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

                                       

里仁篇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

1、好(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

人心被私欲所蒙蔽和束缚的时候,好恶就会有失偏颇。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就会成为性情至正之人。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注释】

1、 躬:躬行

2、 逮:追赶,及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评析】

一诺千金vs轻言寡信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注释】

1、德:修德或有德

2、邻:志同道合之人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评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不能独修成德,必求师友相扶。有德之人纵使身处哀乱之世也不会孤独,一定会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邻。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1、处:居、享。

2、去:离去、去掉。

3、恶(wù)乎:哪里,怎么。

4、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违:背离、离开。

5、造次:仓促、匆忙、奔忙。

6、颠沛:跌倒,这里指受挫折、穷困。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条讲的是君子对于富贵与贫贱的态度。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若这富贵是用不正当的方法,用不合道义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君子而言,不安处此富贵。也就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是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一般。对那些不义的富贵,孔颜看得如浮云一样,一点没有贪图心。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所以君子对于富贵与贫贱的态度主要是看是不是合乎于道。君子追求仁,时时刻刻以此标准要约束和要求自己,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终身践行。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注释】

1、位:职位

2、立:在官位而有建树。

3、求为可知:先求所以立其位之才德。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评析】

学而优则仕,古人读书都是求功名,官位是一切读书人的所求。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勿愁我不为人知,但可求其可以为人知之之道。孔子要告诉弟子们的是放下名利心,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

于我们而言,作为一名教师,管理人员,首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在管理方面,重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重视自己内在才德的修炼。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里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