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病了,却要孩子吃药(二)

图片来自于网络

       文/陈欣

       今天我们继续针对这个话题,做深入地探讨。

       案例:

       来访者,女,重庆市某重点中学初二的学生。症状:厌学,三天两头以身体的各种不适不去学校。成天什么都不做,也不出门,无数次用刀片悄悄地划破自己的手臂,觉得很爽。无数次动过自杀的念头,也在父母面前扬言,只要他们不满足自己,就要跳楼。父母每天战战兢兢,不敢对孩子有丝毫的怠慢。母亲担心孩子出事,每天疲于本命与单位和家之间。经医院检查:双相情感障碍。

       家庭情况:父母关系不和很多年,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孤独的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还要工作。坚持这么多年不离婚的理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心理咨询进行到最后的某一天,一家三口,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孩子郑重地哀求:“我求你们离婚吧!如果你们早点离婚,也许我不是今天的样子,如果你们尽快离婚,我的病就好了!”父母当场愕然,他们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多年的坚持和牺牲,看似伟大的背后,原来是导致孩子生病的罪魁祸首。

       有人说,不正常的孩子背后肯定有一个不正常的家庭。什么是正常的家庭?有人会说不正常的家庭就是:单亲?离异?丧偶的家庭?一家三口,小康之家才是正常的家庭,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尽然。中国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心理学家观察发现,有问题的家庭背后,令人惊讶的往往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批评、抱怨、指责、冷酷、控制。而这些让人不舒服的表达,在家庭成员之间互为因果。因此,基于家庭系统理论的观点,摒弃了“正常”和“异常”的概念,强调家庭过程中有利于维护家庭功能的整合和维持的模式。

       对于某些特定的家庭,非常态运行的模式,反倒可以维护家庭功能的良好。比如面临感情破裂的夫妻,分居或者离异可能更有利于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发展。也就是说两个人天天吵架,或者是冷漠,还不如离婚,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更有利。

图片来自于网络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说,夫妻之间的冲突不是正常的吗?是的,诚然,家庭中的冲突是家庭运行模式的正常表达和优化的过程。但是,在家庭中,冲突很容易越过边界,干扰到其他系统。比如,夫妻之间吵架,双方正满怀愤怒和委屈的时候,孩子回来了。因为父母的心情不好,孩子做事可能会小心翼翼,故意讨好父母。此时,夫妻之间的模式就开始影响到亲子之间的模式。

       更常见的是,一方会反复地在孩子面前痛诉另一方的种种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痛哭流涕,悲痛欲绝,让孩子那颗善良的心倾斜到所谓“弱势”的一方,这样有意或无意的拉拢孩子,站在自己一边,鼓励孩子拿起“正义”的武器,去谴责、评价另一方的各种“不堪”;有的会威胁对方,如果执意要离婚,自己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会不会因为伤及孩子,自己无法确定;还有的,会时刻打着“爱孩子”的旗号,绑架孩子,绑架对方,正面谴责对方的不是,谴责对方不为孩子着想,没有家庭责任感,光想着自己舒服而想离婚......就这样家庭中两个人的冲突变成了三个人的伤感,这就是“家庭关系的三角化”。


图片来自于网络

       “家庭关系三角化”的表现:

       一、绕开。夫妻一方把关注点从关系冲突,转移到关注孩子的消极面,这种三角化叫“绕开”。据调查,80%的孩子的虐待是由家庭实施的,家庭的冲突导致孩子成了替罪羊。对于孩子学习过分关注,忽略孩子其他的优点,批评、指责、打骂孩子,导致孩子出现厌学、躯体化、抑郁等问题。

       二、跨代联合。父母当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尝试获得孩子的支持来反对另一方,与“绕开”不同的是,跨代联合的孩子获得的多是父母的支持、鼓励、亲密。很容易形成“秘密联盟”或“隐形联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妈宝男”,当妻子无法从丈夫那里获得爱与支持的时候,只有紧紧的抓住孩子,把爱和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种母子关系紧密的不是真正的爱和支持,而是母亲的失望、愤怒、焦虑、忧伤的补偿,是对丈夫无法胜任的愤怒,是对夫妻关系失衡的代偿。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容易出现性心理和性功能的缺陷。

       三角化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出现人格障碍,情绪障碍,躯体化,以疾病的方式,将关系的冲突表现出来。其实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时候,就是一个信号,在提醒父母去关注、反思夫妻关系模式是否出了问题,然后寻求专业人士,指导自己去改变自己,而不应该把一切归咎于孩子身上。

       愿所有大家庭都和睦,愿所有的孩子都健康成长!


图片来自于网络


陈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首批中级私人心理顾问,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高级催眠治疗师,绘画分析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长病了,却要孩子吃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