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er是2017年Google在Computation and Language上发表的,当时主要是针对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提出的(之前的RNN模型记忆长度有限且无法并行化,只有计算完 时刻后的数据才能计算 时刻的数据,但Transformer都可以做到)。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Self-Attention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Multi-Head Attention。
self-attention或者transformer的相关资料,基本上都是贴的原论文中的几张图以及公式
假设输入的序列长度为2,输入就两个节点 , ,然后通过Input Embedding也就是图中的 f(x) 将输入映射到, 。紧接着分别将 , 分别通过三个变换矩阵, , (这三个参数是可训练的,是共享的)得到对应的 , , (这里在源码中是直接使用全连接层实现的,这里为了方便理解,忽略偏执)。
其中
Transformer是可以并行化的,所以可以直接写成:
同理我们可以得到 和,那么求得的就是原论文中的Q ,就是K , 就是V 。接着先拿和每个k进行match, 点乘操作,接着除以得到对应的α ,其中d代表向量的长度
,在本示例中等于2,除以的原因在论文中的解释是“进行点乘后的数值很大,导致通过softmax后梯度变的很小”,所以通过除以来进行缩放。比如计算:
同理拿去匹配所有的k能得到,统一写成矩阵乘法形式:
接着对每一行即 和分别进行softmax处理得到 和 ,这里的 相当于计算得到针对每个 v 的权重。 到这我们就完成了 公式中部分。
上面已经计算得到,即针对每个v的权重,接着进行加权得到最终结果:
统一写成矩阵乘法形式:
到这,Self-Attention
的内容就讲完了。总结下来就是论文中的一个公式:
刚刚已经聊完了Self-Attention模块,接下来再来看看Multi-Head Attention模块,实际使用中基本使用的还是Multi-Head Attention模块。原论文中说使用多头注意力机制能够联合来自不同head部分学习到的信息。Multi-head attention allows the model to jointly attend to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 subspaces at different positions.其实只要懂了Self-Attention模块Multi-Head Attention模块就非常简单了。
首先还是和Self-Attention模块一样将分别通过 得到对应的 ,然后再根据使用的head的数目h进一步把得到的 均分成h份。比如下图中假设h = 2 然后
拆分成 和,那么就属于head1, 属于head2。
论文中不是写的通过映射得到每个head的吗
在github上看的一些源码中就是简单的进行均分,其实也可以将设置成对应值来实现均分,比如下图中的Q通过 就能得到均分后的 。
通过上述方法就能得到每个 对应的参数,接下来针对每个head使用和Self-Attention中相同的方法即可得到对应的结果。
接着将每个head得到的结果进行concat拼接,比如下图中 (得到的)和 (
得到的)拼接在一起,(得到的 )和(得到的)拼接在一起。
接着将拼接后的结果通过(可学习的参数)进行融合,如下图所示,融合后得到最终的结果 。
到这,Multi-Head Attention
的内容就讲完了。总结下来就是论文中的两个公式:
如果仔细观察刚刚讲的Self-Attention和Multi-Head Attention模块,在计算中是没有考虑到位置信息的。假设在Self-Attention模块中,输入 得到 。对于而言,和离它都是一样近的而且没有先后顺序。假设将输入的顺序改为,对结果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下面是使用Pytorch做的一个实验,首先使用n.MultiheadAttention
创建一个Self-Attention
模块(num_heads=1
),注意这里在正向传播过程中直接传入,接着创建两个顺序不同的 变量t1和t2(主要是将和的顺序换了下),分别将这两个变量输入Self-Attention模块进行正向传播。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m = nn.MultiheadAttention(embed_dim=2, num_heads=1)
t1 = [[[1., 2.], # q1, k1, v1
[2., 3.], # q2, k2, v2
[3., 4.]]] # q3, k3, v3
t2 = [[[1., 2.], # q1, k1, v1
[3., 4.], # q3, k3, v3
[2., 3.]]] # q2, k2, v2
q, k, v = torch.as_tensor(t1), torch.as_tensor(t1), torch.as_tensor(t1)
print("result1: \n", m(q, k, v))
q, k, v = torch.as_tensor(t2), torch.as_tensor(t2), torch.as_tensor(t2)
print("result2: \n", m(q, k, v))
对比结果可以发现,即使调换了 和的顺序,但对于 是没有影响的。
为了引入位置信息,在原论文中引入了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s。To this end, we add "positional encodings" to the input embeddings at the bottoms of the encoder and decoder stacks.如下图所示,位置编码是直接加在输入的中的,即和
拥有相同的维度大小。关于位置编码在原论文中有提出两种方案,一种是原论文中使用的固定编码,即论文中给出的sine and cosine functions方法,按照该方法可计算出位置编码;另一种是可训练的位置编码,作者说尝试了两种方法发现结果差不多(但在ViT论文中使用的是可训练的位置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