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欲共高人语,却是无情送潮归

                                                                              ——《唐宋词名家论稿》读后

21年的第一篇笔记,就来零散记录下词作的你和你们吧。

温庭筠:

        秋色浅 参差剪。侬丽客观,自此不再是酒徒疏离,觥筹交错的伴舞曲。喜欢重复填的菩萨蛮,是水纹细起的残月天。

李璟: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能感之,也能写之。所以戴望舒的雨巷里,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有几多愁。

李煜:

        后主的词总是情深,不止于情事。林花谢了春红的景,不过是人生长恨的配色。人类共有之悲哀,常非来自理性的感知,多是直觉之深情。

晏殊:

        从容理性,旷达清明,写平实的景,抒平和的理。不是一定有波澜壮阔的生命经历写出的曲折作品,才值得被欣赏,圆融玉润的人生不过是现实不可得的映照。所以念完远 伤完春,莫忘怜取眼前人。

欧阳修:

        透过词看到的是自有风月多情的一面,大江大河是诗文的感发,而谁又会未有过情痴的旖旎。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 老去光阴速可惊。依然是沉着豪宕的笔力,其深其情也不假。

柳永:

        少年尚不懂世俗判别,只执着得喜欢三变词的音律和画面。至少年游才知,一入莺燕中,便难以实现正统社会的抱负。所以不如填词是好的选择还是无奈的选择,只愿庆幸有一首八声甘州,便是霜风凄紧,又妨识归舟,是凝愁。

晏几道:

        小山词,读最多的还是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真美。自成秀丽文风,意境确实不如其父的深远,也不比二代公子哥的后主,还一度被归类在花间词的侬丽,但是遣词造句的细腻不艳丽,音调之铿锵,相思情事之蜿蜒,虽是风格回溯,未曾随众,但花草新天地也是天地。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盛衰无常的对比,读书的时候很喜欢定风波,还装模作样的写了作文,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老苏的豪迈旷达是骨子里的,言理而非止于景致。试图有为而未能有为的人生状态是会影响人的行文风格的,即便是旷达,寂寥抑或着念叨的乐观还是有所差别。

        所以才会有苏柳 苏辛or苏欧的词之比对,从前范式的比较是没有灵魂的框架,而唯有一遍遍得读过去才能发现各种差异,譬如多数时候华丽辞藻的柳词,再譬如沉郁有加的欧阳,再或者是我心心念念十年欲说还休的辛词。不得不感慨,人的性格也会多影响行文,包括是否会勇敢的摆脱前人的束缚,开拓自我的风格,开始本就是需要勇气。

秦观:

        词能言诗之不能言,少游在苏轼力拓的局面下却依然未曾遵循世俗认定的固有路线,溯回花间,又非花间,被赞有词心。在我看来,写景是侬丽也好是清丽也罢,终究是笔法,但是发自内心的感受且能将这种感受诉诸笔下才是更高的境界,就是并非为了抒情而抒情,而是将情和理揉碎在平淡如水的描白中。这也是日后填词时候需要多加留意的点。当然他在公文写作中表现出来的慷慨盛气和中年收到挫折之后表现的悲观凄厉又是另外一面了,可见人在不同时间点文学形式载体会有所差异,因而承载的感情也会有所差异。

        啊可太喜欢他的踏莎行和望海潮了,所以这两个都填了。现在再读原词觉得还是很美好。然后顺道知道了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的来源,后一句原来就是“江南无所有 聊寄一枝春”。望海潮里的“东风暗换年华”这个暗字真妙,就好像悄默默的变了天。发现人间词话被引用的频率好高,还有刘熙载的艺概,渐渐发现开始有点喜爱文学评论了。词不仅是词本身,而是人事物混合载体的输出啊。

周邦彦:

        在此之前顺其自然、自然感发力量为词之主要质素,譬如苏柳词风有差异但依旧是感怀后的叙述,而自周邦彦开始了思索安排之词风,自此宋代的词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与其工于辞赋、精于音律不无关系,关于音律和词的创作风格,也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若要音律极其工整,私以为很难完全遵循感情流露的,而自我感情抒发不予修改的同时则显然很难完全遵循音律吧。而由于美成这一词风,常被认为功力集大成,但境界不足,“能做景语,不能做情语”、“勾勒之妙,无如清真”,感觉这一讨论有点类似现代文学中去讨论文笔辞藻的优美与意境意义之深刻是否皆可得。

        在周词的层层勾勒描绘中,领悟景语背后的情语,是欣赏词精妙之处的必经之道,很喜欢这么几句“烟里丝丝弄碧”,弄字用的真灵巧,“愁一箭风快”,用愁字开句,很特别,“斜阳冉冉春无极”,叠词音律的美好,“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直叙相思。叶先生对美成词做了如下的总结,一一记录如下: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善于体物,描绘工巧;善于言情,细腻周知;善于炼字,妥帖工稳;精于声律;工于布局,结构曲折细密。其跳转时空的叙事方式是跳出来柳词的路径体系的,且对南宋词影响深远,问题在于后世的人在此基础上描绘更加蜿蜒曲折,因此更加晦涩难懂,当文学作品过分强调技巧性和反复性的时候确实容易为人所诟病。另外愈发觉得词性不妨读人性,同样的景致,同样文笔不错,笔法精妙,但是在不同心性和人生阅历叠加下写出来的确然大不同,每每便总想到东坡,人生难得一旷达。

陆游:

        关键词 爱国与深情。以诗才和诗笔加之词之格律所填之词。浅直而少含蓄之美。唯钗头凤和卜算子尚算熟稔。壮志未酬仿佛是时代文学作品的主旋律。所以我们首先要是一个生活的经历者才能是生活的记录者。

辛弃疾:

        苏辛皆欢喜,若二者择一,便只有稼轩而已。言志或抒情抑或二者皆有之,更难的是用一生践行所叙述的理念,所言即所行,非偶尔为之,更非刻意为之。文学作品之于后世的感发力量才能跨越时空的间隔。再读生平,屡次罢废,依然屡次重建功业,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曾衰减,比之旬日里的日常坎坷唏嘘,已然不可提。私以为这种反复的心态和东坡之佛道二家皆清明的坦然是不同的,多了太多我们所谓的执念也好坚持也罢。所以辛词自有一种凝聚的感发力量,爱国情怀与抱负的踌躇,多借以景物、古典类比叙述。

        第一次读水龙吟“我觉山高 潭空水冷 月明星淡”,单词看很平实的描述,然贯之,则多了现实的对比和冲击。“千古兴亡 百年悲笑 一时登览”,古今人事之囊括感慨。比之有些强用典且晦涩难懂的作品来说,辛词真的是读起来荡气回肠,却又刚柔多彩,不缺婉转,不乏深意,又不乏笔力。辛词有几点从现在的写作视角来看仍值得深入学习,一是用词汇语言体系的丰富,能融会贯通用古,也不排斥俚语,将古语赋之鲜活的生命力,私以为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质素;二是熟读文史典故,使用自如,却不堆砌,实属难得,这实然有助于豪放词过于直率平铺;三是句法结构排序的多变,多问句,平添用语活力,声律曲折自如,自有天赋;四是意象形象建构之别具,如景色描绘形容词跃然纸上、静态转为动态、具象化为抽象,给与平实的景或者历史形象灌注词作者的情绪。读罢,遂愈发觉得稼轩词之难能与不易学,实然无胸襟,无才力,无境界,难以于豪迈中又见婉转灵动。曲折又别离当真是难。

        在这本唐宋词的论著里,叶先生并未逐人逐词一句句加以分析,着力在词人的历史背景、行文特色以及特色背后的原因,而于己来说,最感慨的则是对各家词特色技法的分析,这对文学创作不论体格均是有所启发的。对古文用语的巧妙化用、历史典故的熟读、留意景致形象、灵活架构语言词藻,而最重要的依然是保持词心和与之一致的心性,实属难能。

        是如斯敬佩磨难曲折里保持初心的故人,而我们是不是早已在信息浪潮的时间里埋葬了自我。

        是不是熬过了夏日,就可以聊一聊冬天的故事。

                                                                                                                                                                2021.1.17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山欲共高人语,却是无情送潮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