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摩挲 余音大地

        挑书那天,她在我准备把《纸牌屋》拿出阅览室时,说:“你要不考虑一下这本?余秋雨的,很值得你一读。”

        几番踌躇,我选择了这本黑皮、有小半朵金色祥云图案的书,亦或者艺术品——《摩挲大地》。它摘选了文化苦旅全书的经典篇目,是余秋雨的眼,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悲怆角逐。作此篇,聊表观感。

《摩挲大地》

        你现在进入了这本书。

        你本想待在原地静观沧海桑田,但你做不到的。感受到了,对吗?是有一股溢于纸墨间窥不见的魔力,让你碰到了中华的基因,一种融化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的DNA:你或悲慨交加,或义愤填膺,又经常会反复研读,失神于余秋雨的笔下……

余秋雨

        不用惊狂。一切是共鸣,亦或本性,一种只有在文化面前才能虔诚俯首的本性。文化是不逝的盛世余音;此刻,你甘愿化为秋时的蝶雨,摩挲大地,和文化浑然一体,体味万千思绪。其间的悲鸣,是印象最深的。

        这里有为文化的两声悲鸣。

        所有的开始,都是:缓缓地,你听到了——是哭声,像一匹受伤的狼在黑夜里嚎叫。

        你随余秋雨到了道士塔,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的家。这里有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个满满实实的藏经洞。20世纪初匈牙利人斯坦因能成功以考古学家的身份取走敦煌藏经洞的近所有文物,除王圆箓管窥之见,还有一位“翻译臣子蒋孝琬的“大作为”。作为一名完整存在的华夏人,他为了这份外国考古“事业”使出浑身解数,内心毫无一丝对可怜的父母之邦而生的忧虑或亏欠。就这样了,助纣为虐,文化赤身裸体任人宰割。人之愚钝,乃悲鸣之一。

        后来,斯坦因用了二十九个大木箱等在沙漠中运着藏经洞里的稀世文物。余秋雨止不住愤懑,撕破了时空,急匆匆把你一同拽到了沙漠中间,站在了他们车队的正对面阻止他们这场犯罪。余秋雨有胆,想象着车队果真被你们拦下来。但是,把这里二十九车多的文化拦下来了,又能置于何处?你和他,都想到了:于时,官仕腐朽,军阀混淆,洪流兵民……几经周折,却发现,远不如把它们放在外国博物馆厚厚的玻璃来得安全。世之混沌,乃悲鸣之二。

沙漠

        不甘啊!于是你和余秋雨,都跪倒在了沙漠里。本应该是一片阒寂的,但你们抬头再看了看凄艳的晚霞——那里,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你们再也忍不住了,痛哭流涕,头晕目眩。哭声随着夹着沙子的风飘得很远,很远。突然,你回过神来,发现最开始听到的那像受伤的狼在嚎叫的哭声,竟是自己的。

        等待的,将是你与文化的一场流浪,一场自我追寻,一场永恒的角逐。与其停留于无止境的悲鸣,不如继续和余秋雨一起,为文化的生长,努力寻觅甘泉。

        秋雨摩挲,余音大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秋雨摩挲 余音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