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书评

一,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两人访谈形式的对话书,一位是日本著名医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山本伸弥,另一位是日本将棋棋士“永士称号”获得者,将棋史上最强棋士之一的羽生善治。

通过两位的简单跨界交谈,我们了解到了iPS细胞,医学的历史和未来,医学研究对人类伦理的冲击,AI对棋界的挑战,以及AI和人类的差别在哪,也从侧面了解到了美国一些优秀的东西,例如创新土壤,科研环境等等。

二,我的感触

1. AI在隐性知识层面的学习和应用现在还不能超越人类。

显性知识就是那些能用符号,文字等形式呈现的东西,例如我们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与它相对而是隐性知识,要学会这些知识,我们很难用文字符号等形式去描述它,或者说只能描述个大概。

例如游泳,我们不能只靠教练说游泳的技能,自己却一次也不下水去尝试,那是永远学不会的,再比如学开车,不能只看别人开车,自己就会了,真正学会开车只有自己上车去体验才行。

我们想要让机器真正学会这些具有隐性的知识,只有我们自己能明确定义这些具体隐性的知识,然后才能量化它,进而用数据表示它。

根据我们人类进化了几亿年形成现在的生物体,我们能否找到一些设计AI的灵感呢?我们学习隐性知识时,其实我们全身都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身体四肢各个肌肉都在配合,最终形成潜意识的肌肉记忆。

现在的深度学习表面上是模拟人类的学习行为,虽然也表现出了很不错的效果,但内在机制真的是否和我们生物学习的本质一样呢?这也很值得怀疑。要想AI长足地发展,还是需要生物学的进一步探索为基础。

2. AI设计的一个阶段目标是让机器拥有感情。

如果我们能把人类那些软性的品质尤其那些积极的软实力,通过某种方法量化出来,那么我们就能让机器学习到。

也就是说只要能够量化,把这些量化的品质变成显性知识,然后通过我们的常规手段,例如面向对象或者其他方法表示这些感性的知识,从某种角度看,AI就也拥有了和人类类似的感情。问题是,这些东西我们人类自己还不知道该如何表示,只有一个宽泛的概念,定义等,所以在这一方向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感觉这是AI模拟人类感情的一个不错的大方向,但需要很多年后才能实现吧,而且需要跨学科的人才,例如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认知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这些都得涉及。

其实,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在大学内开设了一门新学科,就叫AI(人工智能),不过,现在的人工智能学科还是过去计算机科学的模式,教的内容也和传统计算机学科没啥明显的区别,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罢了,新瓶装旧酒。

甚至有些落后的学校,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都没分开,更别说从计算机科学分支出AI了。从学科上来看,我们就已经落后了,也难怪深度学习里的很多不错的模型,例如Transforms,Bert等等都是国外搞出来的。

3. 一个国家的科技发达,创新水平和这个国家的制度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美国他们国家螺旋形的人多,而日本人更倾向直线形。螺旋形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不怕风险,不畏惧挑战,年轻有活力,我这里说的年轻不是指物理年龄上的年轻,而是指心态上的年轻。直线形则代表着稳定,没有风险,生活缓慢,有种陶渊明田园式的味道。

从国家角度来说,国家更希望螺旋形的人才多一点,但从个人角度来看,人们则更多追求的是安稳小康的生活。那么,这个问题就又变成了一个经典的问题: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那么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又该如何去调和这一矛盾呢?

三,本书特色

语言风格是本书一大亮色,两人对话很温和,表达也很细腻,很有日本民族特色。

学日语一段时间了,每次看日本人写的文章就有点啰嗦,但就在这啰嗦中表现出了情感上的细腻和思考上的深度。

学英语能让我们更大,思维大,格局大,视野大,但学日语能让我们更小,情感小,心理小。

四,我的看法

两位毕竟都不是AI领域的人,所以对AI不能更加细致地评说,而只能聊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题。但通过他们的交流,给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医学和将棋界的窗口。

总体来看,这本书值得看一看,整本书不到7万字,大概花个几个小时就能看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