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交叉熵的魔改,所以需要好好了解下交叉熵,遂有此文。
关于交叉熵的定义请自行百度,相信点进来的你对其基本概念不陌生。
推荐原文链接(排版精美):https://mp.weixin.qq.com/s/94qCM6Kim0UaqAr6HaGpiQ
本文将结合PyTorch,介绍离散形式的交叉熵在二分类以及多分类中的应用。注意,本文出现的二分类交叉熵和多分类交叉熵,本质上都是一个东西,二分类交叉熵可以看作是多分类交叉熵的一个特例,只不过在PyTorch中对应方法的实现方式不同(不同之处将在正文详细讲解)。
好了,废话少叙,正文开始~
## 二分类交叉熵
$$L=-\frac1N \sum_{i=1}^{N}[y_ilog(p_i)+(1-y_i)log(1-p_i)]$$
其中,$N$是总样本数,$y_i$是第$i$个样本的所属类别,$p_i$是第$i$个样本的预测值,一般来说,它是一个概率值。
上栗子:
| . | $y_i$ | $p_i$ |
| :--------: | :--------:| :------: |
| 第1个样本 | 1 | 0.8 |
| 第1个样本 | 0 | 0.2 |
| 第1个样本 | 0 | 0.4 |
按照上面的公式,交叉熵计算如下:
$$L=\frac13[(1*log0.8+(1-1)*log(1-0.8))+(0*log0.2+(1-0)*log(1-0.2))+(0*log0.4+(1-0)*log(1-0.4))]=0.319$$
![Alt text](./1.png)
其实,在PyTorch中已经内置了`BCELoss`,它的主要用途是计算二分类问题的交叉熵,我们可以调用该方法,并将结果与上面手动计算的结果做个比较:
![Alt text](./2.png)
嗯,结果是一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输入`BCELoss`中的预测值应该是个概率$p_i$。
上面的栗子直接给出了预测的$p_i$,这是符合要求的。但在更一般的二分类问题中,网络的输出取值是整个实数域(可正可负可为0)。
为了由这种输出值得到对应的$p_i$,你可以在网络的输出层之后新加一个`Sigmoid`层,这样便可以将输出值的取值规范到0和1之间,这就是交叉熵公式中的$p_i$。
当然,你也可以不更改网络输出,而是在将输出值送入交叉熵公式进行性计算之前,手动用`Simgmoid`函数做一个映射。
在PyTorch中,甚至提供了`BCEWithLogitsLoss`方法,它可以直接将输入的值规范到0和1 之间,相当于将`Sigmoid`和`BCELoss`集成在了一个方法中。
还是举个栗子来具体进行说明:假设pred是shape为[4,2]的tensor,其中4代表样本个数,2代表该样本分别属于两个类别的概率(前提是规范到了0和1之间,否则就是两个实数域上的值,记住,现在我们讨论的是二分类);target是shape为[4]的tensor,4即样本数。
```python
pred=torch.randn(4,2)#预测值
target=torch.rand(4).random_(0,2)#真实类别标签
```
在使用任何一种方法之前,都需要先对target做独热编码,否则target和pred维度不匹配:
```python
#将target进行独热编码
onehot_target=torch.eye(2)[target.long(), :]
```
在做编码前,target看起来长这样:
```
tensor([0., 1., 1., 1.])
```
编码后,target变成了这样:
```
tensor([[1., 0.],
[0., 1.],
[0., 1.],
[0., 1.]])
```
现在,target的shape也是[4,2]了,和pred的shape一样,所以下面可以开始计算交叉熵了。
- 使用`Sigmoid`和`BCELoss`计算交叉熵
先使用`nn.Sigmoid`做一下映射:
![Alt text](./3.png)
可以看到,映射后的取值已经被规范到了0和1之间。
然后使用`BCELoss`进行计算:
![Alt text](./4.png)
- 只使用`BCELossWithLogits`计算交叉熵
![Alt text](./5.png)
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不过官方建议使用`BCELossWithLogits`,理由是能够提升数值计算稳定性。
以后,当你使用PyTorch内置的二分类交叉熵损失函数时,只要保证输入的预测值和真实标签的维度一致(N,...),且输入的预测值是一个概率即可。满足这两点,一般就能避免常见的错误了。
![Alt text](./7.png)
(BCELoss的使用)
关于二分类交叉熵的介绍就到这里,接下来介绍多分类交叉熵。
## 多分类交叉熵
$$L=-{\frac1N} {\sum_{i=1}^{N}} {\sum_{c=1}^{K}} y_{ic}log(p_{ic})$$
其中,N代表样本数,K代表类别数,$p_{ic}$代表第i个样本属于类别c的概率,$\sum_{c=1}^{K}p_{ic}=1,i=1,2,...,N$,$y_{ic}\in \{0,1\}$,可以看作一个one-hot编码(若第i个样本属于类别c,则对应位置的$y_ic$取1,否则取0)。
这个公式乍看上去有点复杂,其实不难。不妨取第$i$个样本,计算这个样本的交叉熵,公式如下:
$$L_i=\sum_{c=1}^{K}y_{ic}log(p_{ic})$$
假设N=2, K=3,即总共3个样本,3个类别,样本的数据如下
|. | $y_{i1}$| $y_{i2}$ |$y_{i3}$|$p_{i1}$|$p_{i2}$|$p_{i3}$|
| :--------: | :--------:| :------: |:------:|
| 第1个样本 | 0| 1 |0|0.2|0.3|0.5
| 第2个样本 | 1| 0 |0|0.3|0.2|0.5
| 第3个样本 | 0| 0 |1|0.4|0.4|0.2
$$L_1=0*log(0.2)+1*log(0.3)+0*log(0.5)=-1.2039$$
$$L_2=1*log(0.3)+0*log(0.2)+0*log(0.5)=-1.2039$$
$$L_3=0*log(0.4)+0*log(0.4)+0*log(0.2)=-1.6094$$
看吧,最终的交叉熵只不过是做了N这样的计算,然后平均一下,加个负号:
$$L=-\frac13(L_1+L_2+L_3)=1.3391$$
你可能已经发现,这里的$p_{ic},c=1,2,3$之和为1。没错,这是网络的输出做了softmax后得到的结果。在上一部分**关于二分类的问题中,输入交叉熵公式的网络预测值必须经过`Sigmoid`进行映射,而在这里的多分类问题中,需要将`Sigmoid`替换成`Softmax`,这是两者的一个重要区别!**
现在让我们用代码来实现上面的计算过程:
```python
#预测值,假设已做softmax
pred=torch.tensor([[0.2,0.3,0.5],[0.3,0.2,0.5],[0.4,0.4,0.2]])
#真实类别标签
target=torch.tensor([1,0,2])
# 对真实类别标签做 独热编码
one_hot = F.one_hot(target).float()
"""
one_hot:
tensor([[0., 1., 0.],
[1., 0., 0.],
[0., 0., 1.]])
"""
#对预测值取log
log=torch.log(pred)
#计算最终的结果
res=-torch.sum(one_hot*log)/target.shape[0]
print(res)# tensor(1.3391)
```
这和我们之前手动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代码很简单,只需注意代码中的`one_hot*log`是逐元素做乘法。
以上是其内部实现原理。在实际使用时,为了方便,PyTorch已经封装好了以上过程,你只需要调用一下相应的方法或函数即可。
在PyTorch中,有一个叫做`nll_loss`的函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实现上述计算,此时无需对target进行独热编码,于是代码可简化如下:
```pytho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预测值,已做softmax
pred=torch.tensor([[0.2,0.3,0.5],[0.3,0.2,0.5],[0.4,0.4,0.2]])
#真实类别标签,此时无需再做one_hot,因为nll_loss会自动做
target=torch.tensor([1,0,2])
#对预测值取log
log=torch.log(pred)
#计算最终的结果
res=F.nll_loss(log, target)
print(res)# tensor(1.3391)
```
等等,还没完。在PyTorch中,最常用于多分类问题的,是`CrossEntropyLoss`.
它可以看作是`softmax`+`log`+`nll_loss`的集成。
上面的栗子中的预测值是已经做完softmax之后的,为了说明`CrossEntropyLoss`的原理,我们换一个预测值没有做过softmax的新栗子,这种栗子也是我们通常会遇到的情况:
```python
#4个样本,3分类
pred=torch.rand(4,3)
#真实类别标签
target=torch.tensor([0,1,0,2])
```
先按照`softmax`+`log`+`nll_loss`的步骤走一遍:
```python
logsoftmax=F.log_softmax(pred)
"""
logsoftmax:
tensor([[-0.8766, -1.4375, -1.0605],
[-1.0188, -0.9754, -1.3397],
[-0.8926, -1.0962, -1.3615],
[-1.0364, -0.8817, -1.4645]])
"""
res=F.nll_loss(logsoftmax,target)
pritnt(res)#tensor(1.0523)
```
直接使用`CrossEntropyLoss`:
```python
res=F.cross_entropy(pred, target)
print(res)#tensor(1.0523)
```
结果是一样的。
![Alt text](./8.png)
(CrossEntropyLoss的使用)
参考:
- [1]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709485
-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9477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