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BCI)的认识及EEG数据预处理介绍

一、脑-机接口概述
  贺斌老师介绍BCI:我们可以检测人类的大脑信号,解码其中的含义,在用这个含义去控制机器,这里的机器可以是机械臂、无人机、电脑等等。另外,我们可以把电、磁、声等信号传入到大脑里,来刺激或者调控神经回路的活动,目前这种神经调控主要应用于疾病的治疗。
  非侵入式BCI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运动想象的(MI),另一类是基于事件相关(ERP),通过测量解析ERP,以此来控制机器。可供测量的ERP有很多中,包括P300、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听觉诱发电位(AEP)。

二、脑-机接口的四层金字塔
1)第一层
  修复。BCI提出的最初目的解决修复残疾人的一些生理缺陷,让机器代替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心念(人想问题的时候会产生相应的脑电波)操作机器。例如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上,瘫痪患者通过这种技术踢出了世界杯的第一球。
2)第二层
  改善。通过改善中风、癫痫、抑郁患者的大脑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改善的方式有很多,通过一定范式的训练构造大脑的可塑、通过电刺激和视觉刺激等方式改变患者的神经回路。这些方法都是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由于这种方式的安全、可靠,脑-机接口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这里。例如,Smart Cap公司生产的一款帽子,这个帽子可以缓解卡车司机的精神状态,避免司机疲劳驾驶。
3)第三层
  增强。通过BCI让我们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一般人无法具有的超能力。在这个领域内,记忆移植是一个研究重点,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大脑的海马体能够记忆密码,有工作开始尝试着用芯片备份记忆,然后把芯片植入到大脑中,实现记忆移植。这个实验已经在猴子的身上实验成功。这项技术的最终目标是把大量的信息和资料传输到大脑里,或者把大脑的信息传输到计算机上,用机器分析脑电数据并做出相应的指令。
4)第四层
  改造。改造人类,实现进化。心想所成、隔空移物都将成为现实,虽然很遥远,但是我觉得人类一定会达到的!

三、EEG数据的采集
  目前大部分的实验室都是基于非侵入式的方法采集数据,采集的设备是脑电帽、放大器、主机接收。
  数据的组成:
1)Channel per frame:64 指的是数据的通道数
2)Frames per epoch:439880 就是一段数据的总长度、总采样点。
3)Epochs:1 指原始数据分为多少段
4)Events:20 当前打的标签数
5)Sampling rate(Hz):200 数据的采样频率
6)Epoch start(sec)、Epoch end(sec):分段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7)Reference:指数据的参考点,一般是鼻尖。此处会显示出参考的电极。
8)Channel locations:Yes/NO 是否对通道进行定位。
9)ICA weights:Yes/No 是否对数据进行ICA独立主成分分析。
10)Dataset size(Mb):数据的大小。

四、EEG数据的预处理
0)概述
  采集的原始脑电信号是一系列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曲线,通常在收集数据时需要打标签(mark/event/trigger):在我们关注的事件上做一个标记,这样方便我们对特定的事件进行分析。
1)定位通道数据
  我们采集的数据是通道的名称数值,但是数据属于哪一个位置是不知道的,因此需要加载一个跟记录数据相匹配的通道位置信息,让电极和在大脑的位置对应起来。常用定位通道数据的文件是standard-10-5-cap385,指的是按照国际10-5系统排布的一共385个电极点信息模版。
  现在也有10-20系统,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是国际脑电图学会规定的标准电极放置法。额极中点至鼻根的距离和枕点至枕外粗隆的距离各占此连线全长的10%,其余各点均以此连线全长的20%相隔,如下图所示。因此命名为10-20系统。
脑机接口(BCI)的认识及EEG数据预处理介绍_第1张图片
2)删除无用的数据
  对于采集的数据中存在一些后续处理不需要的数据,则会在预处理阶段剔除。比如移除掉两个眼电数据(HEO、VEO)。
3)滤波
  滤波分为高通滤波、低通滤波、带通滤波、凹陷滤波。高通滤波是指高于指定频率的信号将会被留下;低通滤波是指低于指定频率的信号将会被留下;带通滤波是指在某个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将会被留下;凹陷滤波是指过滤掉某个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滤波并不能把所有不需要的信号过滤,它只是对不需要的信号进行衰减。因此有时候在滤波之后,会继续滤波,再次降低不需要的信号的强度。
4)分段
  在采集的数据中,我们感兴趣的是在做出刺激的数据段,因此,我们会根据打标签的地方,将数据切分成一段一段的,而在这些范围以外的数据就会舍去。比如ERP,一般都会在1s以内产生。因此在ERP分段事件前200ms到事件后1000ms这个时间段就足够了,但是做时频分析时需要扩大到时间前1s和事件后2s这个时间段内,因为时频分析需要一定的时间。
5)基线校正

  • 我们希望看到在特定的刺激后,脑电信号会有所变化,但是原始数据有时候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基线校正就是把被试平静状态下的脑电活动作为一个基线,刺激事件的脑电活动去和基线做比较,这样会更加的明显
  •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采集的数据有时候存在逐渐缓慢向上漂移的趋势,这样在分段之后,每一个数据的起点不在一个地方,这样使这段数据绝对幅值变高。基线校正就会防止数据漂移带来的影响
    6)重参考
      脑电数据的数值是电极所在位置与参考电极的电位之差。参考电极选取的位置一般是鼻尖、cz、头顶中央、单侧乳突。选取参考电极的标准:两个电极的距离与电位差成正比,因此选取参考电极应该尽可能的与所关注的电极有更大的距离。
    7)降低采样率
      降采样的目的是减少数据量,提高计算速度。降采样要注意两点,第一降采样要在滤波之后,第二降采样要满足奈奎斯特采样定律。
    8)插值坏导
      在做完上述这些处理之后,可以保存一下数据。因为在这之前的操作,是每个被试都需要做的基础操作,后期我们可以通过代码来实现批处理。而在这之后的操作,是需要根据每个被试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去处理的,因此只能一个个做,不能进行批处理。
      从这一步开始可以说是真正的去除伪迹的过程了。去伪迹大体分为两种,横向操作和纵向操作,横向即对通道进行校正操作,对数据不好的导联进行插值处理,纵向是指挑出数据不好的trials,删除掉。建议是先横向处理后再纵向剔除,尽量保留下更多的trials数。
      EEGLAB中插值坏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某通道周围几个通道的数据的平均值,来替代这个通道的数据,这种直接通过代码实现即可。另外一种是EEGLAB里内置的一种算法实现。我们记录的是头皮脑电,头是一个球体,因此直接用周围数据的均值来代替这种方法有点粗糙,而EEGLAB内置的方法则会考虑到容积传导效应,以及近的点和远的点贡献的权重不同来进行插值,因此会更加有效。
    9)独立主成分分析(ICA)
      我们知道脑电信号发生在头皮下方颅骨内部,经过一层又一层的传播,不同源的信号会相互影响。独立主成分分析就是对记录的数据做一个逆运算,把每个记录点的数据分解成一个又一个成分,然后剔除伪迹成分。
    10)剔除坏段
      预处理到了这一步,已经接近于完成了。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要剔除掉波幅超过100微幅的trial(要求严格一点也可以定位80),因为波幅起伏这么大的活动,已经不是由认知活动引起的了,肯定是由于其他的动作引起的,所以可以直接剔除掉。
      这一步操作一定要在插值坏导和ICA去除眼电成分之后再做,因为有可能被试眨眼比较频繁,那这么操作下来,有可能就需要删掉接近一半的trials数了,删掉的trials数太多,这个数据也就废了。所以要将它留到最后一步才做,同时,这个操作也能用来检查我们前两步操作是否足够有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神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