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这本1984年出版的书籍,还对现在设计师很有帮助 | 美感书单

与你分享公司没教的知识

最近不少新加的朋友都在问米田有什么书籍值得推荐,今年公众号内容就以此为主要出发点好了。做为一名看过1000多本书的设计师而言,选书永远是最头痛的部分。初始阶段,我会抽取些设计基础的书籍,基本每个艺术生都会在入学后需要接触的读物,希望这个系列你们会喜欢。

我将此系列命名为5分钟设计师阅读计划。

今天带来的一本书《艺术与视知觉》。

旧版《艺术与视知觉》
新版《艺术与视知觉》

两本书,自己只看过旧版。整体看下来收获很多,不过却很晦涩。或许是翻译 的原因,书籍里的语句又长又拗口。但是,硬着头皮看下来,你会发现很多设计的基础技巧。

本书一共十个章节: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线、色彩、运动、张力、表现。每一章节都通过列举建筑、绘画、雕塑等来实验形式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同的方式处理,会给人造成的视知觉。

引述:
视知觉在心理学中是一种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信息进行解释,并利用其来计划或行动的能力。视知觉是更进一步的从眼球接收器官接收到视觉刺激后,然后一路传导到大脑的接收和辨识的过程。因此,视知觉包含了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大部分。简单来说,看见了、察觉到了光和物体的存在,是与视觉接收好不好有关;但了解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有没有意义、大脑怎么做解释,是属于较高层的视觉认知的部分。

我们做的设计工作,很大部分是视知觉处理工作。所谓感觉很好,就是眼睛看到信息后,反馈给大脑,解释的结果。具体针对书籍所说的每一部分,作者都画了很大的心思和你解释背后的原理。往往这部分知识是我们欠缺。

这本书会告诉为什么这样设计,从心理学层面给人感觉会好,并附带一系列实验,让你和客户、同事吹牛时有据可循。

格式塔经典图形:人类是多维观察物体,里面皆有杯子也有两个人

聊起这本书,必须提三个关键字:

1、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2、美感——通过许多实验告诉你美感是怎么产生以及如何使用

3、设计基础——不同阶段翻看都有收获的读物

看完后还是云里雾里的对吧?

阿恩海姆——美国美学协会主席+形式感心理学创始人

鲁道夫·阿恩海姆(德语:Rudolf Arnheim,1904年7月15日-2007年6月9日),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曾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

他认为知觉是艺术思维的基础。并由此提出了“张力”说,认为力的结构是艺术表现的基础,而“同形”是艺术的本质。他的代表作包括《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作为艺术的电影》等。

阿恩海姆很注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构图、笔墨、色彩三个方面体现了艺术品中的形式美。

“阿恩海姆把自己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建立在现代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之上。”

阿恩海姆

视觉设计的隐藏属性“力”

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阿恩海姆将物理学上的“力”引入艺术领域,认为观察者所看到的“力”可以看作是活躍在大脑视中心的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或者就是生理力本身。

这些所谓“力的作用”虽然在本质上是大脑皮层的生理现象,在心理上却感受为被观察图式各部分本身的性质。

image

美国DC公司出品《守望者》漫画第二集截图

力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指向性。作者通过通过在一个白色正方形中贴一个黑色圆面的图示引入了“力”的概念。

如下图展示的图示。

这个圆点处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我们不用任何度量,就能大致了解这个图形处于居中的位置。

明显居中的圆点

这个习以为常的感知,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当圆点向右放置时,明显能感觉到已经偏离中心。这时候,同样没有使用任何度量工具,譬如尺子或参照物。

对图形敏感的同学,还能感受到圆点有一种要离开原来所处位置的趋势——向某一特定方向运动。

感觉明显偏右的圆点,且有一定的运动感
无需测量就知道结果

阿恩海姆认为,“从心理上说,黑色圆面这种运动的趋势存在于任何一个观看者的经验里,它有自己的作用点、方向和强度,它们就合乎物理学家们对‘力’所下的定义。基于上述理由,心理学家们才给它冠以‘力’的名称。”

变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就是我们世界由力构成。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这点没有人有反对意见吧。

磁场本来就是力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球类似于上图的磁场

换成在视觉领域,虽然物体形状和颜色等构成形式的基本属性已不再是具有物理属性的东西了。

特别是平面领域,更多看到只是二维的形象。但是视神经的积极组织、创造出的力的式样。尽管物体本身实际上并不真正具有动力,但这种动力确实存在于人们的知觉中。

第一个关键点:《艺术与视知觉》告诉我们,任何“艺术家(设计师)的目的就是让观看者感觉到‘力’的存在。”

做设计就是处理“力”的过程

汉代的绘画与雕刻无不呈现一种飞舞灵动之势,图案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之龙构成,动物也常常是除遒劲雄壮之外,还要加上一双能飞的翅膀。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静态的画面加上这些元素就动起来了?

云纹,平面的图形有一种运动的感觉
雷纹,平面的图形有一种运动的感觉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认为,任何视知觉形式的达成都是在其自主作用下进行的,有一个动力机制在起作用,所有创造出来的形式,也都呈现为动力式样。

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意义”或“意蕴”都需要视知觉形式动力来表现。“如果不是凭这样一些表现性的‘力’的主导作用,一幅画就会沦为纯粹的死的物质呈现。”

有点抽象对不对,书中很多理论都是这样的抽象。

举个例子,

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铜马昂首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足踏在一只飞鸟的背上,飞鸟惊诧地回头观望,喻意神速。这一构思巧妙而科学,整体的支撑点很小,但重心稳定。关于该造型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说马的速度极快,另一种解释是该马为神话中的天马,因此在鸟之上。

马踏飞燕

再举个例子,

为什么比萨斜塔这么出名?因为它的力作用违反常规标准。正常状态,我们的认知都是宝塔是正的,是尖的。

就像一句话,xx有限任公司。这句短语我们时常听到,并不陌生。但是当我们将这个词语变成“人生有限公司”。感觉一下子就吸引注意力,在普通的状态下,加上些许反常规的名词,就变得富有哲理和趣味。

比萨斜塔

换成斜塔,其实是相似,单纯看斜塔本身,只是因为倾斜就变得有趣么?当然不是,倾斜只是代表一种趋势,向右侧倾倒的可能。往往这种在作者的理论中,就是给人产生不舒服感的源头。

比萨斜塔的力造型

当我们用动作去支撑这种倾斜时,结果才变得有趣,譬如下图。只是简单的举起双手,做托举状,就感觉认为一下子变得特别有力量。这种基于力的视觉效果,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你会琢磨,一个人怎么能举起一座塔?

比萨斜塔的创意

这本书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会从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线、色彩、运动、张力、表现这些方面解释背后的原理。

上面的例子就是平衡案例,影响平衡的因素:重力、方向、顶与底、左与右等等,还有心理平衡与物理平衡存在的区别与联系。

平衡给人的视觉因素很多,我们在观察一个建筑物的时候,就拿巴黎圣母院来说吧:当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感觉是很神圣的,华丽的外表,中轴对称的形式,让人们对宗教产生了一种无言的崇敬。但是有多少人去认真分析这座建筑的平衡之处呢?

平衡可以从画面的重力来下手,也可以将其画面的色彩进行调整等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为了使其画面有个视知觉上的平衡感。

再者以张力为例,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专业人士说画面的张力不够?

那什么是张力呢?

书中聚了马里尼的《人与马》的例子,作品在高宽深三个纬度上全面外拓,马头向前,人仰向后,人的双臂伸向左右,马腿向下……人们欣赏它时,会感到雕塑内部的“张力”正试图冲破表皮,向空间无限放射似的,这种空间最大化的追求是雕塑不可或缺的形式特质。

马里尼的《人与马》

雕塑造型中运用倾斜、变形、膨胀、不对称以及节奏与韵律上的变化,就可以产生出“张力”,从而也就产生出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类的夸张造型①
类的夸张造型②
类的夸张造型③

总结

这本书利用了心理学来告诉人们为什么会对艺术有美的感受并进行了深度剖析和解读,其间大量的分析和例证为我们这些入门级的学习者们理解艺术的原理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由于翻译的原因,阅读起来会有些吃力和乏味。

但是作为一本专业艺术院校,平面设计专业老师都推荐的一本基础书籍还是有值得一读的地方。

为了写这篇书评,我又重新翻阅了这本书籍,真的感觉到这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美学读物,不同年龄段读起来感觉也不太一样。

关键字:

1、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2、美感——通过许多实验告诉你美感是怎么产生以及如何使用

3、设计基础——不同阶段翻看都有收获的读物

参考资料:

〔1〕《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着,滕守尧、朱疆源 译;Berlin Mural, 1986 - Keith Haring 1986年 Keith 受邀参与柏林墙涂鸦


陪你学习公司&学校没教的知识

微信号:izddesign

你可能感兴趣的:(豆瓣8.6,这本1984年出版的书籍,还对现在设计师很有帮助 | 美感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