密码信息),根据应用服务器数量来切割窗口并且切换到对应的日志目录)。说白了就是一键登录多台应用服务器。嗯,这查日志的速度比起以前又快了好多。
再后来,公司运维侧又主力推在Web页面上登录应用服务器(自动登录堡垒机),这能省去编写脚本(支持批量操作)。但从当时的体验上,没有用item2
访问得流畅(总感觉卡卡的)。
不过还有问题,因为我们在很多时候是不知道在info
/warn
/error
哪个文件下。很多时候只能一个一个文件去查,虽然说可以直接通配符一把查,如果日志过大,带来停顿时间也挺烦的。
系统一旦被问到业务问题,查日志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于是我在某个Q规划的时候是想自己把日志信息写入到搜索引擎,顺便学习下搜索引擎的知识。然后这个规划被组内的某个大佬看到了,在底下评论:要不来试试Graylog?
原来组内本身就在维护了一个日志框架,只是我不知道…于是我接入了Graylog
日志,工作效率杠杠提高了,凭借这个事情吹了一个Q。
自从接入了之后,我就没登录过应用服务器了,有次差点连grep
都不会写了。
说起ELK,即便没用过肯定也听说过这玩意了,在后端是真的流行。这次austin接入一个比较轻量级的ELK框架:Graylog
这个框架我感觉蛮好用的,作为使用方接入起来异常简单(我估摸运维应该也挺简单的,很多用Graylog是直接发UDP到Server,不用在机器上装agent收集日志)
一图胜十言:
官方文档:https://docs.graylog.org/docs
据我了解,有相当多的企业使用它来查看日志和业务监控告警,这篇文章我就直接让你们体验体验吧。
老样子,直接上docker-compose,如果一直跟着我的步伐,应该对着不陌生了。docker-compose.yml
的内容其实我也是抄官网的,这里还是贴下吧(就不用你们翻了)
version: '3'
services:
mongo:
image: mongo:4.2
networks:
- graylog
elasticsearch:
image: docker.elastic.co/elasticsearch/elasticsearch-oss:7.10.2
environment:
- http.host=0.0.0.0
- transport.host=localhost
- network.host=0.0.0.0
- "ES_JAVA_OPTS=-Dlog4j2.formatMsgNoLookups=true -Xms512m -Xmx512m"
ulimits:
memlock:
soft: -1
hard: -1
deploy:
resources:
limits:
memory: 1g
networks:
- graylog
graylog:
image: graylog/graylog:4.2
environment:
- GRAYLOG_PASSWORD_SECRET=somepasswordpepper
- GRAYLOG_ROOT_PASSWORD_SHA2=8c6976e5b5410415bde908bd4dee15dfb167a9c873fc4bb8a81f6f2ab448a918
- GRAYLOG_HTTP_EXTERNAL_URI=http://ip:9009/ # 这里注意要改ip
entrypoint: /usr/bin/tini -- wait-for-it elasticsearch:9200 -- /docker-entrypoint.sh
networks:
- graylog
restart: always
depends_on:
- mongo
- elasticsearch
ports:
- 9009:9000
- 1514:1514
- 1514:1514/udp
- 12201:12201
- 12201:12201/udp
networks:
graylog:
driver: bridg
这个文件里唯一需要改动的就是ip
(本来的端口是9000
的,我由于已经占用了9000
端口了,所以我这里把端口改成了9009
,你们可以随意)
嗯,写完docker-compose.yml
文件,直接docker-compose up -d
它就启动起来咯。
启动以后,我们就可以通过ip:port
访问对应的Graylog后台地址了,默认的账号和密码是admin/admin
随后,我们配置下inputs
的配置,找到GELF UDP
,然后点击Launch new input
,只需要填写Title
字段,保存就完事了(其他不用动)。
嗯,到这里,我们的GrayLog设置就完成了。
还记得我们austin
项目使用的日志框架吗?没错,就是logback。我们要把日志数据写入Graylog很简单,只需要两步:
1、引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de.siegmargroupId>
<artifactId>logback-gelfartifactId>
<version>3.0.0version>
dependency>
2、在logback.xml
配置graylog相关的信息:
<appender name="GELF" class="de.siegmar.logbackgelf.GelfUdpAppender">
<graylogHost>ipgraylogHost>
<graylogPort>12201graylogPort>
<maxChunkSize>508maxChunkSize>
<useCompression>trueuseCompression>
<encoder class="de.siegmar.logbackgelf.GelfEncoder">
<includeRawMessage>falseincludeRawMessage>
<includeMarker>trueincludeMarker>
<includeMdcData>trueincludeMdcData>
<includeCallerData>falseincludeCallerData>
<includeRootCauseData>falseincludeRootCauseData>
<includeLevelName>trueincludeLevelName>
<shortPatternLayout class="ch.qos.logback.classic.PatternLayout">
<pattern>%m%nopexpattern>
shortPatternLayout>
<fullPatternLayout class="ch.qos.logback.classic.PatternLayout">
<pattern>%d - [%thread] %-5level %logger{35} - %msg%npattern>
fullPatternLayout>
<staticField>app_name:austinstaticField>
encoder>
appender>
在这个配置信息里,唯一要改的也只是ip的地址,到这里接入就完毕了,我们再打开控制台,就能看到日志的信息啦。
懂点GrayLog查询语法:这块我日常来来去去其实就用几个,我来展示下我平时用的吧。如果觉得不够,再去官网文档捞一把就完事了:https://docs.graylog.org/docs/query-language
1、根据字段精确查询:full_message:"13788888888"
2、查询错误日志信息:level_name:"ERROR"
3、组合多字段查询:level_name:"INFO" AND full_message:"13788888888"
在接入的时候,仔细的小伙伴可能会发现我这边在Input的时候选择的是GELF
,然后在引入Maven依赖的时候也有GELF
的字样。那GELF
是啥意思呢?
这块在官网也有给出对应的解释:The Graylog Extended Log Format (GELF) is a log format that avoids the shortcomings of classic plain syslog
详细资料:https://docs.graylog.org/docs/gelf
GELF
是一种日志格式,能避免传统意义上的 syslogs
的一些问题,而我们引入的Maven依赖则是把日志格式化成GELF
格式然后append到GrayLog上。
前几天有个老哥在GitHub给我提了个pull request
关于swagger
的,我昨天把他merge
了,也升级了下swagger
的版本。
之前我没用过swagger
类似的文档工具,就这次pull request
我也去体验了下swagger
。
在初次的体验感觉是不错的:它能把项目的所有接口的文档信息都能在一个页面上统一管理,并且就能直接通过样例参数直接发送请求。通过注解的方式来进行编写文档,也不用担心代码改了然后忘了更新文档这事。
但是,后来我配置好对应的参数信息文档,再在swagger-ui
体验了下,发现是真滴丑,看到这ui
我还是阶段性放弃吧。
swagger
的竞品还有好几个,我看ui
貌似都要比swagger
好看。不过,austin项目的主要接口就只有一个,我作为熟练掌握的markdown
工程师能轻松胜任文档工作,就没再继续体验别的竞品了。
之前我好像是在知乎看到过类似的一段话:一个工具或框架使用优秀,就取决于它的入门的难易。如果一个框架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弄懂,那可能它做得并没那么好。
我其实不会经常去研究各种使用的框架它的细节原理,也不会蒙头就去看源码,没什么必要,毕竟它没出问题啊。
像GrayLog这种工具类的框架,如果在公司不是主要的维护者,其实不必太过于纠结他的实现细节,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他的设计思想。换我建议,真要学习,还得是看它的具体存储(比如Elasticsearch的原理)
学习就要带有利益点(学了能提高效率,学了能以后在面试的时候吹牛逼进而涨工资,学了能使自己快乐,学了能装逼)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一点都不过分吧?我是3y,下期见。
austin项目源码Gitee链接:gitee.com/austin
austin项目源码GitHub链接:github.com/a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