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腾讯面试题:英语单词拼写检查

方法一:p神根据编辑距离(1和2)的算法

import re, collections

def words(text): return re.findall('[a-z]+', text.lower()) 

def train(features):
    model = collections.defaultdict(lambda: 1)
    for f in features:
        model[f] += 1
    return model

NWORDS = train(words(file('big.txt').read()))

alphabet =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def edits1(word):
   splits     = [(word[:i], word[i:]) for i in range(len(word) + 1)]
   deletes    = [a + b[1:] for a, b in splits if b]
   transposes = [a + b[1] + b[0] + b[2:] for a, b in splits if len(b)>1]
   replaces   = [a + c + b[1:] for a, b in splits for c in alphabet if b]
   inserts    = [a + c + b     for a, b in splits for c in alphabet]
   return set(deletes + transposes + replaces + inserts)

def known_edits2(word):
    return set(e2 for e1 in edits1(word) for e2 in edits1(e1) if e2 in NWORDS)

def known(words): return set(w for w in words if w in NWORDS)

def correct(word):
    candidates = known([word]) or known(edits1(word)) or known_edits2(word) or [word]
    return max(candidates, key=NWORDS.get)

The code defines the function correct, which takes a word as input and returns a likely correction of that word. For example:

>>> correct('speling')
'spelling'
>>> correct('korrecter')
'corrector'

具体见http://norvig.com/spell-correct.html。

方法二:trie树变种(BK树)

除了字符串匹配、查找回文串、查找重复子串等经典问题以外,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其它一些怪异的字符串问题。比如,有时我们需要知道给定的两个字符串 “有多像”,换句话说两个字符串的相似度是多少。1965年,俄国科学家Vladimir Levenshtein给字符串相似度做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叫做Levenshtein距离,我们通常叫它“编辑距离”。字符串A到B的编辑距离是指,只 用插入、删除和替换三种操作,最少需要多少步可以把A变成B。例如,从FAME到GATE需要两步(两次替换),从GAME到ACM则需要三步(删除G和 E再添加C)。Levenshtein给出了编辑距离的一般求法,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经典动态规划问题。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这个概念非 常重要,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定义开发出一套半自动的校对系统:查找出一篇文章里所有不在字典里的单词,然后对于每个单词,列出字典里与它的 Levenshtein距离小于某个数n的单词,让用户选择正确的那一个。n通常取到2或者3,或者更好地,取该单词长度的1/4等等。这个想法倒不错, 但算法的效率成了新的难题:查字典好办,建一个Trie树即可;但怎样才能快速在字典里找出最相近的单词呢?这个问题难就难在,Levenshtein的 定义可以是单词任意位置上的操作,似乎不遍历字典是不可能完成的。现在很多软件都有拼写检查的功能,提出更正建议的速度是很快的。它们到底是怎么做的 呢?1973年,Burkhard和Keller提出的BK树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数据结构强就强在,它初步解决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问题,而其原理 非常简单。

        首先,我们观察Levenshtein距离的性质。令d(x,y)表示字符串x到y的Levenshtein距离,那 么显然:

        1. d(x,y) = 0 当且仅当 x=y  (Levenshtein距离为0 <==> 字符串相等)
        2. d(x,y) = d(y,x)     (从x变到y的最少步数就是从y变到x的最少步数)
        3. d(x,y) + d(y,z) >= d(x,z)  (从x变到z所需的步数不会超过x先变成y再变成z的步数)

        最后这一个性质叫做三角形不等式。就好 像一个三角形一样,两边之和必然大于第三边。给某个集合内的元素定义一个二元的“距离函数”,如果这个距离函数同时满足上面说的三个性质,我们就称它为 “度量空间”。我们的三维空间就是一个典型的度量空间,它的距离函数就是点对的直线距离。度量空间还有很多,比如Manhattan距离,图论中的最短 路,当然还有这里提到的Levenshtein距离。就好像并查集对所有等价关系都适用一样,BK树可以用于任何一个度量空间。

        建树的过程有些类似于Trie。首先我们随便找一个单词作为根(比如GAME)。以后插入一个单词时首先计算单词与根的Levenshtein距离:如果这 个距离值是该节点处头一次出现,建立一个新的儿子节点;否则沿着对应的边递归下去。例如,我们插入单词FAME,它与GAME的距离为1,于是新建一个儿 子,连一条标号为1的边;下一次插入GAIN,算得它与GAME的距离为2,于是放在编号为2的边下。再下次我们插入GATE,它与GAME距离为1,于 是沿着那条编号为1的边下去,递归地插入到FAME所在子树;GATE与FAME的距离为2,于是把GATE放在FAME节点下,边的编号为2。


        查询操作异常方便。如果我们需要返回与错误单词距离不超过n的单词,这个错误单词与树根所对应的单词距离为d,那么接下来我们只需要递归地考虑编号在d- n 到d+n范围内的边所连接的子树。由于n通常很小,因此每次与某个节点进行比较时都可以排除很多子树。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输入一个 GAIE,程序发现它不在字典中。现在,我们想返回字典中所有与GAIE距离为1的单词。我们首先将GAIE与树根进行比较,得到的距离d=1。由于 Levenshtein距离满足三角形不等式,因此现在所有离GAME距离超过2的单词全部可以排除了。比如,以AIM为根的子树到GAME的距离都是 3,而GAME和GAIE之间的距离是1,那么AIM及其子树到GAIE的距离至少都是2。于是,现在程序只需要沿着标号范围在1-1到1+1里的边继续 走下去。我们继续计算GAIE和FAME的距离,发现它为2,于是继续沿标号在1和3之间的边前进。遍历结束后回到GAME的第二个节点,发现GAIE和 GAIN距离为1,输出GAIN并继续沿编号为1或2的边递归下去(那条编号为4的边连接的子树又被排除掉了)……
        实践表明,一次查询所 遍历的节点不会超过所有节点的5%到8%,两次查询则一般不会17-25%,效率远远超过暴力枚举。适当进行缓存,减小Levenshtein距离常数n 可以使算法效率更高。

补充:朴素贝叶斯在这很有用

经典著作《人工智能:现代方法》的作者之一 Peter Norvig 曾经写过一篇介绍如何写一个拼写检查/纠正器的文章(原文在这里,徐宥的翻译版在这里,这篇文章很深入浅出,强烈建议读一读),里面用到的就是贝叶斯方法,这里我们不打算复述他写的文章,而是简要地将其核心思想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询问的是:“问题是什么?”

问题是我们看到用户输入了一个不在字典中的单词,我们需要去猜测:“这个家伙到底真正想输入的单词是什么呢?”用刚才我们形式化的语言来叙述就是,我们需要求:

P(我们猜测他想输入的单词 | 他实际输入的单词)

这个概率。并找出那个使得这个概率最大的猜测单词。显然,我们的猜测未必是唯一的,就像前面举的那个自然语言的歧义性的例子一样;这里,比如用户输入: thew ,那么他到底是想输入 the ,还是想输入 thaw ?到底哪个猜测可能性更大呢?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用贝叶斯公式来直接出它们各自的概率,我们不妨将我们的多个猜测记为 h1 h2 .. ( h 代表 hypothesis),它们都属于一个有限且离散的猜测空间 H (单词总共就那么多而已),将用户实际输入的单词记为 D ( D 代表 Data ,即观测数据),于是

P(我们的猜测1 | 他实际输入的单词)

可以抽象地记为:

P(h1 | D)

类似地,对于我们的猜测2,则是 P(h2 | D)。不妨统一记为:

P(h | D)

运用一次贝叶斯公式,我们得到:

P(h | D) = P(h) * P(D | h) / P(D)

对于不同的具体猜测 h1 h2 h3 .. ,P(D) 都是一样的,所以在比较 P(h1 | D) 和 P(h2 | D) 的时候我们可以忽略这个常数。即我们只需要知道:

P(h | D) ∝ P(h) * P(D | h) (注:那个符号的意思是“正比例于”,不是无穷大,注意符号右端是有一个小缺口的。)

这个式子的抽象含义是:对于给定观测数据,一个猜测是好是坏,取决于“这个猜测本身独立的可能性大小(先验概率,Prior )”和“这个猜测生成我们观测到的数据的可能性大小”(似然,Likelihood )的乘积。具体到我们的那个 thew 例子上,含义就是,用户实际是想输入 the 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 the 本身在词汇表中被使用的可能性(频繁程度)大小(先验概率)和 想打 the 却打成 thew 的可能性大小(似然)的乘积。

下面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对于我们猜测为可能的每个单词计算一下 P(h) * P(D | h) 这个值,然后取最大的,得到的就是最靠谱的猜测。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法,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