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图,你看看觉得有没有道理:
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事件描述人“M”(下称“M”)把保险是比作投资看的。
上图主要信息汇总:
事件中的父母给自己买了一份重疾险(看保费规模大概在十几二十年前买的保险,当时只有寿险+重疾险,这里便于简单理解,就视为重疾险),定投了15年(估摸着,基本上是这样子),每年保费1000元,总保费15000元,第N年(一定是15年保费交完后)出险,理赔金额为15200元;
“M”把保险看作一门生意,所以以投资收入来计算保险利润;
根据投资收入的算法:
利润= 收入 - 成本
所以:
200元(利润)=15200(收入)-15000(成本)
而这15000元的保费,还被看作“机会成本(经济学术语,简单说是不做A而做B的损失)”,认为如果做了其他投资,比如存了银行,利息都比这个高;
“M”的说法在理,但还是有人会感觉哪里不对?
1、有的说保险一共交了15年,是15年后才算收益的,这个算法不公平;
2、有的说保险不是说有保障的吗?不能光谈钱;
3、“M”说“下一年理赔金额比上一年更低”,重疾险有这种情况吗?(后半段说的太模糊,这个问题本篇就不讨论了)
既然是花钱办事,保险又是和钱作为结果挂钩的,老百姓拿保险和投资做对比我觉得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出在哪呢?
为了同等对比保险的“收益性,我举一个投资的例子:
①小王准备投资一个项目(不经营、只出钱分利),这个项目国家政策支持、政府立法完备(保证不破产);
②计划每年投资10万,投资15年,总投资150万;项目老板告诉小王,这个项目的生意每年有很大概率收益暴利,而每一年收益暴利就能让小王单年度挣上150万;
③如果在投资前15年中,任意一年收益暴利,小王当年就能获得这150万,且接下来几年小王的投资款项都不用出了(节省了成本),如果后续继续收益暴利,小王继续享有收益,最高享有5次(最高享有750万收益);
如果在项目非常顺利的情况下,小王第一年就获得了收益暴利,那收益计算如下:
140万(利润)=150万(收入)-10万(成本)
投资收益率=140/10=1400%
小王当年的投资收益率1400%!
④如果项目运行一般:在15年投资结束后的第16年、第17年才相继收益暴利,各挣了150万,也就是300万,小王算了算收益率:
150万元(利润)=300万(收入)-150万(成本)
投资收益率=150/150=100%
小王第17年投资收入实现了翻倍;
⑤根据未来最高能享受5次的收益暴利,也就是最高获得750万,小王又算了算收益率:
600万元(利润)=750万(收入)-150万(成本)
投资收益率=600/150=400%
小王的终身投资收入也可以翻5倍;
⑥整个项目保本,就算一辈子这个项目也没有收益暴利,至少能拿回150万的本金;
⑦请问,一个资金保本、项目运行一般收益也能翻倍、终身收益翻5倍,如果搏一搏、单年度投资收益率有望达到1400%的项目和市场上通常3-5%收益率的项目,你是小王,你会做哪个?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个项目就是保险。那为什么还要举这个例子呢?
因为如果直接举例我们身上的保险就太难听了,可能内心这一关也接受不了!
比如:
①什么样的情况下实现1400%的收益率?
答:在第一年买保险、第一年出险的时候;
②什么情况下收入实现翻倍?
答:得过两次重疾的时候:比如第一次的癌症、第二次复发;再比如年轻的时候得过甲状腺癌、年纪大的时候得了老年痴呆;
而其中说到的“投资款不用出、收益继续享有”、不破产、项目保本且享受5次收益暴利,在保险中是有依据的(此处不讨论);
上面说的情况现实中是否存在?
实际保险理赔中,第一年出险的不少见;
而癌症、癌症复发和年纪轻的时候得过大病、等年纪大的时候再得了老年痴呆(脑神经的普遍退化),在现实生活中也真实存在;
这些情况都属于多次重疾、多次赔付。
但是如果谁这么直接了当和你说,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听着是不是很欠揍?
所以大家通常不会把保险去和投资理财直接比较。
还有一个不与投资做对比的原因:保险更注重“风险对冲”功能
投资方式有很多种,你是否有听过:
1、在你投资的时候因“个人突发情况而不能继续投资”,对方可以提前认可你投资成功、并且给予你收益的?
2、或者因你的“个人突发情况”,给予你一定帮扶,从而度过这个困难时期的?
比如你投资买房而办的分期贷款,1年还10万,一共要还30年,而30年当中哪有人保证不发生风险的?
万一发生了,房贷的钱能不能还上?一旦还不上了银行会跟你说不用还了、房子还是你的吗?
真实的结果就是银行会催收贷款、针对逾期贷款征收违约金,然后起诉法院、低价拍卖你的房子来覆盖不良贷款,涉及的法律诉讼费等等也会在处置回收款中扣除;
对你来说对个人征信记录会造成影响,如果因贷款还不上而被起诉到法院,可上报最高人民法院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俗称“老赖名单”,会被禁止乘坐飞机高铁等出行......
所以,实际投资中保险是唯一一个“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而且还给其他投资提供了“缓冲作用”。
最后补充说下“M”所说的机会成本问题:
当年“M”所说师弟的父母虽然有机会可以不买保险,可能有更多的收益,但是你怎么知道买银行理财是她们当时更好的选择呢?
也许当年,师弟的父母只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丈夫辛苦打工、母亲相夫教子,虽然钱不多,但是很安乐!对于投资也没多少概念(20年前父母对投资的理解可能相当于我们现在对元宇宙的理解);
对于存钱不求锱铢必较、但求安安稳稳,万一生病的时候能给家里留点钱(不要拖累家里或给孩子上学、给老父母看病)是对这个家庭的深深寄托,这时候买保险难道一定不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吗?
不用质疑每个人最朴素的选择。
我觉得十几、二十年前买保险的父母都是伟大的,哪怕那时候的保险“还不怎么样”!
你们觉得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