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内容安全》课程期末复习笔记(7. 网络信息内容监控)

【相关链接】

【期末复习】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内容安全》课程期末复习笔记(1. 绪论)

【期末复习】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内容安全》课程期末复习笔记(2. 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

【期末复习】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内容安全》课程期末复习笔记(3. 文本安全)

【期末复习】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内容安全》课程期末复习笔记(4. 多媒体安全)

【期末复习】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内容安全》课程期末复习笔记(5. 社交媒体安全)

【期末复习】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内容安全》课程期末复习笔记(6. 大数据安全)

7. 网络信息内容监控

7.1. 网络信息内容过滤

  1. 什么是信息过滤(满足个性化需求)
    1. 是指计算机根据用户提供的一个过滤需求(User Profile),从动态变化的信息流(比如Web)中自动检索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
    2. profile(画像): 一组对用户过滤需求的描述,这种“profile”描述了用户长期的、稳定的兴趣爱好
    3. 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1. 信息检索: 检索词, 相对静态的结构化数据库, 选择相关条目, 动态变化
      2. 信息过滤: 兴趣模型, 海量动态无结构数据, 过滤掉不相关的信息, 静态,
      3. 文本分类的区别
        1. 分类系统中的类不会经常改变
        2. profile会动态变化
      4. 信息抽取
        1. 信息过滤关心相关性
        2. 信息抽取只关心抽取的那些部分, 不管相关性
  2. 网络信息过滤系统分类
    1. 根据过滤系统的结构分类
      1. 基于内容的过滤
        1. 按照信息内容的特征做出选择
        2. 能够检测现有信息的内容特征, 不能为用户发现新的兴趣信息
      2. 协作过滤, 社会过滤
        1. 通过分析用户兴趣, 在用户群体中找到与指定用户兴趣相同的用户, 综合这些相同用户对某一个信息的评价, 形成系统对于该指定用户对此信息的喜好程度预测
    2. 根据操作的主动性分类
      1. 主动过滤
        1. 系统主动从Web上为其用户推送相关的信息
        2. 在有些主动信息过滤系统中,预先对网络信息进行处理, 例如对网页或者网站预先分级、建立允许或禁止访问的地 址列表等,在过滤时可以根据分级标记或地址列表决定能 否访问
      2. 被动过滤
        1. 系统不对网络信息进行预处理,当用户访问时才对地址、 文本或图像等信息进行分析以决定是否过滤及如何过滤
    3. 根据信息过滤的目的分类
      1. 推荐系统
      2. 阻挡系统
    4. 根据过滤模板所在的位置分类
      1. 上游过滤: 代理服务器过滤, 用户需求模板存放在服务器端或者代理端
      2. 下游过滤: 用户需求模板存放在服务器端或者代理端上,用户根据自身需要 设置一定的限定条件,将不感兴趣的信息排除在外
      3. 信息源过滤: 又叫剪辑服务,用户将需求模板提交给一个信息提供者,由信息提供 者为用户过滤信息
    5. 按照从用户获取信息的方法分类
      1. 显式过滤: 填表, 关键词, 表达用户过滤需求
      2. 隐含式过滤: 观察用户的动作行为判断用户需求
      3. 混合式过滤: 上面两种之间

7.2. 内容阻断

  1. 安全域与广义隔离
    1. 安全策略上具有共性的网络互联而成的整体,叫做一个安全域
    2. 不同的安全域之间,在安全策略上有所不同,需要一种技术措施来加 以维持, 这种维持不同安全域之间不同安全策略“压差”的技术措施,称为广 义的“隔离”
  2. 隔离等级
    1. A不设防连接
    2. B设防连接: 受控的即时连接
    3. C逻辑隔离: 网络之间存在受控的延时数据交换
    4. D物理隔离: 不存在任何数据交换
  3. 狭义隔离定义:在同一个物理办公环境中,容纳两个(或以上) 安全域,以尽可能小的成本保证它们之间不发生数据交换(等级 D)或只发生受控的延时数据交换(等级C)
  4. 手段:切断或接管控制网间数据交换的一切可能的隐蔽通道
  5. 隔离与设防连接的界限
    1. 用防火墙等对两个网络进行设防连接,在放行条件满足时, 两个网络之间存在实际的网络连接,具有相当的风险
    2. 隔离更多地用于同一个物理办公环境中的两个安全策略明显 不同的网
  6. 隔离的分类
    1. D级隔离基本手段: 严格(物理)隔离系统: 双击系统, 单机双网卡双硬盘系统, 单机单隔离卡双硬盘系统
    2. C级隔离基本技术手段: 延迟(逻辑)隔离系统(网闸系统)
      1. 内外网互斥开关
      2. 延迟代理系统
      3. 转播(安全镜像)系统
  7. 内容阻塞
    1. 目的: 对不良信息从源头进行控制,阻塞这些信息的传入 通道
    2. 两种方式
      1. 网络层阻塞: DNS过滤, IP地址过滤
      2. 应用层阻塞: URL阻塞, 关键字审查
    3. 部署位置: 互联网骨干节点, 企业网/园区网出口
    4. 应用层阻塞技术的部署方式
      1. 旁路式: 监听信息, 选择性阻断
      2. 穿透式: 依赖代理服务器, 直接禁止通信

7.3. 内容分级

  1. 内容分级审查
    1. 内容安全分级审查是一种主动的安全技术
    2. 旨在内容发布(从内容上传者手中发布)前,在内容中嵌入分级标识,随后的各种审查措施 基于分级标识进行
  2. 内容分级标准是整个审查体系的基础, 一般一个信息包括内容类别标志和等 级标志,如“暴力 2级”。
  3. PICS技术的实现
    1. 资源描述框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1. 同时携带多种元数据在网络上传播
  4. 生成并嵌入标签
    1. META标签: n利用HTML格式的META标记,将标签嵌入在HTML头文件中
    2. RFC-822: PICS定义了针对HTTP协议特定的扩展,允许一个HTTP客户(浏览器)请求传送某个文件对应的标记
    3. 标签局: 是一个数据库,存储了大量分级标签,每一个分级标签与标签来源的URL对应. 用户向标签局发起URL请求,标签局向用户返回该URL对应的分级标签,然后监管中心可以根据标签局返回的分级标签,实施过滤行为
  5. 对识别的标签实施审核
    1. 中间模式
      1. 监管中心: 验证标签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2. 过滤中心: 根据标签拦截内容
    2. 客户端过滤模式
      1. 自带分级审查工具

7.4. 内容审计

  1. 审计

    1. 审计的定义:通过记录和分析各种用户和系统活动操作 记录和信息资料,发现系统漏洞、改进系统性能和安全
    2. 审计的目标
      1. 为评估损失提供依据
      2. 提供有效的系统使用日志, 即时发现入侵行为
    3. 审计类型
      1. 系统级审计: 登录, 访问资源
      2. 应用级: 打开和关闭数据文件
      3. 用户级: 用户直接启动的所有命令、用户所有的鉴别和认证 尝试、所访问的文件和资源等方面(跟用户息息相关)
  2. 审计系统的基本结构

    1. 事件---->审计发生器—>日志记录器---->日志分析器(审计策略和规则)–>审计分析报告
    2. 审计发生器记录事件到日志记录器, 日志记录器记录到日志文件, 日志分析器通过审计策略生成审计分析报告
  3. 日志分析意义

    1. 日志记录了大量痕迹, 提供审计凭据, 提供线索
  4. 日志取证基本方法

    1. 基于日志规则库的分析方法: 通过收集人侵攻击和系统缺陷的相关日志知识来构成日志知识库
    2. 基于统计的日志审计分析方法: 定义正常行为, 判断是否有异常行为
    3. 基于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 学习正常用户的行为模式
    4. 基于数据挖掘的分析方法: 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感兴趣的数据信息, 抽象出特征模型
    5. 基于状态转移的分析方法: 利用状态转移描述已知的网络攻击模式
  5. 重点:关联分析

    1. 关联是指将所有系统中的事件以统一格式综合到一起进行观察(关键在于综合)
    2. 关联分析是指对网络全局的安全事件数据进 行自动、连续分析
    3. 要解决的问题
      1. 分析单个报警事件虚警
      2. 处理相近报警事件, 减少重复报警
      3. 识别复杂攻击, 提高攻击检测率
      4. 提高实时性, 利于即时响应
  6. 关联分析的基本模型

    1. 代理端收集信息, 关联分析引擎根据关联分析知识库中的规则进行分析, 将结果传送到关联分析结果处理部件进行进一步响应和处理
    2. 代理端: 从各个安全组件采集原始数据
    3. 关联分析知识库: 规则存储在这里
    4. 关联分析引擎: 关键在于分析
    5. 关联分析结果处理: 对于结果做进一步响应处理
    6. 【期末复习】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内容安全》课程期末复习笔记(7. 网络信息内容监控)_第1张图片
  7. 日志分析仿真系统——安全关联分析

    1. 报警信息预处理层: 过滤, 格式化,

    2. 冗余归并层: 聚类关系归并…

    3. 报警信息融合层: 聚合, 对于聚合后的事件进行关联分析

    4. 系统界面管理层: 还原整个安全事件的攻击轨迹链,进行意图识 别,漏检推断等

    5. 多源安全大数据关联分析: 对多源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提取真实攻击信息, 同时发现攻击意图

    6. 攻击行为建模: 将攻击者的行为抽象成某种特征

    7. 安全态势感知: 利用深度学习方 法对大规模网络的攻击行为进行 态势感知和预测

    8. P44: 数据收集, 预处理(数据收集, 规范化)—>分析, 建模(因果关联, 特征分析)—>生成报告(攻击模型可视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