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 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接上文: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四、二维傅里叶变换

在此之前,文章都是对 FT 的理论部分的科普推导,距离我们的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虽然之前提到函数时域时,都是默认我们以时间 t 作为自变量,但事实上自变量也可以是其它含义,例如距离 x,同时可以扩展到更多维,进而,任意一张图像也可以被当作一个离散的二维函数 f(x, y),自变量 (x, y) 可以理解为平面位置,而其值 f(x, y) 则为图像上对应坐标的通道强度或者灰度值

图像函数往往没有精确的表达式,但是依旧可以进行滤波,对于很多出名的图像处理方式:例如模糊、边缘锐化、扭曲、部分特殊风格化操作等等本质上也都是对图像“信号”的处理

再回到前面提到过好多次的教程: Games101 中的第六章:光栅化(深度测试与抗锯齿)里面就有原图像(时域)转频域的例子:

FT 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_第1张图片

如果对 FT 没有概念,估计会对右图的具体来源比较蒙,只知道后面对频域图部分内容进行“擦除”就可以起到模糊原图的效果,不过我们能知道的信息就是,右图是通过原图傅里叶变换而来:

对于一维傅里叶变换:F(w)=\int_{-\infty}^{+\infty} f(x) e^{-i 2\pi f x} d x 扩展成二维的形式就为

F(u, v)=\int_{-\infty}^{\infty} \int_{-\infty}^{\infty} f(x, y) e^{-i 2 \pi(u x+v y)} d x d y

而计算机一般处理的是数字信号,只能进行有限次离散计算,因此在这种受限下的真正计算的是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

F(u, v)=\sum_{x=0}^{M-1}\sum_{x=0}^{N-1} f(x, y) e^{-i 2 \pi\left(\frac{u x}{M}+\frac{v y}{N}\right)}u=0,1,2, \cdots , M-1 \quad v=0,1,2, \cdots , N-1

将原图代入到 f(x, y),经上述 DFT 后得到的频域图像 F(u, v) 即右图

不过到这里应该还是不太直观,毕竟我们看到的是黑白图像,而非频域函数本身

4.1 平面正弦波与二维频率域(K-Space)

对于一维的情况:任何函数 f(x) 都可以分解为无数个不同频率、不同幅值的正、余弦信号的叠加,这个性质一样可以扩展到二维:即任意一个二维图像都可以分解为无数个复平面波 e^{-i 2 \pi(u x+v y)} 的叠加

而对于每一个基平面波,我们可以用一个向量 (u, v) 表示它,其单位向量对应着波的方向,而其大小 \sqrt{x^2 + y^2},则对应着频率(这里引用一张书中的图)

FT 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_第2张图片

到这里,波的频率和方向有了,还差的是幅值和相位,这两者正是存在结果 F(u, v) 当中的,不过还是一样,我们暂时忽略相位,只考虑幅值,可以得到一个由任意 u, v 得到的 F(u, v) 的二维矩阵,如果进一步用灰度值表示幅值,那么该二维矩阵就可以表现成另一张图像,这张图像正是频域图(对应前面 PPT 的右边那张),而这个矩阵就即被称为二维频率域(K-Space)

4.2 低通滤波的含义

顾名思义,低通滤波即只允许低频率的波段通过(去掉高频信息),反之同理

这节主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说我们把对应的频域图像远离中心的位置给擦除掉(低通滤波),还原后的时域图像就是原图的模糊版本呢?(相反,擦除中心区域则可以实现一个类似提取图像内容边界的效果)

首先,越是远离中心的向量 (u, v) ,其投影长度 \sqrt{x^2 + y^2} 就越长,而这正对应着高频信息,其次,如果图像在有限的范围内,灰度的变化率越高,那么对应的高频信息量就越多(分解出来的波段频率越高,这个很好理解,想想一维的情况),要知道,图像越模糊,相邻的颜色变化就越平滑,这正是将图像中的高频信息从中过滤掉带来的必然结果

参考以下几个经典图像的时域和频域图,往往能更好理解前面提到的内容:

FT 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_第3张图片

4.3 卷积核(kernel)与滤波算子

滤波可以理解为去掉一个/一段特定频率的信息,同理,滤波也同等于卷积

如果你对渲染有一定了解,那么就应该清楚实际游戏开发中,我们想要模糊一张纹理(去掉高频信息)具体是怎么做的,很明显我们并不会无脑的上 FFT,相反的,我们使用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对每个像素及其周围的像素做平均,往往考虑性能,我们只需要做一个 3x3 的平均就能达到一个不错的模糊效果

用公式说就是:对于原图像中要模糊的区域的每一个 f(x, y),我们都进行如下的计算:

f'(x, y)= \frac{1}{9}\left[\begin{array}{lll}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end{array}\right] \cdot \left[\begin{array}{lll} f(x-1, y-1) & f(x, y-1) & f(x+1, y-1) \\ f(x-1, y) & f(x, y) & f(x+1, y) \\ f(x-1, y+1) & f(x, y+1) & f(x+1, y+1) \end{array}\right]

最后得到一个新的图像,即是模糊后的效果,这个过程就叫做二维图像上的卷积,而

\frac{1}{9}\left[\begin{array}{lll}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end{array}\right] 这种矩阵形式即叫做卷积核(kernel),不同类别的卷积核对应不同的滤波过程,最终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大部分的滤镜效果都是以这个为基础实现的

FT 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_第4张图片

PhotoShop 支持我们自定义滤镜,其实就是自定义 kernel 矩阵

像泛光这种稍微高级一点的滤镜效果,往往卷积核(kernel)都会相对复杂,高斯模糊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本质就是对二维的正态分布图像做卷积,此时卷积核和大小必然不止 3x3,当然在保证效果的同时为了保证实时渲染的性能,往往都会使用额外的优化手段和算法

但是为什么这样做卷积操作,就相当于滤波了呢?可能你无法直接将两者联系到一起:

考虑到对卷积核(kernel)进行拓展,例如我们要对一张 256x256 的图做一次上面的简单模糊操作,那么我们可以对卷积核(kernel) \frac{1}{9}\left[\begin{array}{lll}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end{array}\right] 矩阵以外的部分全部做补0的操作,补到矩阵的大小和原图像 256x256 一致,此时卷积矩阵本身就可以用另一张时域图像表示了,它的图像是下面这个样子的:中间的白色方块可想而知,正是前面矩阵中心为1的那一部分

FT 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_第5张图片

因此,前面的操作本质上就是对两张图像进行卷积,Games101 中也有这一部分的讲解:

FT 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_第6张图片

这张 PPT 也正好印证了前面一章提到过的卷积性质:时域的卷积可以转换为频域的乘积,反之亦然,这个性质在对图像的 FT 上必然也是成立的

好了,这下卷积和滤波就成功对应上了,显而易见:时域卷积 = 频域图像相乘 = 对前频域图像的过滤,取交集,从而做到前面说的“抠掉”频域中的高频部分,以实现滤波的作用

4.4 纹理采样与抗锯齿

兜兜转转终于回到了 Games101 中的第六章:光栅化(深度测试与抗锯齿)中的主题,可以说这几篇文章也就是对这个视频的完备讲解,也因为视频已经讲得很好,这里就没必要再细致讲解,只以简单的例子作为概括

无论是锯齿,还是摩尔纹,都是由于对连续图像进行离散采样时,采样点数量不足或间隔过大所导致的,直接原因是图像高频信息的丢失/混叠: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00112233445566 这一串数字,如果我每隔两个数字采样一次,那么得到的结果就是 0123456,这两者表现出来的形式是非常相似的,因而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采样/数据压缩,但是同样的采样手段,对于数字串 01020305030201,却会采样出完全错误的结果:0000000,从而出现信息丢失无法恢复的情况

函数图像的采样也一模一样:

FT 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_第7张图片

蓝色为实际的图像,而黑色是采样后线性过滤后,真正展现给我们看的图像,可以看到其出现了严重的失真(摩尔纹的产生原理),换句话说:越是高频的信息,我们越需要更高频的进行采样

好了,讲完了其实内容就这么简单

课件里还提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抗锯齿要先模糊再采样,而非先采样再模糊?

Answer:没对图像做滤波就先采样,丢失的高频信息就再也回不来了,后面的模糊就必然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4.4.1 频域混叠现象

上面的内容同样可以利用前面章节的知识,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在让我们穿越回前面的第二章第一节,关于采样的那一部分讲解

这张图又双叒叕来了:

FT 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_第8张图片

从左侧的时域图就可以看出:①采样就是原函数对一段连续冲激函数做乘积,然后还就是那个重复了很多遍性质:②时域的卷积可以转换为频域的乘积,反之亦然,最后,我们在第一章最后面埋下了一个伏笔:③形象解释了为什么冲激函数序列(梳状函数)的频域图像仍然是个冲激函数序列,好了三者一结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神仙结论(PPT 右侧):采样就是在重复原始信号的频谱,以及它经过计算得到的推论:采样的间隔越大,频谱上原信号的周期延拓间隔就越小,反之亦然

到这,就又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混叠

FT 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_第9张图片

可想而知,只要原频谱图像不是一个冲激函数图像,那么随着卷积后频谱上原信号的周期延拓间隔变小,它们必然会在某一个时刻出现重叠(此时采样频率必然小于2倍的信号频率),这就叫做混叠,只要出现了混叠现象,那么我们就无法从频谱图像还原出准确的时域图像

因此,反正高频信息无法正常恢复,不如我们在采样之前直接滤掉高频信息,也就是对图像做模糊处理,再采样,这也是抗锯齿的主要思路

FT 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_第10张图片

4.4.2 奈奎斯特频率(Nyquist frequency)

当然这里还会有个问题可能还没有解释清楚,发生混叠和滤波,看上去最终的结果都是高频信息的丢失,那为什么提前滤波就可以,而坐视不管最后信号混叠就不行?

一句话解释:信号混叠不仅仅是高频信号丢失的问题,而是高频信号错误的展现成了低频信号的形式,这就如同病变的细胞一般,一定要去除而不能任由其发展

FT 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_第11张图片

还是这张图,可以看到:只要采样频率低于2倍的信号频率,那么原本的高频信号被采样成低频信号,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见到,例如当马车越走越快时,马车车轮似乎越走越慢,甚至会朝反方向运转,又或者是小时候教室里的吊扇,当转速越来越快时,出现的现象是先顺时针旋转,然后静止,然后逆时针旋转,是的,人眼其实也有一定的采样频率

奈奎斯特频率(Nyquist frequency)就是为防止信号混叠需要定义最小采样频率,一般而言,该频率为信号频率的2倍,不过在计算机渲染领域,无脑的增大采样密度(超采样、游戏设置支持的前提下换更高分辨率的电子屏幕)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因此我们往往采用其他的手段去解决问题

所以关于采样这里就不再进一步了解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学习《信号与系统》以及《数字图像处理》,这里只是提一下作为科普

4.5 附录1:滤波技术在 ShadowMapping 软阴影中的应用

常规操作,再讲一个应用,在此之前就已经发过一篇关于 ESM 阴影的文章:UnityShader17.1:ESM 阴影技术 里面也已经提到过了滤波的概念及作用,当然这里我们可以对这一部分内容做进一步的介绍和解释

FT 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_第12张图片

了实现软阴影,低通滤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操作,不过和前面不同的是,在计算最终阴影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有两次滤波的机会:分别是最终对最终阴影计算结果 f(d,z) 进行滤波(其中 d 为光源深度,z 为 shadowmap 的采样结果)以及直接对 shadowmap(也就是 z 值)进行滤波,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

d 为这一点到光源的距离,z(p) 为 p 点采样 shadowmap 的结果,那么 f(d,z(p)) 则为最终光贡献(1为完全受光,0则完全在阴影之中)

而为了实现平滑,我们可以有两种卷积滤波方式:

  1. 对结果滤波 f'(d,z) = [w * f(d(x), z)](p),(PCF 主要思路)
  2. 对 shadowmap 预滤波:f'(d,z) = f(d(x),(w * z)(p))(ESM 主要思路)

从性能上考量:方案①避免不了在片段着色时对 shadowmap 的多次采样,要知道采样开销其实并不小,这还没考虑算法的复杂度,因此方案②往往是一个更佳的选择,更何况对于静态物体投射的阴影,我们还可以对 shadowmap 进行离线处理


但是,往往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并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预滤波(pre-filtering),这取决于 f(d, z) 的图像,对于最基本的形式

f(d, z) =\left\{\begin{array}{l} 1, d<z \\ 0, d \geq z \end{array}\right.

必然不满足 f(d(x),(w * z)(p))=[w * f(d(x), z)](p),并且由于阶跃函数得到的一定是非0即1的结果,因此对于 z 无论如滤波都起不到正确模糊的效果

那么哪种情况可以对 z 进行滤波呢?

ESM 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f(d, z)=e^{-c d} e^{c z},其将阶跃函数换成了指数乘法,并且对于 d > z 的情况,还保证了图像结构不会有太大变化,此时

\begin{aligned} s_f(x)=w * f(d(x), z) =w * (e^{-c d(x)} e^{c z}) =e^{-c d(x)} w * e^{c z} \end{aligned} 满足上式

除此之外还有卷积阴影(Convolution Shadow Maps)等其它算法,本质上都是对 f(d, z) 做文章,例如将 f(d, z) 直接傅里叶展开后取前 k 项以实现对前阶跃函数的拟合,不过无论是哪一种,基本上都能通过预滤波来实现最终的阴影柔和

 

你可能感兴趣的:(#,渲染道法,数论,游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