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节中,假定了电磁场处于真空中(),而且没有材料实体。实际上材料实体是常常存在的。当媒质中出现电磁场,那么场矢量通过本构关系相互联系。
目录
极化
极化的原理(参考百科:电介质极化)
极化介质的电位移矢量
介电材料的损耗与损耗角正切
各向异性材料的电位移矢量与电场强度关系
磁化
磁化的原理(参考百科:磁化)
磁性介质的磁感应强度
各向异性磁材料
电磁(线性)介质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对于电介质材料(注意是介质,不是导体,导体是不会极化的),外加电场的存在使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极化,这加大了总的位移通量。
极化的原理(参考百科:电介质极化)
电介质分为两种:无极分子(电介质内部的束缚电荷分布对称.正电荷与负电荷的中心重合,对外产生的合成电场为0,对外不显电特性)和有极分子(束缚电荷分布不对称,正电荷与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本身构成一个电偶极矩,也成为电偶极子)。
无外加电场时,无极分子构成的电介质不显电性;有极分子构成的电介质虽然包含无数电矩,被称为固有电矩。但由于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宏观来看仍然不显电性。
一旦外加电场,无极分子正负电荷受力被拉开中心微笑距离形成电偶极子,产生电矩。自然这些电矩的方向和外电场方向平行,且外电场越强,正负电荷位移越大,电矩矢量和就越大。由于这种极化是正负电荷反方向位移形成,被称为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
对于有极分子,外加电场使固有电矩受力,使得每个固有电矩一定程度平行外加电场排列,宏观上就形成了电场。同样地,外加电场越强,固有电矩排列形成的电场就越强。由于这种极化主要靠固有电矩定向排列产生,被称为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极化矢量被称为电极化强度,用符号表示,并有:
在极化介质中,电极化强度矢量是和电场强度矢量同向的,也就是在相同外加电场强度下,极化强度越大,电位移矢量就越大。可以理解成:电(电流?电场?电荷?)通过电介质更“困难”。
在线性媒质中,电极化强度与外加电场()呈线性关系,也就是与相同电场在真空中的电位移矢量()成正比,设与后者的倍率为电极化率(susceptibility),有:
当然,电极化率可以是复数。
我们也可以这样写:
其中,的虚部()被认为是电介质中,由于偶极子振动阻尼而产生的热损耗(实部代表介质对外加电场的响应能力)。真空中不存在这一虚部,是无耗的。考虑到能量守恒,虚部必须是负数,所以一定是正数。
介电材料的损耗还可能考虑一个等效的导体损耗。在电导率为的材料中,传导电流密度表示为
将此式带入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的“麦克斯韦-安培环路定律”,并考虑复介电常数,有:
可以看出,介电阻尼()引起的损耗和导电损耗()是不同的,两者之和可以看作总的有效电导率。我们感兴趣的量是损耗角正切,定义为:
可以看成总位移电流的实部与虚部之比(类似于电容器中,损耗角正切表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之比)。微波材料总是用其实介电常数和一定频率下的损耗角正切来表征的。
对于各项异性的材料,极化强度、电场强度和电位移矢量之间的关系将更复杂。这些矢量之间最一般线性关系取二阶张量(dyad)的形式,用矩阵表示为:
可以看到,对于各向异性材料,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各向同性只是特殊情况——[]矩阵是一个对角阵。
磁化的原理(参考百科:磁化)
磁性材质中,有很多微小的磁畴(磁偶极子)组成,磁畴拥有磁矩(比如核外电子的绕轴运动就产生一个闭合回路,就有磁矩产生),同样是因为无规则热运动,导致材料宏观不显磁性。
而外加磁场后,导致了这些微小磁矩受力定向排列,当各个磁畴的方向趋于一致时,整块材料对外就显示出磁性。磁化也就是让磁性材料中磁畴的磁矩方向变得一致。
外加磁场使磁偶极子有序排列,产生的宏观磁场可以用磁极化矢量/磁化矢量来描述:
对于线性磁性材料, 和 是线性相关的,可以引入磁极化率(复数)表征关系:
其中虚部同样表示阻尼力引起的损耗。而不存在磁导率,是因为没有实际的磁流。
对于各向异性的磁材料,也具有类似于电介质的矩阵关系:
在电磁线性介质中(),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写成:
以及本构关系:
其中,可以是复数。且上述公式一般不能写成时域形式,因为和,和之间可能存在相移,而的复数形式就已经考虑了这一相移。
本节先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