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描述中,不是设备管理的功能的是(C)。
A.实现外围设备的分配与回收
B.实现虚拟设备
C.实现“按名存取”
D.实现对磁盘的驱动调度。
解析:本题考察设备管理的主要范畴。A选项中的外围设备、B选项中的虚拟涉笔、D选项中的磁盘都属于外部设备,因此都属于设备管理的范畴。C选项中的按名存取属于文件管理的范畴,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单机操作系统的共享资源是指(D)。
A.内存
B.CPU
C.打印机
D.内存、CPU、打印机
解析:本题考察单机操作系统的共享资源的内容。单机操作系统的共享资源包括内存、CPU和打印机。
下列设备中,不属于独占设备的是(B)。
A.打印机
B.磁盘
C.终端
D.磁带
解析:本题考察常见的独占设备。常见的独占设备包括打印机、磁带机等;磁盘是典型的共享设备。
什么是独占设备?什么是共享设备?两者在分配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解析:本题考察独占设备和共享设备的定义和各自的分配方式。
①独占设备的概念:独占设备是指进行需要互斥访问的外部设备,也就是说系统一旦把该设备分配给了某个进程后,便由该进程独占,直到用完释放。
②共享设备的概念:共享设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允许多个进程同时访问的设备。
③两者在分配方式上的区别:独占设备采用独占分配方式,系统效率较低;共享设备采用共享分配方式,适用于高速大容量的直接存储设备,设备的利用率较高。
与设备无关性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置该层?
解析:本题考察I/O系统与设备无关性的定义和作用。
①与设备无关性的基本含义:应用程序中所用的设备,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物理设备。
②与设备无关性的作用:首先,用户不仅可以使用抽象的I/O命令,还可以使用抽象的逻辑设备名来使用设备;其次,可以有效地提高操作系统的可移植性和易适应性。
设备独立性是指(D)。
A.设备具有独立执行I/O功能的一种特性
B.设备驱动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的一种特性
C.能独立实现设备共享的一种特性
D.用户程序使用的设备与实际使用哪台设备无关的一种特性。
解析:本题考察设备独立性的定义。设备独立性是指用户程序所使用的设备是逻辑设备,与实际使用哪一台设备无关的特性。
按(D)分类可将设备分为块设备和字符设备。
A.从属关系
B.操作特性
C.共享属性
D.信息交换单位
解析:本题考察块设备和字符设备的定义。块设备是指数据的存取和传输都是以数据块为单位的设备;字符设备是指数据的存取和传输都是以字符为单位的设备。由此可见,块设备和字符设备的分类依据是信息交换单位。
一个计算机系统配置了2台绘图机和3台打印机,为了正确驱动这些设备,系统应该提供(A)个设备驱动程序。
A.2
B.3
C.5
D.1
解析:本题考察设备驱动程序的配置个数。在系统中,应该为每一类外部设备配备一个设备驱动程序,本题中有两种外部设备,因此应该配备2个设备驱动程序。
如果I/O设备与存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不经过CPU来完成,这种数据交换方式是( C)。
A.程序查询
B.中断方式
C.DMA方式
D.无条件存取方式
解析:本题考察DMA方式的定义。DMA方式是指外设与内存直接完成成批数据交换而不经过CPU的I/O控制方式。
有几种I/O控制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解析:本题考察对I/O设备的控制方式。
有四种I/O控制方式,分别是使用轮询的可编程I/O控制方式、使用中断的可编程I/O控制方式、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和I/O通道控制方式。下面分别给出四种方式的特点:
①使用轮询的可编程I/O方式:CPU全程通过程序查询干涉I/O过程,存在忙等现象,对CPU的效率影响较大。
②使用中断的可编程I/O方式:消除了忙等现象,一定程度上解放了CPU,但是CPU的干涉频率仍然较高。
③直接存储器访问方式(DMA):数据传输以数据块为单位,外设和内存之间不经过CPU直接交换数据,当一个或多个数据块传输完成后CPU才进行干预,此时CPU的干预频率大大降低,但是这种方式不能将数据传送到不连续的内存区域。
④I/O通道控制方式:CPU无需干涉I/O过程,由专门的I/O通道来控制输入和输出。
引入缓冲的主要目的是(A)。
A.改善CPU和I/O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情况
B.节省内存
C.解决同步问题
D.高I/O设备的效率
解析:本题考察缓冲的作用。缓冲的主要作用就是改善CPU和I/O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提高CPU的利用率。
利用虚拟设备达到输入输出要求的技术是(A)。
A.利用外存作缓冲,将作业与外存交换信息和外存与物理设备交换信息两者独立起来,并使它们并行工作的过程
B.把I/O要求交给多个物理设备分散完成的过程
C.把I/O信息先存放在外存,然后由一台物理设备分批完成I/O要求的过程
D.把共享设备改为某个作业的独享设备,集中完成I/O要求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察利用虚拟设备达到输入输出要求的技术。该技术的实质就是利用外存作缓冲,将作业与外存交换信息和外存与物理设备交换信息两者独立起来,并使它们并行工作的过程。
在采用Spooling技术的系统中,用户的打印结果首先被送到(A)。
A.磁盘固定区域
B.内存固定区域
C.终端
D.打印机
解析:本题考察Spooling系统的工作过程。在使用Spooling技术的系统中,用户的打印结果将会首先被送到磁盘缓冲区中的一个固定位置。
(A)是操作系统中采用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技术。
A.Spooling技术
B.虚拟存储技术
C.覆盖与交换技术
D.通道技术
解析:本题考察Spooling技术的原理。Spooling技术需要占用磁盘的一部分作为磁盘缓冲区使用,因此会产生空间消耗;但是这种技术可以提高I/O设备的速度,因此换取了时间上的收益。所以,Spooling技术是一种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技术。
以一台打印机为例,简述SPOOLING技术工作原理。
解析:本题考察Spooling技术的工作原理。
当某进程要求打印输出时,操作系统并不是把某台实际打印机分配给该进程,而是在磁盘上输出井中为其分配一块区域,该进程的输出数据高速存入输出井的相关区域中,而并不直接在打印机上输出。输出井上的区域相当于一台虚拟的打印机,各进程的打印输出数据都暂时存放在输出井中,形成一个输出队列。最后,由SPOOLing的缓输出程序依次将输出队列中的数据实际地打印输出。这样,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似乎独占一台打印机,可以随时根据运行的情况输出各种结果;但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同一台打印机又可以分时地为每一个用户服务。用户进程实际上获得的是虚拟设备。
操作系统中Spooling技术,实质是将(B)转化为共享设备的技术。
A.虚拟设备
B.独占设备
C.脱机设备
D.块设备
解析:本题考察Spooling技术的本质。Spooling技术的本质就是将独占设备转化为共享设备的一种技术。
什么是缓冲?为什么要引入缓冲?
解析:本题考察缓冲的定义和引入缓冲的原因。
①缓冲的定义:缓冲是为了协调吞吐速度相差很大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的硬件。
②引入缓冲的原因:
(1)缓和CPU与I/O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2)减少对CPU的中断频率,放宽对CPU中断响应时间的限制;
(3)解决数据粒度不匹配的问题;
(4)提高CPU和I/O设备之间的并行性。
缓冲技术中的缓冲池在(A)中。
A.主存
B.外存
C.ROM
D.寄存器
解析:本题考察缓冲池所在的位置。缓冲池实际上是在内存中开辟出的一片区域。
为了使并发进程能有效地进行输入和输出,最好采用(A)结构的缓冲技术。
A.缓冲池
B.循环缓冲
C.单缓冲
D.双缓冲
解析:本题考察缓冲池的适用情况。相比于单缓冲和双缓冲这两种专用缓冲,缓冲池是一种公用缓冲,在多个进程并发执行时适用。
一个含有6个盘片的双面硬盘,盘片每面有100条磁道,则该硬盘的柱面数为(C)。
A.12
B.250
C.100
D.512
解析:本题考察硬盘的柱面数的定义。硬盘的柱面数即指硬盘中每个盘面所具有的磁道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