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蜜蜂CCD原因调查

科学家曾说:没有蜜蜂,人类最多可存活4年;由此可见蜜蜂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全球的蜜蜂数量现在却在大幅度减少。

对蜜蜂CCD原因调查_第1张图片

 

探究蜜蜂衰竭失调(CCD)形成的原因,首先收集某地区蜜蜂群体随时间变化的数量等数据,将该数据用ADF检验法进行预处理后,满足存在单位根的数据进行重新采取,将新的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判断数据是否平滑且非白噪声,如果是,则使用该数据进行数学建模,泛指,则通过差分分析和平滑来改变数据,直到满足条件为止。使用该数据建立一个时间序列模型,通过模型预测未来蜜蜂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此模型的优点是根据过去的变化趋势利用统计学方式预测未来,通常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考虑发展趋势的同时,注重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对具体时间点的影响,更加准确;
承认随机变量可能对最终结果造成的影响。
时间序列分析的缺点:
仅使用时间作为分析因子,未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仅按照历史数据进行预测,未考虑市场变化的可能性。
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将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序列平稳化,将收集的某地蜜蜂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数据资料的自相关ACF和偏自相关PACF并将其绘制成图,根据ACF与PACF图检查是否需要进行差分转化,是否是季节性数据,通过差分分析将非平稳序列数据差分变换为平稳序列,在根据ACF和PACF图形暂定模型,接着进行模型识别,估计模式中的参数值,计算模式中的残差统计值(多元线性回归,1.输入数据,2.回归分析及检验,3.残图分析,作残差图,最后进行模型检验,针对残差进行检验,假如残差合适,则进行模型预测,反之,则修改ACF与PACF图的暂定模型,知道能预测成功为止
灰色关联; 优点\n灰色关联分析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遗憾。它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而且计算量小,十分方便,更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缺点要求需要对各项指标的最优值进行现行确定,主观性过强,同时部分指标最优值难以确定。
灰色关联分析法(GRA)步骤:绘制统计图,确定分析数列,对变量进行预处理,计算子序列中各个指标与母序列的关联,计算各个子序列的灰色关联
 

通过我们对密蜂进行了研究,首先收集了大部分数据,发现十分杂乱,其中大部分都是没用的数据。经过我们的讨论,明确了因素的主次,确定了大致的方向,开始用数据做表格,通过数据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在分析途中,也许现在一些问题很多因素关联性比较大,比如四季和温度,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了5种因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天然因素。对蜜蜂CCD原因调查_第2张图片

 

其中有些是自然灾害的原因,比如今年的澳洲大火,美洲大火等等,都把当地的蜜蜂烧得一干二净;但更多的原因却是我们人类对蜜蜂的迫害:对蜜蜂CCD原因调查_第3张图片

 

一、农药的滥用。为了防治农作物和果树的虫害,人们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比如桔子树,桃树,荔枝树,龙眼树,这些果树开花的时候正是蜜蜂采蜜的时候,也是打农药的时候,每年因为农药的问题,不知道有多少蜜蜂被毒死。甚至有些人为了便捷,不再使用农耕的形式来耕地,而是直接打除草剂;那些不是农作物的野生蜜源被当作杂草处理,也被人们打了百草枯,让蜜蜂的生存空间大打折扣。对蜜蜂CCD原因调查_第4张图片

 

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蜜蜂是非常卫生的昆虫,在污染严重的地方根本无法存活,而现在到处是工业区;废气废水的排放让蜜蜂无法在那些地方安身。加之没有地方筑巢,该蜂群将面临绝后的危险。对蜜蜂CCD原因调查_第5张图片

 

三、温度的变化,蜂卵孵化最适温度为32~35℃,幼虫生长最适温度为34~35℃,羽化最适温度32~35℃,温度过高或过低幼虫均不能正常发育,例如低于25℃时幼虫无法羽化,低于27℃幼虫羽化时会死亡,高于40℃时幼虫将直接死亡。蜜蜂个体最适温度为15~25℃,例如意蜂在气温低于14℃时逐渐停止飞翔,气温低于13℃时逐渐呈冻僵状态,气温低于11℃时翅膀呈僵硬状态,气温低于7℃时离群个体会被冻死,而气温持续高于39℃时则将会被热死。蜜蜂越冬最适温度为-2~8℃,其中巢内温度高于8℃时蜜蜂可能提前散团甚至出巢活动,而巢内温度低于-2℃时蜜蜂又必须大量吃蜜产热来维持蜂团温度,另外群势强大且储蜜充足时结团的蜂群完全能抵御-20℃低温。对蜜蜂CCD原因调查_第6张图片

 

四、生存范围之内的花朵数,蜜蜂完全以花为食,包括花粉及花蜜,制储存成蜂蜜。一天大约出去采十次,一次大约采两千朵花 ,一只蜜蜂一年需要四亩地的花源。如果生存地的花朵减少,密蜂也将随之减少。对蜜蜂CCD原因调查_第7张图片

五、密蜂活动水平。随着蜂群年龄的增长,蜜蜂的活动水平降低,采蜜随之降低,摄取的蛋白质不足,导致总群数量减少。对蜜蜂CCD原因调查_第8张图片

最终结论是ccd影响因素是活动水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mat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