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个艺术基因也能学好芭蕾吗?练习舞蹈的三大误区



1. 为什么没被训练成“天才”——训练为何会有差异呢?

有时候,你是不是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也一直上课、受训练,可是却没到达到同龄其他同学的训练效果,为什么我没有被训练成“天才”?这里或许不单是说芭蕾,也包括钢琴,或者其他任何训练。

答案或许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即便是在同样程度的训练之下,总还是会有参差不齐的训练成果。

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在哪呢?简而言之,因为训练方法不对。这个训练方法,并不是指,老师在课上指导的方法,而是说,课后以及自己在执行训练的这个方法,是不是正确。

 训练方法是分为有效的训练和无效的训练,而我们大多数人常常陷入到了无效的训练中。

    

2. 区分有效和无效训练——你是否在进行“有效训练”呢?

那么,怎么区别有效的训练和无效的训练呢?

打个比方,有一个小孩子正在练习踢腿,老师过去问她:

你每天都训练一个小时,可是你每次做这个动作,两条腿的膝盖还是弯的、脚还是没绷,而且蒯脚,胯的位置也不正、塌腰、驼背...一大堆问题,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呀,我每天都在练呀。

老师问,那你每天踢多少次腿次?

学生说每个方向一两百次吧。

老师再问,你做对了多少次?

学生说不知道,五次或者十次吧。

老师又问那你怎么练的?

学生说不知道,我只是一直在踢,保证踢够了次数完成作业。

这样的场景熟悉吗?我们一直在练功、写作业、一直在作题、一直在跑步、一直在下棋,一直在弹琴,可是大多数人既没有成为学霸、运动健将,也没有成为芭蕾舞演员、象棋高手或者钢琴家。

为什么?因为我们进行的是天真的练习,虽然埋头在干,但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


3. 练习的三种误区——“长时间”“重复”是正确方法?

事实上大多数人对练习有三种误区:

第一种误区,是觉得练习可能没有太大的用,能力主要受基因限制。有人会说“我天生节奏感差,而且身体不协调”,“我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我不认路”,“我没办法做得更好”……可是,其实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来改变自己,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心态

第二种误区,是认为只要练习的时间足够长了,能力就慢慢好了。如果做的时间足够长就会足够好的话,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街边下了很多年棋,但是棋艺还是很差的臭棋篓子了。

事实上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并不能提高成绩和表现,它有时候还会让我们停滞不前,并且使能力水平缓慢下降。

第三种练习的误区,是认为只要努力,足够刻苦勤劳,就能提高成绩,就会更加优秀。可是,除非你有专门的恰当的练习方法,否则即使加倍努力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

就像是上学的时候,一定有一个最勤奋、最刻苦、最努力的同学,每天不停地加倍学习,而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可是他的成绩却没有配上他努力的程度。

有效的练习,并不等于长时间的练习,也不等于重复的练习,只有正确方法的练习才能真正有效。

本文观点参考安德斯·艾利克森所著的《刻意练习》,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那个艺术基因也能学好芭蕾吗?练习舞蹈的三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