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住的数字沉溺之观《愿者上网》又名《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后

前言: 我是一个庸俗的人,浮躁又肤浅。

我是一个庸俗的人,浮躁又肤浅。
上次看纪录片是什么时候?大二时候(2018年,四年前)期末复习寻刺激看《法医密档》。
新冠疫情第三年春天长春破防封城,苦逼研究生不仅封校还被封在宿舍里,二十多天长春增长这势头是一点不减,屯的零食吃的也差不多了,电子快餐再怎么快乐连刷二十多天抖音微博小红书也实属令人乏味。故而,找部纪录片看看吧(至于为什么不学习,嗯,大家都是过来人。。。)
于是翻看纪录片推荐
《习惯的奴隶》第一场实验,孩童对棉花糖的诱惑抵抗,我的思绪回到了初中,仿佛Susanna又开始开班会讲德育。莫名想起北岛的诗“碰上熟人真头疼,他们总喜欢提起过去,过去嘛,我和你,大伙都是烂鱼”
《人生第一次》第一集:出生。可能是我这个尬尴的年纪(24,适龄女青年,未婚未育),还有点恐婚。《人间世》我能愿意看下去,但《生门》我可就拒绝了。
《但还是有书籍》或许曾经的我可以看得进去,但近两年受快餐文化洗礼,变得浮躁不堪,好像也没看几本书,遂默默退出去。
《十三邀》专门选了罗翔那一集,许知远没有问题,罗翔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我,没有能懂他们探讨哲学的阅历。
我可真不适合看纪录片。
然后我刷到了这个,《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哟,资本主义啊,讲剥削和阶级斗争的吧。智能陷阱,高科技带来的新型剥削!但小红书把它归于自律纪录片。于是在我看完后紧皱眉头,这是哪位大家翻译的名字,又政治正确,又晦涩难懂。然后我翻看豆瓣,看到台湾省的翻译,嗯,这味儿对了,这叫《愿者上网》。

在开始之前,我反思了一下自己为什么不爱看纪录片了呢。一是抖音微博小红书碎片化阅读获取信息使我变得浮躁,让我沉静不了去阅读书籍和看纪录片。二是,一直以来总又一个疑惑,既然我们懂得那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么为什么要去看给我们讲道理的纪录片?然后就发现了这个纪录片真的是实诚的可爱。
“即使我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依然无法化解自己和小孩在数字世界沉溺。”
“即使我意识到了我开发的东西存在的风险,我依然控制不住,我陷入了我开发的陷阱。”
魔术只有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里机制时才会奏效。
任何一项足够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克拉克三定律
这个世界,没有魔法,你我都是麻瓜。

一.互联网大厂要挣钱

If you are not paying the product,you are the product
打开自己的手机,抖音,小红书,微博,知乎,豆瓣,虎扑等,我们每天花费不少时间在它们上。我们为它们花了多少钱?好像最多每月几十的会员,谁不会觉得白嫖真香呢。那字节、阿里、腾讯就是那为爱发电的大善人嘛?虽然现在各家割韭菜的方式各种各样,但是最原始的方式永远时最粗暴又有效的:赚钱=流量+广告。
APP赚钱三大目标:
①互动目标,提高用户使用率,让你一直刷手机
②成长目标,拉新用户(pdd砍一刀啊,砍一刀)
③广告目标,达成上面俩目标时,广告投放更精确,广告主更愿意投钱
以前的工具如同车,在人们需要时才会想起用到,以前百度搜索也是人们需要时才会用。但现在的互联网公司不能这样。为了赚钱目标,互联网公司会尽可能的社交APP成为生活必需品。在2022年,我们不得不感叹互联网公司的成功。起床看手机,上厕所看手机,睡前看手机,大学上课时也看手机。
为了让人们更多的在自家APP上停留,互联网公司会有专门的部门研究人的心理,让人们对上网上瘾。

推送算法,这个词被人熟知,抖音功不可没。抖音因为优秀的推送算法,在一众设计软件中脱颖而出。我的抖音里是Lolita、汉服,我同学抖音里是长腿美女,球赛,而抖音附带的广告链接不同,我的小黄车基本都是服饰、首饰,而我同学的是数据线、u盘。抖音的广告做到了精准投放。
如果你是互联网公司,想要赚更多的钱,让广告商投入更多的钱。想要广告投放的效果更加稳定,广告投放越精准越好。面对大量用户,需要很强的预测力,去判断精准目标客户。这时候就需要用户大数据。你看到了哪张图片停了下来,停了多久,看了哪类新闻,听了哪类歌,都是算法所需的数据。故而,每个人上网,都会被监视,这就是这个纪录片标题《监视资本主义》的由来,为了数据er监视你。
算法演算的简要原理也好理解。人对自己的行为可以描述为逛淘宝、刷抖音、上知乎。但对于计算机,它只能理解,用户荧幕使用时间,在某个APP花费x小时,在某个话题花费y小时等等,将这些行为参数作为输入,通过算法,建立个人模型。再将海量话题作为输入,通过个人模型推理算法,得到要推送哪些话题的结果。这就是简单理解的人工智能算法。
在我自己学习深度学习的时候,知道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真的很差,你知道投入的数据是上面,知道想要生成的结果,知道网络的每一层的功能,例如卷积层是提取特征,池化层用于减小图片尺度。至于为什么这个网络可以产生这样子的结果,其实原理并不清楚,效果是实验得出的。突然想起特斯拉自动避障失效,有人猜测,其实可能真实原因
相关技术负责人员也很难给出答案,或许是特斯拉对中国路况训练数据量并不够,导致特斯拉在遇到这种未充分训练的路况无法做最好的判断。
对于算法演算,人类并非是人类,是数据,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最末梢。而作为神经网络的开发人员也无法掌握神经网络的全部工作原理。听起来有没有AI掌控世界那味儿?

和算法开发同等重要的是了解人的心里作用机制。魔术师利用人们没能意识到的心里作用机制,使得幻觉成立。社交APP同样也是运用人们的心理机制,为每一个人打造专属快乐幻境。例如,不停用户手指滑动更新,显示的最上面是新的内容,再往下滑,又是新的内容。这运用了间歇性增强,你不知道何时会得到或者会不会得到某样东西,这种心理机制同样应用于老虎机。有人会说,那我知道了这个原理,那我会有意识的阻止这个动作的发生。或许会又一定的效果。但人的心理机制可不知这么点,你如何和互联网公司强大的心里研究团队抗衡呢?

二.无可避免的上瘾

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把客户成为使用者。一个是毒品,一个是软件。从小到大接受禁毒宣传,现在大家谈毒色变,可是软件呢?我们为什么会玩各种社交APP上瘾?
因为我们是人。
从事社交活动是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社交活动会直接影响多巴胺的释放途径。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使得人类偏向群居、寻求伴侣、繁衍生息。而社交APP提供了现代人最好的社交渠道,会给人带来快乐,也因此会使人上瘾。同毒品,玩手机过度后,会有多巴胺缺乏带来的空虚。苦与乐,本该平衡。事实上我们很难于本能抗衡,社交APP为了尽可能是将人们的注意力放在社交APP上,精心设计转发点赞等等功能,想尽办法影响人们的情绪。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交流更加频繁,人们被各种数据文字刺激着。就像吃惯粗茶淡饭的人,在接触到肥宅快乐水后,再也回不去清水即可的日子了。可乐腐蚀人们的健康,那社交APP呢?
人类演化后,开始注意人们是否喜欢我们,我们发朋友圈收获点赞的同时也是收获快乐。但我们有演变成在意一万个人的想法嘛?成为微博大V百万粉丝不是问题。需要每五分钟就寻求一点点社会认同感嘛?你在社交APP上发了新消息后,是否会时不时拿起手机看看有没有人点赞评论,这是社交APP对人们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根据公认的完美标准改变生活,因为发在社交APP上会得到短时奖励(如点赞,评论),人们都认同这种价值观,但其实那是一种虚假人气,不但无法长久,这种生活,会让人比以前更加空虚。当你体会到这种快乐,那么心里会有一颗种子“接下来我该做什么,我还想要这种感觉。”这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
当受到这样影响的人,一个,一百个,一万个,上亿,那么社会群体就会出现问题。社交APP带来的焦虑(例如,容貌焦虑,学历焦虑,同年龄压力)使得青少年和年轻人更脆弱、更忧郁、更不敢冒险,例如,去考驾照的比例下降,交男女朋友的意愿下降。社交APP的奶头乐,使得人们一遇到不舒服、空虚、不确定或者害怕就直接用数字奶嘴麻痹自己,这会削弱我们处理负面感觉的能力。
这仅仅是社交APP吸引住人们注意力后,无恶意的对人们的影响。那如果社交APP别有用心呢?

三.利益背后


因为算法的存在,社交APP会为每个人量身打造个人快乐天堂,目之所及都是自己人,赞同自己观点的人。因此,你会拥有自己的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的出现,你将开始无法处理或者接触到跟你个人世界观不同的资讯。而处于信息茧房的人很容易被互联网操控。当我们对自身观点深信不疑,当我们看到其他意见不合的人,会轻易的将他们视为异教徒,即使可能只是事实的不同面。这样极容易造成两极化,例如男女对立,饭圈的对家和黑子,两极化带来的风险是两方不再听对方的观点,达不到任何一方的目的,从而产生混战(例如饭圈互撕)。混乱会带来流量,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两极化是让用户上线的有效方法,他们乐于看到两极化的世界诞生。
社交APP吸引住你的注意力,并且贩卖给广告主。如果这个广告主,并非是卖东西的呢?如果他想贩卖的是一种思想,简单的每日使用漱口水会更健康,复杂极端一点的邪教思想都可以通过社交APP到达你的眼前。谷歌的人说,当他们想要传播一种想法,会尽快尽可能推送到人们眼前,20亿人可能并没有这个想法,但是会有大概率获取并接受该想法。
Show me your money I can help you change the world 1%-10%
不管是否出于目的,社交APP都可以让人们的行为和观点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It’s the gradual,slight,imperceptible change in your own behavior and perception that is the product.
即使社交APP操弄着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即使手法中充满欺骗和隐瞒,即使人们在真实世界的行为和情绪会受到影响,但使用者难以意识到,因为上网刷APP是他们的主动行为。
社交APP也因为收割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而成为重要舆论地。也因此诞生了很多社会问题,从传播学上说,假新闻的传播速度是真新闻的6倍,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以及上文所说,两极化混乱,如果人们对何为真相没有共识,或者认为世界没有真相,那么两极化无解。当社交资讯大量曝光社会黑暗面、令人愤怒、不文明行为,另社会缺少户型、更加寂寞、更两极化,让人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文明,更有风险摧毁自己的文明。纪录片提到了新冠疫情带来的谣言四起,罗兴亚种族屠杀,香港18年混乱之中脸书,tiktok等社交APP在混乱中的煽风点火。
许多互联网公司会认为自己获取到了一种权力并且非常乐意去使用这种权力。

四.APP背后

纪录片中每一个出场的互联网公司精英都表现得痛心,我们的产品如此优秀,但是又如此危险。有一种明贬暗褒。
事实上这些APP真的有他们说的那么强大嘛?
算法做了什么?仅仅是放大了人的欲望。本质还是人性的问题。
在互联网之前的时代,难道就没有媒介曝光社会黑暗面了嘛,没有人游行抗议嘛,没有对立了嘛。人们就不会去party,KTV,喝酒吹牛释放自己嘛。
在我看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只是放大了原有的问题。互联网更多的作用还是让信息更快,更多,更精准的投送给每一个人,给每一个人发言能被全世界看到的平台。其实还是传播学、社会学、心理效应等互联网之前都存在的科学。互联网风险本质还是科技释放人性,最终还得一个回归人类本质。
纪录片提到,人们会想起没有各种APP以前的朴素世界嘛?但是之前的世界真的就没有荒诞、疏离、两极化嘛?
社交APP确实是强大有可怕的工具,它需要法律的监管,但它不是洪水猛兽,真正可怕的还是人心。

后序:

即使看完这部纪录片还写了读后感,但其实之后几天我依然相当开心的刷手机。自律本就是逆人性而为之,而各个互联网又太顺着人性了。故而,看纪录片貌似还是图一乐,不过,我倒是发现,看纪录片和看纪录片解析是两码事。这就是水果和水果榨汁的区别,果汁虽好,看似营养价值高,但却把真正营养的东西去了。所以下一部看什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笔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