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课程小结

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关于排版
  • 二、英语相关的问题
    • Words and terms
    • Sentences
  • 三、题目先声夺人
  • 四、摘要如何摘
  • 五、引言拉住审稿人
  • 六、综述致敬前人
  • 七、实验部分要重视
  • 八、结论应简洁有力有前瞻
  • 九、参考文献临门一脚
  • 十、回复审稿意见胜利在望
  • 总结


前言

本文是在学习了闵帆老师的《论文写作》这门课程后的一个总结,这门课程对论文写作的每一部分中需要注意的点都有详细的说明,堪称避坑指南。
作为刚刚从本科毕业的科研小白,对论文的了解只限于听到师兄口中的:xxx发了一篇SCI,xxx又发了一篇顶会。然鹅对于这些“术语”具体代表了什么层次那就不晓得了,只会投去羡慕的眼神,感觉很厉害的样子,更别谈自己动手写论文了。那么,如何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呢?这就需要我们闵大佬的(论文写作)来带你手撕八股,脚踩SCI。

一、关于排版

Latex排版!
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师兄师姐师父……即最好找到想要发表期刊已经录用论文的源文件,否则就去找期刊提供的格式文件,在他们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内容。
2.cls文件用于控制论文的总体格式,当我们使用不同的格式文件时,.tex 源文件头部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正文不一定调整,除非涉及图、表、公式的排版
3.bst 文件用于控制参考文献的格式
4.使用 usepackage导入包
5.尽量不要引入特殊的包, 以免在其它系统 (特别是期刊投稿网站上) 上运行不出来
6.使用 \newtheorem 增加一些自动编号项
7.Latex提供了bib文件进行参考文献的管理,不要直接使用网上的bibitem

二、英语相关的问题

Words and terms

1.在学术论文中未出现、出现次数少的单词,慎用! 写论文的时候不用追求独特,标新立异,所以在某些单词和术语的选择上最好选择常用的,大家熟悉的。使用https://www.linggle.com网站查看单词或者词汇的使用频率。例如,related work 有 420,000 次匹配, 而 related works 只有 47,000 次, 一般情况写成前者。
《论文写作》课程小结_第1张图片
《论文写作》课程小结_第2张图片
2.慎用“Novel”

Novel
n. (长篇) 小说
adj. (often approving) 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珍奇的

我们的研究成果一般是小的创新,用“New”就足够表达我们的工作,“Novel”太大了,一般是突破性的进展、革命性的才“Novel”。错误地使用不仅不代表你的研究十分好,可能会适得其反。

3.慎用缩写

例如:
" haven’t " 、" don’t "
改成:
" have not " 、" do not "

4.慎用And
“and” 起的是连接作用,不能随意想用就用。可以理解为在中文里,一句话说着说着就使用“嗯”这种词,显得很口语,在论文中就很不正式。其次,不要把它用在句首。

5.拒绝easy、simple、novel、solve。 这些单词略显绝对性,会导致过分贬低或夸大。

Sentences

作为新手小白,还是先模仿吧。

  • 找20 篇顶刊的论文. 一般不用顶会的论文, 有的作者急于投稿, 没来得及打磨。
  • 找出各个部分的简单句子, 如: The main idea is to estimate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by summing the energy contributions of each instruction.
  • 获得句型, 如: The main idea is to … by …
  • 在自己的论文中使用。

注:英语论文不是英语写作秀句式,所以需要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复杂句式,不要让别人看半天还在分析主谓宾,简单句正确表达就完事。

三、题目先声夺人

读者最先看到的就是题目,那么一个好的题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必须抓人眼球: 对于计算机方面论文而言,应该写出自己提出的新问题或新方法。新问题应该有意义而且有挑战性,新方法则应该高效或准确。
  2. 不要晦涩难懂: 例如上文提到的,术语和其它词汇应该在该领域内常用,不应该要求读者借助词典才能理解。
  3. 应该易于检索: 流行的术语有助于被别人搜索到,也能帮助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对于一个学者而言,论文引用次数比论文数量更重要。
  4. 长度最好控制在 40-60 个字母之间: 题目越短越宽泛,除非是大佬执笔,否则还要保证一个适当的题目长度。
  5. 避免使用 “based on”: 在本科阶段经常会有“基于…”的题目,它会让人觉得没有创新性,仅仅是现有方法的扩展或者是现有技术的应用。
  6. 在表达使用某个技术时用 “through”、“with”

四、摘要如何摘

看完了标题,读者有兴趣点了进来,那么下一步要读的就是摘要了。摘要应该表明篇论文的核心问题和方法。通常由“已有工作、论文工作、实验结果”3部分组成。通常可以写成大约9个句子,具体如下:

  1. 问题以及问题的重要性: 说明问题的领域,可以解释主要的概念或者说明问题的重要性。
  2. 讲述已有的工作以及其局限性: 描述该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其中,局限性不要指责的过于强烈,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3. 本文工作: 以 In this paper 开始,是题目的扩展,出现算法的缩写,可以超过 20 个单词, 这也是全文唯一可以超过 20 个单词的句子
  4. 算法的第一个方面/技术/阶段
  5. 算法的第二个方面/技术/阶段
  6. 算法的第三个方面/技术/阶段
    (如果不能扯出3个方面,论文的工作量就显得不够)
  7. 实验设置: 此句要说明实验中数据集的域、来源等。
  8. 结果: 此句应该从准确性、运行时间方面来描述。
  9. 展望: 吹嘘一下论文的意义。

五、引言拉住审稿人

引言是论文的第二门面,其本意是为论文作一些铺垫,然而,在计算机英文论文中,introduction需要讲述完整的故事。

  • 引言应对整个故事进行详细的描述: 论文的引言部分几乎涵盖了本文的所有细节,审稿人阅读摘要后,就是引言。所以本文的亮点部分不要藏在后面,要开门见山!
  • 采用与摘要相同的节奏: 可以将摘要中的每个句子扩展为引言中的一段,但并不是直接拿过来用。每段的第一句最好是总述句,其后是对该句的支撑句。更好的是,引言中每段首句有顺承递进的关系。
  • 每段应有5-10句: 若相邻两段比较短,可以合并;若段落较长,可以拆分。
  • 总结并迎合各大期刊的风格: 开局一张图,其余……也要好好写。

六、综述致敬前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要给巨人以足够的尊重,重点要突出他人的工作,并且这些工作与自己的工作有某种联系,表明其他人也在试图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
相关工作要分类,而不是简单的罗列 一般有3种方式:

  • 按作者
    这种方式加工少,但是某种程度上就是罗列,例如,张三做了什么,李四做了什么……
  • 按时间线
    这种整理方式就是对相关领域的一个发展史的整理
  • 按类别
    该领域分为哪几个方向(流派),各个方向采用的方法,并且要点出自己的工作属于哪一方向。

第三种按照类别的方法总结是最好的,但是也是最难的,需要我们对该领域有相当深度的了解,再向后看。

七、实验部分要重视

实验部分是一篇论文的重头戏,占据了半壁江山。因此,要格外重视。

  • 数据集不能太少,12-20个公开数据集。对于数据集相对珍贵的领域就要使用人造数据集或者拆分。
  • 对比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现有的算法有源代码,可以直接将结果进行比较;如果没有,就要自己实现。
  • 相同的实验结果不能同时用图和表一起展示,二者选其一。
  • 采用自问自答模式来回答读者关注的问题
  • 在实验内部通过调整不同的参数对比不同的结果进而选取最好方案。
  • 和经典的基准进行比较,当数据较多时,用表格。

八、结论应简洁有力有前瞻

  • 用5个句子做结论,不用太多,如果确实有需要讨论的内容,那么在前面加入单独的Discussion节,并且避免跟摘要重复。
  • 可以列出3-5条进一步工作,为读者接下来的研究打开一扇门(门开得好就会有很多引用)。

九、参考文献临门一脚

在参考文献这里,也要对应各个期刊的要求格式进行排版。

  • 作者姓名正确
  • 题目正确
  • 期刊、会议名正确
  • 标点、年份正确

十、回复审稿意见胜利在望

走到这一步,如果收到了编辑的修改意见,那么预示着胜利就在眼前,但是如何回复编辑也是意见技术活。

  • 思想上务必要端正态度,编辑和审稿人花大量时间义务审稿不是想为难你,而是来帮助你改进论文质量。
  • 问题应该直接回答,而不要顾左右而言他。
  • 回复不要太长,正文中进行相应的修改才是重点。审稿人更关注你正文修改得如何,毕竟它才是呈现给读者的内容。
  • 正文中修改部分应用蓝色字标出。
  • 如果自己找到以前版本的某些问题,悄悄改了就行,不要给审稿人说。除非这个修改太大,肯定会被看到。

例子:
1.
Why is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labels in cost-sensitive active learning an important issue?
Response: In cost-sensitive active learning, a higher number of queried labels leads to higher teacher costs, but may also reduce the misclassification cost. Hence, the number of labels determines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misclassification costs. We have added some text to explain this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the introduction.
2.
In Figure 1, “Round 1” may be better than “Step 1.”
Response: We accept the reviewer’s suggestion.

总结

以上是对《论文写作》这门课的笔记和总结,精彩详细内容请关注闵老师博客,干货多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文写作,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