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点宏观知识(二)

上次介绍了一些宏观指标以及指标对经济可能的影响,这次聊聊有经验的人是如何利用指标和其他工具来分析宏观形势,进而来指导投资决策。

上期还少提了汇率这个重要指标,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它是各个国家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的金融手段。汇率会因为利率,通货膨胀,国家的政治和每个国家的经济等原因而变动。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汇率下降,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反之,则相反。

人民币汇率通常指人民币兑美元的比率,即一人民币兑换多少美元,人民币汇率上升即人民币升值。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取决于中国和美国的基本面以及全球经济的相对状况。而汇率的短期波动和市场情绪、各国央行的态度、政策相关。

一般来说,人民对某个国家货币需求越旺盛,此国的汇率就越高;如果一个国家投资机会多、收益高,以及大家对该国有信心,对它的货币需求越高,汇率也越高。

人民币汇率对个人来说,除了影响出国、海淘之外,对股市也有一定影响。一般人民币升值,利好股市,因为升值说明人民币抢手,会有不少资金流入国内。人民币贬值,资金可能会出逃,利空股市。

补充几句,每个国家面临三个目标,保持货币政策独立,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允许资本自由流动,三件事都很重要,但最多只能选两个目标,不能同时兼顾。上节提到的利率跟货币政策相关,而资本的自由流动,跟国家管制政策相关,我国目前对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尤其是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管控比较严,因为短期资本更容易做投机的事,不利于经济稳定和发展。历史上某些国家的危机也是由于放松资本管制造成,比如20世纪九十年代的泰国。

其他可能要关注石油和黄金的价格,它们在宏观分析中常常用到。石油是最重要的大宗商品,黄金是重要的避险资产,也都是宏观经济的领先指标。

汇率数据可以在外汇管理局查看,其他数据在东方财富网页中大部分可以找到,许多数据源头是【国家统计局】和【央行】,多从源头去查找数据。

拿到这些各类指标数据是为了对经济进行基本面分析,了解当前或者最近时间段的宏观情况,更重要地是要分析和预测将来一段时间的的宏观形势。对投资来说,它关注未来是怎样的,你的预测越符合实际,对你的投资越有帮助。

对未来影响的因素有很多,通过指标数据可以看出一点端倪,但它们更多地可能是用来验证你的假设。并且,作为业余人士,我们常常被数据的简单相关关系所误导。看数据要确切理解它的含义、计算方式口径和内部的具体结构。

比如8月份提到美国二季度GDP同比暴跌34.8%,而我国GDP二季度增速是正的3.2%,单看数据可能会觉得美国经济二季度受影响很大,但其实二者的计算口径不同,美国是把季度的数据按照年化叠加了,所以计算出值比较大。如果按照和中国的统一计算口径,计算和去年二季度同比数据,美国二季度大概是下滑10%左右,这样看起来还算正常。

再比如CPI的增速,一般超3%国家就会关注,是否通胀过高。但是拆开看的话,目前CPI中猪肉价格占比很高,所以猪肉比较贵的时候,会较大影响CPI,而实际物价可能并没有那么高。核心CPI会去除食品和能量,更容易反映全社会消费商品的价格水平,所以看这个指标更能体现通胀水平。

再比如8月社会融资总额增长13.3%,数字比较好看,社融又跟经济有强相关性,是好的预测指标。大家会觉得信心起来了,消费投资起来了。可把数据拆开来看,看数据具体结构的话,发现增量主要来自国债、地方债,来自政府,而居民和企业部分的消费投资欲望并没有起来。

上述几个例子均来自香帅的金融时事直播,我们会发现懂行的人看数据是看门道,而我们看得太粗了,很可能误导自己。数据看得细,才能真正发挥预测作用,所以我们先从了解数据含义、从哪看入手,慢慢来。

政策是对经济形势和资产价格影响特别大的因素了,这是要重点介绍和关注的,不光在中国这样,在美国也是一样。华尔街有句谚语,Never fight against the FED(永远不要和美联储作对)。看看今年疫情美股的表现就知道了,当时看着它天天熔断,大跌30% 40%多,后来美联储大放水,各种救市,看看纳斯达克、标普500指数这V形反弹,看得我目瞪狗呆,这就是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力量。

现代国家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对经济进行管理。

货币政策主要是供给端发力,调节水库的放水量(货币比作水),调节利率、货币的投放量,主要是通过银行体系来实施完成。

财政政策是需求端的发力,调节田里的用水量,调整政府的财政支出的数量、项目的审批、税费,主要是发改委、财政部各个部分来协作完成。

货币政策怎么看:一:看用词 二、看每年的变化 综合来判断是宽松还是紧缩,当然还要辅以数据。

财政政策:要看财政总支出和财政赤字率的增长。

我们熟悉的降息、降准、M2等都和货币政策有关,每次资产价格的上涨(股票、房产)等跟货币政策都息息相关,一定要关注。

那我们怎么去了解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呢?要关注相关的会议和报告,通过会议报告来了解,当然我们可以看懂行人的解读。

重要的会议有这些:

全国党代表大会(五年一次,一般在9月、10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年一次,一般12月,是经济领域政策最重要会议)

两会(一年一次,一般3月,2020年比较晚,在5月下旬了)

国务院会议:全体会议一年两次,分别在1月和8、9月。常务会议每周开

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一季度一次,一般在季度第一个月的月底。

重要性是从高往低排列,跟时间间隔也有关系。间隔越久,越类似定基调的会议。通过这些会议报告,可以了解其中透露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比如每年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

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每年3、4月两会时,总理会做《政府工作报告》,香帅老师将政府工作报告比作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信号灯,红灯意味紧缩,黄灯是中性,绿灯意味着宽松。

读其中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描述的句子,跟以前的报告做对比,找边际变化,看看相比去年、前年是怎样的。还要对比相应的数据来验证、分析。

如果货币、财政政策都是宽松的话,资产价格上涨概率很高。都是紧缩的话,可能就要降低仓位,防范风险了。

如果货币宽松,财政不积极,资金会往金融市场走,金融资产价格上升。如果财政积极,货币一般,那就会钱荒,市场利率变高。

值得注意的是,重要政策文件的内容框架是不变的,分三块,历史、当下、未来,可以根据需求来看。政策往往也是连续的,所以文件中有很多不变的地方,也可以推导出重大政策一般也不会突然出现,之前的会议或文件会有征兆。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宏观政策对我们影响真有那么大么?我其实就深有体会。大概是在17年5月毕业到杭州,在16年9月开始找工作,当时全国房价都在涨(属于房地产的第三次调控周期中的放松阶段,大概14年中旬到17年中的样子),15、16年两年大概要翻了一倍的样子,比如上海、杭州。

我那时在上海高校找工作,一看上海房价涨成这样,觉得给家里压力会比较大,就调研了长三角附近的城市,发现杭州工作机会和薪资不错,房价也能接受(16年10月时还行,到17年5月我真正工作,期间杭州大致又涨了起码30%以上吧),就去了杭州。

宏观政策大致是15年开始连续5次降息、5次降准,鼓励银行发放住房贷款,还在推进棚改政策。房价从三线城市开始涨,又带动一、二线城市,整体大致翻了1倍吧。可见宏观政策的威力,利率可以看作货币的价格,降息可以认为钱更不值钱了,会导致资产价格上升。各位,以后看到连续降息、降准或加息、升准这类新闻,一定要敏感。

你看,这宏观政策,改变了包括我在内很多人的人生轨迹。18年又开始去杠杆,货币紧缩,当时自己也不懂,把一些工资来买股票、基金。18年恰好又叠加了贸易战,市场情绪也不好,亏得蛮惨的。包括一些我关注的基本每年赚钱的大V,也亏了钱。再后来19年货币政策宽松了些,再加市场对贸易战也有点习惯了,股票的行情好多了。到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全球都在放水,货币宽松,中美股市经历下跌后反弹,行情也不错。

这只是我切身感受到的,其实时间线再往前追溯,2008年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制定了“4万亿投资计划”,并在09年到10年放松了房地产调控,下调首付、房贷利率打折,这些大家都能了解到,可能有很多人没有及时上车,后来付出了更高代价去买房。10年到14年是调控的,很多地方房价在跌(包括杭州),其实又是很好的上车机会。总之,这里拿房地产为例,让大家体会到宏观政策对我们的巨大影响。

最后,我们能做点什么来更好地理解宏观形势,更好地投资决策呢?我想了大概三点:

1、多跟踪懂行人的分析,舍得为有价值的信息和课程付费,最终参考多人的意见,自己来独立决策。

时间是专家是否靠谱的鉴定器,挑选出靠谱人之后,多关注跟踪他们的观点。我经常关注香帅老师、徐远老师、骑行夜幕统计客(公号)、饭统戴老板(公号)、秦小明等人观点。香帅老师在得到APP上基本每月会有金融时事直播,徐远老师在公号每年对宏观形势有预测,都很有参考价值。

我也为上述等人的课程和信息付费过,可能有些朋友不太理解去付费学习这件事。我觉得要提高投资水平,还是要跟高手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行。只要自己能真正学到东西或者有价值信息,一点都不亏。大致算了下,在金融理财方面的花费几年下来最多4000吧,但投资收益远远超过成本,即使赚的钱不全靠那些知识,大部分也都有关系。

2、关注和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学习经验。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压着相同的韵脚。有时我们会迷失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看不清未来的路。有些问题,从身边和周围找不到答案,这时我们可以从更发达国家的历史中去学习,比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它们遇到的问题和经历的趋势,我们可能也会经历。

回到我们本身,改革开放40多年,也积累了无数的历史和经验,有不少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地方。拿近20年的房地产史来讲,大家是否深入了解它具体是怎么涨起来的?原因和背景是什么,有什么信号。又或是如何被调控,它的周期是怎样的。现在所处的阶段,后续可能会如何发展等等问题。这样后面你再经历一次周期的时候,大概率能从容应对。

当然房地产暴涨的历史可能过去了,但是证券市场呢。大家有没有研究过07、15年甚至93年的牛市,以及经常的熊市...它们的启动信号、背景,到顶的信号都可以参考和学习,说不定几年后就是牛市呢。在这次疫情中,有人就参考了A股在03年非典的走势来应对。

戴老板有篇文章推荐大家看看,《大江大河40年:改变命运的七次机遇》(百度直接搜即可),那里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也总结了方法论,有合法通道、制度套利、行业风口和资产红利四种,可以借鉴。

这里多说两句笔者的金钱观,读书人总会觉得谈论钱,追求钱会很俗。笔者也认同这点,生活不应该太功利。只不过,穷的时候,说淡泊名利,别人也不信,也会有很多因为缺钱产生的麻烦事,总靠父母也说不过去吧。金钱确实能解决生活中90%左右的麻烦问题。

所以呢,在穷的时候还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尽量多赚钱吧,赚钱没那么容易,能赚到一是说明你能力可以,二是说明确实为社会创造了价值。等真有点钱了,你要说自己看淡金钱,大可捐出去,回馈社会,这样才有说服力...有个up主的比喻蛮有意思,赚钱就像考试,虽然你不喜欢,但还是尽量考好点,这样父母才不会担心你,周围人对你做的其他事也更包容,不会说你不务正业。希望大家在世俗的卷子上能取得差不多的成绩,这样才能保护好身边的人,也才有心思和力气去追寻一些内心真正在意的事情吧。

扯远了,还是要多学习历史,一能增长见识和阅历,二可以抄作业。

3、刻意练习,多记录总结

上面提到要对宏观政策敏感,怎么去培养呢。我最近想到一个有意思的方法,“跟我有关”练习,这个类似于事件驱动型投资策略... 平时大家看新闻时,可能只是看看热闹,过后就忘了。其实我们不能只抱着看看热闹世界的想法,要有跟我有关、我要参与进去的念头。

举个例子,上海工厂马斯克跳舞上热搜,是否可以考虑特斯拉在中国要大卖,特斯拉股票会更好?深入一些的话,这是否说明新能源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可以投资相关基金。当然这是大胆假设,之后要小心验证。去调研下新能源车发展,销量,行业渗透率,是否到拐点了,可以试着买些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基金。

再比如疫情全球蔓延,当时除了宅家、捐钱、科普之外,是否可以调研下医疗制造相关的基金和股票,简单做点投资?可以在观察世界时添加投资的视角,多想想自己能做点什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注意仓位管理。

还要注意记录总结。我有时看着身边人和自己经常在做交易,也几年了,那大家的水平是否有了提高。我说不出,大概只有一点积累,大多数时候还是同等水平上的重复。时间久了,自己做的交易大概又会忘掉,接着推倒重来,确实没有什么进步。

所以要记录下来,记录当时投资的逻辑,卖的逻辑、原因,至少写几条,这样也可以让自己投资更谨慎。过一段时间后,验证自己的投资逻辑是否正确,复盘总结。也要不断总结记录学到的概念、行业知识、投资理念、框架等,最好梳理出自己的投资清单和原则,这样才算不断在进步。

最后,在时代的大河里,我们大概是小的不能再小的鱼了,只能顺流而下。不过,总归要时常跳出水面,看看远方,才可能知晓将来的路。这大概也是,了解一点宏观知识的意义吧。

参考: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何帆 宏观经济学30讲》

公号:“骑行夜幕的统计客”

公号:“饭统戴老板”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解一点宏观知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