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行业的技术知识工作者

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告诫“统治者”,话说多了是玩不转的。

夫子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是告诫“干禄者”,要想服务好人民,必须要有稳定的依据,才能搞出科学的干法。

两位圣人的意思协同起来,就得到了一个五字箴言:“有话好好说”。

从“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出发,可以分化出两条寻找社会效益的路径

  • 作用于认知,能够提高人们对外部现实和内部现实的认识;
  • 作用于实践,能够提高人们的福利与权利。

科学技术关于认知性和实践性的分化,带来了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分界。

科学家致力于

  • 寻求可实证验证的理论定理;
  • 从理论定理出发精确描述现实;
  • 从现实出发对过程的发展做出预测性的判断。

技术专家致力于

  • 寻求可实证验证的理论定理;
  • 从理论定理出发构建技术规则;
  • 在技术规则的约束下,寻求对现实的有效介入和调节;
  • 解决实际问题并实现与之相关联的社会目标。

实践大师拥有不以科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实践性技巧与行为。

  • 许多重要的技术发明与创新的出现并不依赖于科学研究与科学理论。

大多数的工匠、技工和老师傅汇聚在“实践大师”的旗帜下。

什么是“真正的知识”?是纠结于“理论”与“规律”的形式,还是从效益出发,取其“预测”和“指导”的本质?本质是不言自明的,nature is at once revealed and produced...很显然,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工匠,都应该归属于以“造物”创效益的技术知识工作者。

在构建理论与描述现实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旅程大概能分为三个阶段:

  1. 基础理论的构建;
  2. 发展和细化这些理论使之能够经受实际问题的检验;
  3. 设计与实施能够用于测试理论的实验。

在这个历程中,连接理论与实际的第二阶段,正是计算和建模的需求,以及经验法则、模型、仿真和测试等密集出现的区域,这就是技术知识工作的中间段,也是软件从业者的用武之地。

"Finalized Science"系列观点包含了德国学者们关于“科学”和“外部效益”联接过程的表达。

每当我看到“Final”这个词,我就会想起电影里钱学森先生说的那句台词

“Nothing is final...”

Finalized Science系列观点建立在Thomas Kuhn的内在性观点基础上。

Kuhn先生认为,

对于科学家而言,解决方案或概念获得自己和专家团队的内部认同比所取得的实际效益更重要,专家团队之外的赞同或是社会效益对于科学家来说是消极的或无价值的。

学者们好喜欢说“nothing...”

Finalized Science观点将“科学”和“外部效益”的连接分为三个阶段。

  • 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发达的“domain-structuring theory”还未被采用,主要靠经验和分类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理论和解释的研究方法。
  • 范式阶段。在这个阶段,根据组成现象领域的一般理论,指出必须调查研究的方向。目标是对“中心理论”获取经验性和概念性的表达与证实。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有望在局部实现理论的“闭合”,有三点判断准则。

(1)拥有充分的概念材料去占领某一特定现象的领域。

(2)它的正确性至少由若干实例加以证明。

(3)有充分理由相信,它对于所有讨论中的现象都是正确的。

  • Finalized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实际是对理论的弱化,或者是“范式”的实例化。首先,引入一个“理论完备性”的弱概念,用以指代在理论并不严格的情况下,仍有大量综合、稳定的方法可供应用。在一定程度的“理论成熟”的基础上,定位于“外部目标”和“利益”,通过“理论模型”的发展实现特定技术应用目标。这一阶段关注于“实际价值”和“非专家认同”,实现这一价值需要有新知识的加入。

通过“Finailized Science”理论的综述,哲学家们试图让人们接受以下观点:

  •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由“内因(科学家)”和“外因(社会效益)”共同驱动的。
  • 技术知识并不只是现有科学知识的应用,技术科学发展了真正的原创性知识。
  • 在特定条件下,科学的外部指导是可行的与富有成效的。
  • 科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为了公众利益”的承诺,在推动科学发展时,应充分评估技术手段、目的合理性和民主评议程序。
  • 在封闭的、成熟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发展出了很多技术知识,但这些技术知识仅仅是设计、生产、使用和维护技术产品系统所要求的一小部分知识。

当人们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实验,知识生产力终于走出了前现代的迷雾。

追寻“真知”的科学活动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而实验技术往往是工业技术的直接来源。实验是科学与技术天然的联结点。

关于实验,有以下几个观点。

  • 可以通过实验获得预测性的经验法则。
  • 经验法则的表述形式是:“IF X,Then Y”,这种认识来自于“在可控实验条件C下,实现了X,就得到了Y”的可重复实验现象。
  • 创建“可控实验条件C”的干预和控制行为,是技术知识工作者的“工具性行为”。
  • 实验是利用“设备”作为中介认识研究对象。实验中,一方面在研究对象与设备之间建立关联,另一方面从设备显露的现象中获取研究对象的认识。
  • 实验系统是“研究对象-设备”系统,要使实验具有稳定性和可复制性的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是对实验系统与环境之间实际的和可能的互动加以控制。互动可区分为必要的、禁止的、允许的三种类型。
  • 技术系统的成功实现和实验系统的成功实现,其要求是相似的。从实证意义上讲,物质上已经实现了的实验的“物质”、“设备”和“过程”通常可被作为“工业技术系统”的一部分加以利用。
  • 从实验室中的“实验系统”“按比例扩大”到工业生产的过程并不全然是对已获得知识的应用,这一过程需要在更大的时间、空间尺度以及全新的环境中补充大量关于流程的额外研究,这也是重要的新知识的生产过程。

研究员

  • 对实验的关注,

塑造了一种可以用“研究员”表述的技术知识工作者的鲜明特征,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在工业技术知识工作者身上寻找到这一类共同的气质。

技术科学的概念被认为捕捉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关键的相似点。

  • 树立了“实践”的首要地位,在技术科学的讨论范畴内,科学家、研究院、工程师和技工都必须全身心投入到主动控制、设计权衡与实物构建的实践过程。
  • 凸显了“物质”的重要性,产品、信息和流程都是围绕着“物质”被组织。
  • 具有清晰的社会意义,在20世纪,科学日益成为“大科学”,它已经获得了产业组织的形式。

有必要区分“科学的”事实和“技术的”人工物吗?

“事实”的建设者与“物体”的建设者,他们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 如何去说服别人,
  • 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 如何在一个地方搜集足够的资源,
  • 如何提出主张,
  • 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传播对象。

Srdan Lelas曾说过:

“理论的真相也许要用观察和实验来查明,但并不因此意味着只有这些办法。真的自然是真的,就像是世界上有人存在一样自然。因此,当理论是真实的时候,我们通过它们与整个世界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世界产生过的作用都变得无足轻重,应该被擦除。”

看了这句话,我的脑海中蹦出慧能师的那抹著名的道情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果然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啊!

企业家要善于发现稀缺,围绕稀缺创造需求,围绕需求创造市场,立足市场发现新的稀缺,这才是基业长青的根本道理。整天把“实现”和“变现”挂在嘴边的人,不管他们披着什么样的皮,有几个真做出了了不起的产品,有几个真获得了他们最关注的大笔现金?

这个现象其实关联着当前中国市场上一个最大的稀缺点,那就是“真”

  • 真情怀,
  • 真产品,
  • 真服务,
  • 真功夫。

靠市场经济吃饭的人,对这个“真”的理解和作为,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够从市场上获得的东西,这是真的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C站开博暖场,系统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