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基层员工一路走到科技公司掌门人,看起来如此顺畅的职业经历无疑让人羡慕。“世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捷径”,隋海峰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他有着什么样的职业规划?对于未来的创业者和新迈入职场的年轻人,他又有哪些建议?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网联客CEO隋海峰先生和CTO张鹏先生。
嘉宾介绍: 隋海峰,北京科技大学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早年曾工作于银联电子支付有限公司、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历任北京银联商务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兼产品创新部总经理(期间于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从事产业生态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天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副总裁。2017年4月创立了网联客并任CEO。
隋海峰创立的网联客是一家面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支付技术研发与商户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业务是为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公司从2017年4月成立以来,一直在快速成长,公司年营收已超过数亿元人民币。虽然隋海峰将业务的增长主要归因于中小银行收单业务市场的高增长,但在深受疫情影响的当下能取得这样的业绩,其经营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谈到当初为什么创业,隋海峰说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解决生存问题。创业前他在一个上市公司任高管,其所分管的业务部门因为国家政策的原因无法继续经营,下一步怎么办?如果创业做什么?这是他当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年收单业务正处在从卡基时代向账基时代的转变,随着这个转变,我认为未来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成为新生的区域收单市场的主力军。”隋海峰说。
多年从事支付相关业务的经验,让隋海峰看到了这一转变里蕴藏的机会。隋海峰解释说,在银行卡支付的时代,收单业务对收单机构要求比较高,收单业务主体基本是大型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随着支付方式从银行卡转向条码支付,收单规则相对简单,中小银行参与的门槛大大降低。
当时,在收单领域上主要有两个创业方向:一个是直接开展聚合支付业务,拓展和服务商户;一个是面向中小银行输出支付收单技术与商户数字化解决方案,赋能银行服务好自己的商户。隋海峰认为前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去拓展商务资源,并基于两个因素选择了后者:一是资金和融资能力不够,二是团队是以技术服务为主导的科技公司。
“随着国家对金融机构监管趋严,通过收单+商户数字化能力发展和服务好本地商户从而获取商户的沉淀资金,对于天然的收单机构银行——尤其是区域中小银行,是非常优质的业务之一。”隋海峰解释说。
当时,大部分中小银行在收单业务领域,其收单技术、商户数字化服务能力、资源投入等方面是不够成熟的,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业务团队为其做好服务和支撑。这就是隋海峰看到的商业机会,网联客从事的也正是这一方面的业务。
网联客主要有三类核心业务:第一,为中小银行提供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第二,为收单商户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第三,提供与收单配套的系统集成方案。
隋海峰坚信中小银行开展收单业务并越来越关注其区域内的商户是必然趋势,因为传统的第三方支付很难覆盖到中小银行所在的三四五线城市乃至农村市场,这里有机会,这是网联客公司之所以能生存的背后逻辑。
收单业务系统本质上是信息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否高效完成数据处理是网联客研发的业务系统关键。
“我们自主研发的收单系统高峰期要处理1500多万笔支付交易,且有上百万台IoT长连接设备要管理。交易的顺利达成,以及这些长连接设备所产生的交易通知得到及时处理,离不开后台数据库的支持。”网联客CTO张鹏介绍。
网联客的业务主要以在银行端进行私有化部署的系统结合部署在公有云上的SaaS系统服务模式进行交付,数据库是这些业务的底层支撑,对于业务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随着业务的成长,网联客自主研发的系统先后使用了多种数据库系统,包括ElasticSearch、Oracle、MySQL、Redis、MongoDB、StarRocks等。如此之多的数据库要管理和运维给网联客带来了很大压力,特别是随着数据量的增长,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威胁到业务系统的正常功能开展。
业务系统不稳定会影响用户体验,也会影响业务的开展,这是隋海峰不愿意看到的。在公司创业初期曾经遭遇过一次系统危机,当时,由于着急让系统上线,对接入的业务量估计不足,低估了银行和商户的热情,一天上万个,后来甚至几万个用户进来,系统很快面临业务连续性风险,公司运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好在客户对网联客很信任和理解,网联客也迅速响应解决问题,没有引发严重后果。经过不断打磨积累与技术创新,至今已拥有稳定运行并支持多法人机构接入、高性能、高并发、高可用的面向全国的大型分布式支付系统。
“从此,让业务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就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哪怕业务推进得慢一点,也必须保证系统稳定。”隋海峰说。
张鹏介绍,网联客自主研发的核心收单业务系统数据放在Oracle和MySQL数据库中,这两者都属于集中式数据库 ,可管理的数据总量存在一定限制 。而系统的数据量一直在持续不断增长,正在接近数据库的容量上线,扩容面临很大困难,尤其是MySQL。要继续沿用这些数据库就要分库分表,通过分库分表不仅带来很高的管理复杂性,同时,对应用是侵入性的,涉及代码的修改。另外,即使现在通过分库分表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未来还会面临可扩展问题的。鉴于此,网联客决定逐步更换它们,换成分布式数据库。
网联客更换数据库的另一个原因是要简化运维 ,目前上百套的系统运维各自独立,给管理和运维带来很大压力,而且运维人员学习成本也很高。网联客希望逐步减少关系型数据库类型,最终能通过一个平台来管理所有数据库。
数据库升级的第三个原因是节省成本 。现在的MySQL数据库是独立配置的,每个数据库都预留了一定的存储空间,彼此无法共享,当数据库实例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些预留的空间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如果把一些数据库合并,合并的数据库之间彼此可能会相互影响。
面对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到底该选哪一个?网联客首先明确了要选国产数据库。
基于这一选型大方向,网联客对目前国内的几家分布式数据库进行了评估和测试,发现 OceanBase 能满足网联客全部的需求,最后决定用 OceanBase。
另外,网联客的业务部署模式既有云原生也有私有化,OceanBase 既有云上的版本,同时也有线下部署的版本 ,这一点也能满足网联客的需要。
目前,网联客已经开始将部分MySQL数据库升级为 OceanBase,好处也开始逐步显现出来。首先是可以按需扩容 ,在云上可以迅速增加实例,非常方便快捷,彻底解决了可扩展性问题。其次,OceanBase 是原生云化,支持多租户模式,可以统一对多个数据库实例进行监控和运维,大大简化了运维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集中后还可以节约存储资源。
张鹏说,MySQL数据库的迁移是第一阶段,接下来会推动Oracle数据库迁移到OceanBase 上。
回头看这几年的创业经历,隋海峰认为网联客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坚持做自己擅长并且能落地的事情。明白“客户是谁”“客户在哪里”“客户需要什么”很重要。
“有时候和朋友交流创业话题,我的体会是:创业一定要务实,尤其早期创业,要回归到业务本身,要真正理解了你的业务,并能扎扎实实地落实下来,给客户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并顺利让客户买单。至于情怀和故事,要把它们压抑在心中。”隋海峰表示。
曾几何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一个故事、一纸协议可以获取风投的追捧,确实容易催生人们的创业热情。隋海峰说那个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创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事物的本质。“论证好商业模式方能够始终,我们不要幻想去做遇到风口猪也能飞的业务。”他说。
在个人职业成长上,隋海峰也坚持同样的观点:要踏实做事。隋海峰说,在职场上要走得远一定要沉下心来,理解自己的行业,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不断积累自己。
“很多人在职场上不稳定,频繁跳槽,今天这儿干几天,明天那儿干几天,他的知识就很难系统化、结构化,这对他将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刚工作的第一个5年,一定要专注。”隋海峰说。
他认为在职业生涯中还有一个时间段也非常关键,这就是35-40岁。这个阶段人生经验比较丰富,行业经验也有了一定积累,有能力者也大部分走到了中层和高层的位置,或者成为资深的专家。这时如果各方面的条件成熟是一个比较好的创业时期。
“不过,创业一定要谨慎。一旦创业,对于你的股东、你的客户、你的员工就都有了一份责任,如果失败就是皆输的局面:投资人投资失败,客户受伤,员工失业。我经常这样警示自己。”隋海峰说。
稳下来,踏踏实实做事,这也是隋海峰的做事原则。
第一,保持对技术的热情。
“除了掌握必要的数据库知识外,DBA一定要对技术有热情。”张鹏表示。
与应用开发技术相比,数据库技术迭代不是非常快。如果没有对技术的热情,就不能持续对数据库技术深入研究。由于工作面比较窄,DBA的能力必然逐渐退化。
其次,DBA还需要有一定的创造力,并能在技术创新和业务稳定之间保持很好的平衡。 也就是,有了新技术在保证业务稳定运行的前提上尽快将它投入到生产中,享受技术升级红利。
第三,DBA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人员,还要能和公司的业务相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数据层面设计出一个好的架构和制订出好的规划。比如,支付行业有大批量的支付数据,这些数据中哪些是敏感数据,哪些数据属于冷数据、哪些是热数据,数据表与表之间是什么关系,DBA最好能了解。
“虽然DBA不是业务专家,但他需要了解公司的业务,需要知道哪些数据是重要的、哪些是需要加密存储的,根据监管要求,哪些需要保存三年而不是一年的,从而为业务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才是一个好的DBA。”张鹏表示。
#DBA100人 专访计划是 OceanBase 围绕资深DBA进行的人物专访活动,旨在通过人物故事、职业发展经历以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实践案例,未来对技术趋势的想法,希望他们的成长之道能够给到各行业DBA一些建议和思考。
【第一期】胡中豪:国产分布式数据库DBA炼成记
【第二期】李建明:一名普通DBA的14年技术之路与成长智慧
【第三期】台枫:DBA不仅要懂运维还得懂代码
【第四期】阅信云CTO向永清:35岁不应成为DBA的门槛
【第五期】Payso张耀辉:学材料专业出身的他转身做了“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