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相机系统设计

第1章 绪论

1.1 眼底光学成像检查的医学意义

最常见的眼科疾病有眼睑炎症、结膜炎、白内障、青光眼等,除外观表征的眼科类病变,视网膜的毛细血管病变可早期诊断高血压、糖尿病、血栓等疾病

2.1.4 眼睛组织的光谱特性 

眼底组织对550nm波长的黄绿光仅有1.2%~2%的反射率,对750nm的近红外光有10%的反射率,入射光波长越长,眼底组织的反射率越高。免散瞳眼底相机采用近红外光源观察眼底,一方面,近红外光可以避免人眼缩瞳,避免了药物散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眼底在近红外光的反射率相对较高,可以更容易的获得视网膜图像,方便清晰调焦和定位眼球。相比可见光,近红外下眼底的反射率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临床试验表明,近红外眼底图像分辨率并非最高,分辨率最高的波段在黄绿光(560-580nm)眼底图片(如图2.5),但是不同波段也对应着眼底组织不同深度的信息,波长越长对应着视网膜更深组织的光学信号,各个波段均具有各自不同的临床意义。

2.1.5 人眼安全

由于眼底组织具有较低的有效反射率0.1%~0.001%,必须提高照明光的辐照度,才能得到较强的眼底反射光,以便完成眼底的成像。但是过强的光能量可能会烧伤眼底,甚至导致失明,照明光源光功率的选择必须保证光源的安全使用。

人眼安全计算 

2.2 眼底相机总体结构以及主要技术指标 

2.2.1 眼底相机总体结构

鉴于视网膜本身不会发光,相机需要专设的外部光源照明人眼。然而,角膜反射光却相对较强,常常要干扰对眼底的观察。  有什么办法?

为避免在拍照时瞳孔收缩,现在普遍的做法是使用散瞳剂进行散瞳。散瞳可以有效的避免瞳孔的收缩,但同时过多的可见光进入人眼,刺激人眼,增加了被检者的痛苦。从光学角度讲,相对于可见光,人眼感觉不到近红外光的存在,因此如果使用近红外光拍摄,瞳孔便不会因为受到刺激而收缩。免散瞳眼底相机,基于近红外系统观察和对焦眼底,可以在毫秒级时间(瞳孔来不及收缩)的可见光曝光下得到需要的眼底可见光图片。免散瞳相机不再需要药物来散瞳,当然病人瞳孔较小的话,需要病人在暗室环境下自然散瞳。

免散瞳眼底相机的基本结构包括成像系统、照明系统、定位光路和调焦投影系统四部分。

眼底相机系统设计_第1张图片

 合理布置照明光路和成像光路的空间位置来消除影响成像质量的角膜反射光,利用黑点板消除照明光束和网膜物镜作用所形成的鬼像,采用内调焦方式进行屈光不正被检眼补偿。

2.2.2 眼底相机主要光学技术指标要求

2.3 成像光学系统 

2.3.1 双波段的成像系统 
 

由于观察光路通常和摄影光路系统是共轭的,因而医生只要对眼底调焦清晰,即保证了照相的清晰度。

2.3.2 调焦补偿方式

为保证照明光路不受影响,系统的工作距离不变,即必须保持网膜物镜不动,一般采用内调焦和外调焦两种方式。综合考虑变焦过程中像差和放大倍率的改变,市场上最多使用的是内调焦方式,在网膜物镜和成像物镜间引入调焦镜,通过调焦镜的移动补偿人眼的不同离焦量,如图2.8。 
眼底相机系统设计_第2张图片

 2.3.3 摄影光路参数分析

2.4 照明光学系统

眼底的有效反射率一般在0.001%~0.1%的量级,角膜的反射率是眼底反射光的20-2000倍;

系统内部光机结构的散射和中间反射光的能量也会大大超过眼底的反射光。

照明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角膜反射光和网膜物镜中间反射光对系统的影响。

 其照明系统要求照明均匀、柔和、显色好,有足够的光强度,同时最重要的是尽量减少照明引起的杂散光和鬼像,保证眼底图像的成像质量。

照明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临界照明柯勒照明

2.4.1 柯勒照明 

a)临界照明
眼底相机系统设计_第3张图片

 b) 柯勒照明

光源成像于后续光学系统的入射光瞳之上,同时要求照明系统的出瞳充满
整个待测物面,如图2.10所示。柯勒照明具有能量利用率高以及照明均匀的优
点,一种更为普及的照明方式

眼底相机系统设计_第4张图片

 2.4.2 屏蔽眼球反射光 

2.4.3 消除鬼像

眼底相机的杂散光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网膜物镜的中间反射光,照明和成像系统共用一个网膜物镜,必须找到适宜的方法屏蔽网膜物镜的杂光和鬼像。传统的解决杂光和鬼像的方法是:黑点板

3.6 定位光路的设计 
 

3.7 眼底对焦光路的设计 

3.8 样机的调试以及试验 

3.8.1 关键器件的选择

3.8.2 成像光路的装配方法

3.8.3 杂散光和鬼像的消除

3.8.4 眼底相机的样机 

系统采用环形柯勒照明方式,既保证照明均匀度,同时避免了角膜引起的反射光;另外,黑点板的使用可以很好的避免网膜物镜带来的鬼像。定位光路保证待测眼的光轴和眼底相机共轴,精确控制了眼底相机的工作距离。调焦投影光路保证在近红外下眼底对焦和调焦准确,保证获得清晰的可见光眼底图片。

第4章 两种新型眼底相机光学系统的设计

4.1 新型折反射式光学系统设计

 眼底相机系统设计_第5张图片

 4.2 紧凑型眼底相机光学系统的设计

眼底相机系统设计_第6张图片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论文  李灿   《新型眼底相机的设计与研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文,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