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
局域网特点: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拥有,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局域网优点:
具有广播功能,从一个站点可以很方便地访问全网。
便于系统的拓展和演变,各设备的位置可灵活调整和改变。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生存性。
共享信道带来的问题:
多个设备在共享的广播信道上同时发送数据,则会造成彼此干扰,导致发送失败。
媒体共享技术:
静态划分信道: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
动态媒体接入控制:
随机接入:所有的用户可随机发送信息
受控接入:用户必须服从一定的控制。
以太网的两个标准:
DIX Ethernet V2:世界上第一个局域网产品的规约。
IEEE 802.3:第一个IEEE的以太网标准。
两个标准差别很小,允许基于两种标准的硬件实现在同一个局域网上互操作。
IEEE802把局域网数据链路层划分为两个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LLC:与传输媒体无关
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与传输媒体有关
适配器的作用:
(1)进行数据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的转换
(2)由于网络上的数据率和计算机总线上的数据率并不相同,因此在适配器中必须装有对数据进行缓冲的存储芯片。
(3)在主板上插入适配器时,还必须把管理该适配器的设备驱动程序安装在计算机的操作中
(4)实现以太网协议
计算机硬件地址在适配器的ROM中,而计算机的IP地址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
为了通信的简便,以太网采取了以下两种措施:
(1)采用较为灵活的无连接的工作方式,即不必先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
适配器对发送的数据不进行编号,也不要求对方发回确认。所以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尽最大努力的交付,即不可靠的交付。
(2)以太网发送的数据都使用曼彻斯特编码的信号。
CSMA/CD协议: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1)多点接入:说明是总线型网络,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
(2)载波监听:边发送边监听。不管在想要发送数据之前,还是在发送数据之中,每个站都必须不停地检测信道。
在发送前检测信道,是为了避免冲突。如果检测出已经有其他站在发送,则本站就暂时不要发送数据。
在发送中检测信道,是为了及时发现如果有其他站也在发送,就立即中断本站的发送。
(3)碰撞检测:
适配器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的变化情况。
当两个或几个站同时在总线上发送数据时,总线上的信号电压变化幅度将会增大,当适配器检测到的信号电压变化幅度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至少有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了产生了碰撞。
所谓碰撞就是发生了冲突。
检测到碰撞后,适配器立即停止发送,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
发生碰撞的原因:
信号的传播时延对载波监听产生了影响
每一个站在自己发送数据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存在着遭遇碰撞的可能性。
A需要单程传播时延的2倍的时间,才能检测到与B的发送产生了冲突。
经过争用期这段时间还没有检测到碰撞,说明发送不会发生碰撞。
碰撞后重传的时机: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发生碰撞的站停止发送数据后,要退避一个一个随机时间后再发送数据
(1)基本退避时间为争用期,具体的争用期时间是51.2us。
对于10Mbit/s以太网在争用期内可发送512比特,即64字节。
(1us=10-6s, 1M =10 6)
也可以说争用期是512比特时间。1比特时间是发送1比特所需的时间。
这意味着以太网在发送数据时,若前64字节没有发生冲突,则后续的数据就不会发生冲突。
以太网规定了最短有效帧长64字节。
如果要发送的数据非常少,那么必须加入一些填充字节,使帧长不小于64字节。
凡是长度小于64字节的帧都是由冲突而异常中止的无效帧,应当立即将其丢弃。
以太网的最大端到端长度:
争用期为51.2us,信号在以太网上传播1km大约需要5us。以太网上最大的端到端时延必须小于争用期的一半,相当于以太网的最大端到端长度为5km。
(2)从离散的整数集合[0,1,..,(2k-1)]中随机地取出一个数,记为r。
重传所需的时延=r*基本退避时间。
(3)参数k=min[ 重传次数,10 ]
(4) 当重传达16次仍不能成功时即丢弃该帧,并向高层报告。
上述退避算法可使重传需要推迟的平均时间随重传次数而增大。
强化碰撞:
当发送数据的站一旦发现发生了碰撞时,除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外,还要再继续发送32比特或48比特的认为干扰信号,以便让所有用户都知道了现在已经发生了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