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今天的现代城市中,“基础设施为先导的城市化”正试图重新连接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这个概念符合城市规划的大趋势,即认识到原始土地的稀缺性和对存量发展的关注。然而,随着中国城镇发展边界等三条红线的划定,城市基础设施从增量发展进入存量提升阶段,规模庞大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存在对城市空间所造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仅从满足交通流量出发承担交通功能这一技术性范畴。
图 1现代城市中无处不在的高架桥
城市高架交通设施不仅占用着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也持续创造和影响着城市空间,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大量被高架结构覆盖的难以利用的剩余空间。高架交通设施分割了社区,形成了不受欢迎的景观,并且成为了社会公众的生理及心理障碍。
图 2郑州高架桥下空间
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高架桥下空间研究历程和国内外实践案例进行了梳理,并从高架路径与城市空间关系的角度对高架桥主导下的开放空间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交汇型、延伸型和复合型三种空间类型。其次,从整体布局、空间尺度、人性体验和生态功能等多层面提出不同空间模式的设计对策。最后,结合深圳市优秀实践案例,总结出高架桥主导下的开放空间的具有布局科学性、尺度宜人性、空间开敞性、功能生态性的发展趋势,以期唤起人们对高架桥主导下的开放空间的重视,充实相关理论研究,进而能对相关设计实践有所裨益。
01
高架桥下空间研究历程
国外对高架桥下空间的关注较早,如罗杰·特兰西克的著作《寻找失落的空间》、凯文·林奇的《城市形态》等著作中,提出尊重人性、回归传统城市形态等设计思想,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架快速交通道路为代表的新型空间的产生而形成的现代城市空间的新形态做了理性的阐述和研究。
在后续的城市剩余空间探索中,许多城市也做出了相应的应用实践。如日本新宿城市空间狭小、用地紧张,政府通过合理利用城市高架道路所形成的高架桥下附属空间(如汽车停车场、自行车停放场、公园、小型商铺、事务所等),来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激发商业活力,以此带动经济发展。
图 3日本新宿高架桥下商业街及停车场
美国休斯顿市布法罗河湾处纵横交错的高架切割了城市空间,这里也曾一度作为城市的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淤泥沉积在高架桥下。通过生态恢复、植被设计、设置慢行系统的手法,高架桥成为了这个城市最具突出特色的公共空间,自然景观与高架道路相互结合,给活动在其中的人们带来了别样的感受。
图 4美国休斯顿市布法罗河湾
02
高架桥主导下的开放空间类型分析
本文从高架桥的路径形态与开放空间关系的角度,将这类空间分为点状交汇型空间、线状延伸型空间和复合型空间三大类。交汇型空间是以立体交织在一起的高架路径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开放空间,它具有明显点状或团状的空间形。延伸型空间在形态上有别于交汇型空间而显现出连续、线性的特征,在空间中由于高架与周边的布局关系不同,其主导的空间在形态和围合程度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复合型空间具有城市重要节点的意义,它是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展现城市风貌、彰显区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满足日常的休闲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复合型绿色开敞空间,并对高架影响下的此类空间营造策略进行了探讨。
03
四大改造策略活化桥下空间
高架交通设施被视为城市景观中的消极因素,但这样的剩余空间仍然是有再生潜力的。高架桥下空间景观错综复杂,不同类型的空间景观形式在优化思路的侧重亦有所不同。通过激活未充分利用的空间,来融入到现有的建筑环境中,并且为互动和连接曾经隔断了的景观提供机会。通过当前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主要总结有以下四大改造策略:
1. 合理布局,因地制宜
根据沿线居民、使用者不同的行为活动类型以及车行交通对行人活动的干扰情况,合理组织具有不同属性的空间以满足不同活动需求。首先,对于交通性封闭式桥下空间,主要以满足交通安全为主。其次,对于存在车行人行穿越性空间以及满足公共活动的开放性空间,确定在靠近车行道路的区域可设置一些短时间停留的空间,将满足长时间停留、休憩活动空间布置在远离车行道的位置;同时,人行穿越路径的设置也应尽量位于停留休憩空间的边缘,在确保停留空间内部的活动不受穿越流线的干扰和影响的同时也需要创造较好的可达性。
图 5满足行人停留活动的高架桥附属空间的空间布局示意
2. 重塑尺度,亲和宜人
高架桥尺度庞大,撼人的尺度感来自建筑形式,其夹带着距离感与冷漠感。近人的尺度对人的活动有吸引作用,人在空间中活动时会与空间本身有良好的对话感。在桥下空间重塑装饰后的界面或者塑造有变化景观的桥下空间可以大大拉近人的尺度和高架桥下空间尺度的距离,因而产生了空间亲和感,成为了一个人愿意停留的空间。
图 6荷兰A8快速路柱身改造
3. 梳理空间,疏朗通透
无论在人流还是视线方面,保持高架桥下空间的通透性,可避免其在充分利用时对城市空间形成新的阻隔。打造通透空间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植物绿化的梳理;二是开敞活动空间的塑造。两大方法均有助于对公共性的暗示,通过对外展示空间内的丰富活动,提高空间开放性和吸引力。
图 7通透的桥下空间
4. 生态优先,绿色环境
在高架桥下空间景观的营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高架桥下空间绿地与邻近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从而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要依据高架桥所在的特定区位环境,确定其适宜的生态功能定位,从而将高架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生态环境的相区别,保持空间生态的异质性和唯一性。
图 8南京赛虹桥高架桥下生态性景观
当今,我国许多城市为了追求城市建设效率,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建设千篇一律,程式化严重,识别性不强。高架桥下空间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要因地制宜,充分了解高架所处的城市环境及沿线的活动需求,才能从本质上改善高架桥下空间,激发城市活力。
04
高架桥下空间的正确打开方式:
广深高速桥下空间
及新桥高速出入口绿化提升工程
1. 项目概况
广深高速(东宝河至新桥立交)段桥下空间及新桥高速出入口绿化提升工程位于深圳西部,包含广深高速桥下空间绿化提升及新桥街道新桥高速出入口周边绿化提升两个内容。设计范围南起新桥立交,北至东宝河,全长约8.2公里,总面积为84.39万平米。
2. 现状分析
改造前沿线整体环境品质较差,大部分空间没有绿化,与其形象定位不符,沿线居民对公共绿地空间有一定的需求,亟待改造提升。
图 9改造前
新桥立交现状西侧多为居住区,南侧、北侧及东侧多为工业用地,职住分离现象严重,新桥立交为沿线居民通勤必经之地,此外,路径活动内容有散步、公园闲坐,对公共绿地有一定的需求。
图 10周边主要用地
图 11热力图
3. 设计目标及理念
广深高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通道,是深圳对外展示的窗口,也是宝安湾区核心的门户形象。以起伏的地形寓浪潮礼赞,以生态植物景观造新桥春韵,将广深高速打造为湾区 “宝链”。
图 12设计理念
图 13总平面图
4. 改造措施
(1)科学布局空间
打开封闭界面,在水平距离高架15m的范围外增设步道,保证行人安全。同时,借助37m宽的立交桥下遮阴空间,植入活动场地,确保停留空间内部的活动不受穿越流线的干扰和影响,对空间科学布局利用,将原立交闲置绿地打造为可观可游的公园,融入城市环境。
图 14科学布局空间
(2)重塑宜人尺度
改造前桥下空间植物杂乱,空间封闭,与现状高架桥边界感不清晰,对桥下空间界面进行处理,采用灰白色碎沙石进行流线构建基底,同时结合绿化形成具有变化性的桥下景观,给人细腻温暖的质感,具有亲和力,使空间品质得到可观的提升。
图 15重塑宜人尺度
(3)增加场所通透感
根据东宝河至新桥立交段高架桥宽25米,净空4-5米的现状条件,采用外侧设计30米宽的草坪空间,中间结合30米宽的碎石空间,营造开敞通透且多样的景观场所。同时,对新桥立交段梳理沿线植物层次,适当抽疏,保证空间的进退感,为道路行人及公园游人提供视线通透的场所。
图 16增加场所通透感
(4)营造生态景观
以龟背竹+大叶油草为主的简单层次进行覆绿,边缘根据光线情况搭配色叶地被,营造桥下生态植物景观,同时,保证排水坡度的需求进行基础的地形打造,地形高度范围为0.6m-1.5m。
图 17营造生态景观
5. 实施效果
(1)浪潮起东宝,一岛一石一砂编珠链
以岛式绿化链接形成节点绿化景观,以“浪花”为主题,结合“花瓣型”点缀景观,以砂石结合地被形成结合式节点绿化。
图 18实施效果实景
(2)新桥生春韵,一花一草一木造彩园
通过粉紫色系的开花花林,结合下层简洁舒朗的草坪空间,营造主题花林,在道路交叉口及焦点景观处,打造花境景观。在节点广场处,结合雨水花园的景观营造,打造海绵城市景观,选择耐水湿品种,打造生态自然的多彩花地。
图 19改造前后对比图
图 20改造前后对比图
对于北部互通区域及桥底,清理现状垃圾,平整场地,更换海绵城市种植土层;其次,采用“大乔加草坪”的简约方式打造雨水花园景观,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水得以循环利用,进而解决外环路内涝问题;此外,充分利用场地特性,设置文化主题休闲、活动场地。
图 21实施效果实景
6. 总结与反思
该项目从科学布局空间、塑宜人尺度、增加场所通透感、营造生态景观四大策略进行了桥下空间优化。半年以前,人们经过广深高架桥时,看到的是年久失修的污黑墙面、黄土裸露、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而现在,通过生态、集约的设计手法,打造出全新的大湾区核心通道上的“绿色浪潮”,开阔的场地绿草如茵,蜿蜒的散步道给人步移景异的景观体验。市领导视察后点赞,称赞该项目设计品质极高,为先行示范区的城市建设做出了新引领。
高架桥是现代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本项目对城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优化利用从空间性、尺度感、通透性、生态性四大方面进行了理论到实践的成功证明,从而为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合理利用提供理想的依据。
图 22实施效果实景
图 23市领导点赞
结语
在我国城市发展从横向层面向纵向层面推进的过程中,高架桥的存在也必然是长期性的。高架桥空间作为一类新型的空间形式,它的空间组织直接影响到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并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原有空间结构形成冲击。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活化再生仍在探索,在可预见的未来,深城交作为一支涵盖交通、城规、建筑、景观、工程、智慧等多专业系统的技术团队,将以“让交通与城市更美好”为使命,持续发挥多专业融合的优势,以更多新的管理、技术手段的革新,势必为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优化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实现“剩余空间,自由再生”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李倞. 现代城市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思想和实践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2]吴文杰. 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景观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3]江南. 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优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
[4]陈忱. 城市高架交通负空间再利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9.
[5]马之春. 城市的灰空间[D].同济大学,2007.
[6]谢旭斌.城市立交桥下空间的利用与设计[J]. 城市问题,2009( 12) .
[7]潘海啸.城市交通空间创意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周逸影.城市高架公路下空间再生的多种选择[J].四川建筑,2016,36(03):105-108.
[9]谭鑫强. 城市高架桥主导空间解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
[10]邓飞. 城市高架桥主导下的开放空间设计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08.
[11]赵依婷,徐海顺.城市剩余空间的活化再生策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04):24-27.DOI:10.16202/j.cnki.tnrs.2019.04.009.
[12]郭磊. 城市中心区高架下剩余空间利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8.
[13]孙聪.广深高速公路绿化景观提升方案与反思[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9(02):220-223.
[14]王鹏. 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5]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6]陈相强.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17]褚智勇.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M].南宁:广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8]Trancik Roger, Finding Lost Space:Theories of urban design. New York :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86.
[19]Donald Appleyard, Kevin Lynch and John R. Myer: The View From the Road.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65.3.
[20]Richard T. Legates (Editor), Frederic Stout, Frederic Stout (Editor): The City Readers (3rd Edition). Routledge. 2003.8.
[21]OMA, RemKoolbaas and Bruce Mau. S, M, L,XL.New York: Monacelli Press, 1995.
[22]Luisa Calabrese, Francine Houben:Mobility: A Room with a View. NAI Publishers. 2003.1 R·Thomas.Cities by Design.New York.Reinhold,1943.
[23]J·Barnett.Design of Cities.Thomas and Hudson,1974.
[24]Pedestrian·Mall.Streetscapes,and Urban Spaces Harvey M·Rubenstein John Wiley & sons Inc,1992.
[25]Mitchell·Beazley.New Public Space.Octopus Publishing Group Ltd,2006.
撰写:李宗泽
审核:欧阳靖源
审定:程智鹏
扫描加入免费的「智慧城市之智慧交通」知识星球可了解更多行业资讯和资料。
欢迎加入智能交通技术群!
联系方式:微信号1851544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