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有两项逻辑思维:
归纳逻辑
推论逻辑
然而请留意:<代码逻辑>并非<推论逻辑>的主角!
AI 的能力最主要表现在于:
1) 记忆。
2) 推论:
预测也是一种推论。
其中,记忆比较单纯,AI 自己找出关系,用权重表达它们,就记住 了。例如,九九表。记忆就是〈背诵〉。推论是对未曾相识的事物,放入 记忆的空间里,观察其特征,分门别类,推估其共通的行为。简而言之, 对新事物先归类,取该类的中庸之道,做为新事物的预测值。
例如,您打电话向自助餐老板订购,老板问您:今天想吃什么?您说: 今天吃排骨。老板接着问您:要配什么菜?您回答:都可以
中午吃饭时,打开便当,发现便当里有一个鲁蛋。想一想,这老板如何预测:1 颗鲁蛋呢? 就是依据其见识过,留在记忆空间里的〈中庸〉之 道,在统计学里最常见的是平均数。老板听到您说:排骨,这是显性特征, 由于此餐馆排骨是鲁的,会影响到他对蛋的预测:〈鲁〉蛋,而非煮蛋。 此外,老板在电话中听您讲话的口音很像四川来的客人,这是隐性特征, 也会影响他对蛋的预测。您猜猜老板会如何做呢? 请您欣赏一下 冯彦霖 小姐的 4 格漫画(摘自她的(《AI学习绘本》):
兹说明如下:
如果您适上述的那位餐馆老板,您会推论出:加一颗鲁蛋。当您是一 个 AI 餐馆老板,您也会运用一样的推论逻辑。只是人人的阅历不同,心中 领悟的<中庸〉值不同:不一定是鲁蛋。但推论逻辑是一致的。
那么,心中的中庸从那里来呢?人们从人生历练而来;而 AI 则从大数 据训练(机器学习)而来。人类人人皆有这项天赋的归纳性思考能力;而 AI 算法(即程序)则给予计算机这项归纳性思维能力。我(高焕堂)取名为:AI 逻辑的十字诀:
归类得中庸,分类配中庸
例如,订餐客人归纳为〈男士〉和〈女士〉两类。〈男士〉类的中庸: 大多喜欢吃本店的鲁蛋;而〈女士〉类的中庸:大多喜欢吃本店的茶叶蛋。 这是过去 20 年来,老板经营本店的阅历而归纳出来的中庸。我称之为:< 归类得中庸>。
到了今天早上接近中午时间,有位客人来电订餐。客人只说要订排骨 便当,其它配菜没特别要求。从电话中听出来是位女士客人,于是推论出 来,而配上〈女士〉类的中庸:茶叶蛋。我称之为:<分类配中庸>。
古文里,<庸>的含意是:平凡常见之事物。而<中庸>的含意是:最具共通性。<中庸之道>就是处理一切问题的共性优化决策之路。
AI 就像上述漫画里的餐馆老板,他的推论不是人类所能〈程序化〉的。 人类程序顶多只能告诉他:以平均算法找中庸。但是他心中的中庸值是决 定于数十年来他阅历和见识记忆空间数据的平均值。
类的程序(算法)对他给予新事物预测的推论影响力反而微不足道。
综上所述,AI 建模师必须具备两项的逻辑思维技能:
归纳逻辑:人类先把算法(程序)喂给 AI,就成为它的 逻辑能力。
推论逻辑:接着,引领它去,此时就把一群特定领域的 大数据(Big data)喂给它,让它去归纳(又称学习)。所谓学而时习之, 不断探索数据里的相关性(Correlation),逐渐归纳出这个领域大数据 里的规律性。就成为它的推论逻辑能力了。
人类设计算法、编写 Python 等程序(Program),来叙述, 然后把程序植入计算机里,让计算机拥有:归纳思维能力。所以 AI 算法的 所表达的就是,它让 AI 有能力自行归纳出。所以,AI 的编程逻辑,并不等于 AI 的推论逻辑。
算法(&编程逻辑)是 AI 整理数据、归纳数据的逻辑。依据这归纳逻辑 而得出的是 AI 的推论(预测)逻辑。人类用 Python 编程逻辑来表达对数据 的归纳逻辑。但编程逻辑并非推论逻辑的主角,AI 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鉴 古知来。
简而言之,AI 的与工程师的算法是有很大不 同的。程序逻辑仍有影响力,但只是建议的角色,而非控制的角色。所以 对于人类而言,AI 的是无从理解的,通称为:黑盒子(Black box),或黑箱。因之,以对于人类而言,AI 的推论结果即其行为是不确定 (Uncertain)的。所以说,AI 只有准确性,而没有传统 IT(计算机)所具备(完 全由编程逻辑所控制)的正确性。
*** 本文摘自 高焕堂 的下列书籍 ***
*** 以及北京【电子世界杂志】连载专栏 ***
大家都知道:AI 从大数据中学习潜藏的规律。那么,这些规律的源头 是什么? 有些是自然界已有的,有些是人造的,有些是计算机造的。如果 是人创造的,大多出自于人类专家的杰作。这种规律在艺术上,就称之为: 风格。
于是,身为 AI 模型设计师,我们常常面临一个困境:要获得领域(如 医学、艺术)中的顶级人类专家的亲自协助其智慧(即专家直觉),是不可能 的(如已得道升仙),或很昂贵。
此时,AI 可以从其杰出作品中,迅速学其风格(规律),于是 AI 模型 获取了专家直觉,AI 模型的智能大增矣。无论从养蜜蜂、烘焙、美发、汽 车、IC 芯片设计,都可发挥 AI 模型的这项独门武功。
例如,一位教授写了一本书,是他(她)的作品。
例如,一位画家的画作,是他(她)的作品。
例如,一位小说家的小说,是他(她)的作品。
AI 模型可以从作品中学习到专家的智慧。但是,身为 AI 模型设计师, 我们必需知道可安排 AI 从中学习到那种智慧。
Appier 公司首席科学家孙民:AI 将带来极致个人化体验,比你更懂你!
孙民也提到另一个值得注意的 AI 领域──生成式 AI。用更容易理解的 概念来解释,生成式 AI 就是具有「创造力」的 AI,例如能够创作文章、 音乐与画作。
1970 ~ 2000 年,信息科技的技能:高速计算&逻辑判断。
2000 ~ 2020 年,信息科技的技能:计算机视觉&分类与辨识。
2020 ~ 2040 年,信息科技的技能:计算机(AI)生成&创意。
AI 生成的智能,从各作品中学习人类专家的风格等智慧,鉴古通今, 横贯中西。什么是计算机(AI)生成呢? 为什么这里的字眼:〈 计算机(AI) 生成 〉要特别括号(AI)呢?
如果这字眼改为:〈计算机(lT)生成〉,又有何差别呢?只要您关注 于这个细节,就能轻易了解,为什么从 1970~2020 年的过去 50 年间,计算 机(IT)生成并没有发枝长芽,而到了 ML(机器学习)成熟的今天,计算机(ML) 生成,才即将茁壮、遍地开花。
在 IT 时代,计算机只依严密逻辑推理而叙述的代码,只表达了有明 确逻辑的知识,及不可违背的 how to。
自从 15 世纪(文艺复兴前后),到 20 世纪之间,逻辑思维澎勃发展, 蔚为知识界的主流。当时欧美知识界,介订:唯有逻辑性、可被实验证明 的,才是知识(Knowledge)。随着前几世纪的西学东进,影响了东方各国的 教育家,因而在学校里主要传授有原理、有推理逻辑、有明确结论;以及 可重复使用的方法(how to)和技能。恰好搭配东方的考试(科考)制度,明 确逻辑结论,提供公平无争议的公平答案,成为社会的〈公平〉选才机制, 沿留至今。
在过去 50 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逻辑思维训练,及其就业机会,更引 导社会上许多人掉入计算机(IT)的迷思里。君不见,在 100 年前爱因斯坦 时代,英美等国的科学院,早已抛弃文艺复兴时代对〈知识〉的介定了。
自从 100 年前,就不再局限于〈有逻辑、可实证结论〉才是 Knowledge 了。扩大为:任何基于想象、假设性的论述,只要无法被严密论证所〈否 证〉的,都可以是 Knowledge。因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当一位老师能认可:在不违背老师的严密逻辑的检验之下,其学生们 的任何非逻辑性智能创意,都是宝贵的知识。这位老师就会喜爱〈AI 生成〉了。这位老师的严密逻辑知识,就像鸡笼。而学生的逻辑或非逻辑性智慧 创意,就是笼内的鸡。
在〈计算机(IT)〉时代,计算机里只有笼子,没有鸡。
在〈计算机(AI)生成〉时代,计算机里有笼子,也有鸡。
鸡笼框住了笼内的鸡,而笼内的鸡(即创意)是来自学生先前从外在环 境学习的智慧,以及自己当下的 idea。笼子(老师教的逻辑性知识)如同一 个人的头型(脸型),而鸡则如同头发,头发配合脸型。而发型源自那里呢? 这发型来自美发师傅先前从环境中学习的经验、技能,搭配客人的心情喜 好。计算机(AI)生成〉即是由计算机来替代〈美发师〉的角色。
#=============== ============
欢迎加入…
微信群 新创期间,免入会费
询问:[email protected] Melody 收
*** *** *** *** *** *** *** *** ***
每一位老师的智慧都有两种:
演绎性的(严密)逻辑推理知识。
非演绎性的归纳、创意知识
老师们上课常常用心把前者〈说清楚讲明白〉,而对于后者就略而言 之,因为无法说清楚,也讲不明白。于是许多学生误以为:先学习严密逻 辑性知识,并勤练 how to,熟能生巧,就能融会贯通,而衍生出自己的非 逻辑性创意!
然而许多教育实务上,却常常显示出:不从逻辑 how to 出发,反而更 容易成长非演绎性的创意知识。当一位专家在创作时,在其作品中都会呈 现出作家的逻辑性知识和非逻辑性知识。
如果我们把作品中的逻辑性知识抽掉,留下非逻辑性知识,然后把留 下来的(非逻辑性)知识,拿来教给学生们。此时,我们如何〈教〉? 学生 如何学? 又学到什么呢?AI 能够〈生成〉,就是因为 AI 能从作品中迅速 学习专家的非逻辑性知识。透过〈计算机 AI 生成〉机制,从人类专家的作 品学习其〈非逻辑性〉智慧,有效加速人类创造力的传承,因而利用计算 机(AI)来协助人类的创新力。形成人机协同创新模式,乃是计算机(AI)生 成的真谛和意涵。其实,〈非逻辑性〉知识是〈逻辑性〉知识之母。人类 的知识形成,典型的步骤是:
观察
归纳(果果或因果律)
非逻辑性知识
非逻辑性知识
溯因(果因)
找出真正的因
真正的因
演绎(因果律)
逻辑性知识
于是,当 AI 运用统计学方法,拥有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而获得归纳性 知识(归纳出〈果〉,即是一种非逻辑性知识)。此外,AI 也能从作品中学 习到人类专家分析而得的归纳性知识(归纳出〈果〉,即是一种非逻辑性知 识)。接着,AI 可以从人类专家或其作品中,学习到人类溯因推理而得的果因律知识,AI 就能掌握大数据呈现面貌的背后〈真正的因〉。此时,严 密的逻辑性知识,就派上用场了,大大展现其必然性、精确性的〈因果律〉 了。由于真正的因,透过严密逻辑即可推理出真正必然之果。
AI 的威力也展现出来,观察大数据的瞬间变化,引导人类去关注真正 的因,而实时做决策、采取行动去〈改变〉真正的因,及强化善因而扩大 善果。也可及时弱化恶因而避免恶果。即趋吉避凶、带来富贵好运!
所以,在新的智慧时代里,懂得让计算机(AI)学习人类的〈非逻辑性 知识〉,将是一条富贵之路。
◆◆◆
欢迎继续阅读第 3 集
*** *** *** *** *** ***
#=============== ============
欢迎加入…
微信群 新创期间,免入会费
询问:[email protected] Melody 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