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心得

听到老师让我分享读写心得,说实话,我很惶恐。跟着老师学习近半年了,因为反应慢半拍的性子,学东西比较慢。虽然慢,对意象还是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为了我们共同进步,虽然惶恐,还是把我学习中的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常说:阅读是练笔,写作是实战。说明阅读和练笔两者缺一不可,都很重要。我今天的分享就围绕这两方面进行。

首先说阅读。

一:快速阅读,提高审美。

老师多次强调快速阅读就是喝鱼汤品滋味,提高审美。许多同学也都分享了快速阅读的方法,我却始终不得要领。直到有一天读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时,突然理解了喝鱼汤式快速阅读,是要把自己代入,沉浸下去用心的读。就能感觉到整篇作品的气韵流动,知道经典与普通作品的分别就是真。经典作品里的人都是鲜活有生命的,而不是墙上的照片。

二:反复阅读,注意细节。

好的作品是要反复读的。对那些自己喜欢的,有感觉的,可以反复阅读,细品他的美。

博尔赫斯的《诗人》,其中的《致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开头“广场上的喧嚣留在了背后,我走进了图书馆”。一句话直接切入意象,我们好像跟他一起,穿过喧嚣的广场,进人图书馆。作者没有写广场的场景,我们却可以从字里行间感觉广场的气氛,虽然只有十几个字,却蕴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读舒尔茨的《鳄鱼街》里的《八月》,像在欣赏一幅精美的画作,随着作品的引导,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在面前徐徐展开。“阿德拉在明亮的清晨回来,像果园女神波蒙娜一样从夏日的烈焰中现身。她从篮子里倒出阳光绚丽多彩的美——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的野樱桃,闻起来比吃起来还要香甜可口的神秘黑樱桃,以及包裹着夏日悠长午后精华的金黄色杏子。” 读这段文字,像是跟着作者进入一个静物画面拼摆的意象世界,各种水果经过我们的手,拼摆在一起,可以真切感受到水果的质感和气味。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里边有一段,“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期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 直白简单的语言,人生的艰难和无奈就得到很好的表现。

另外在细读的时候,还能够学习到标点符号的运用。像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陀思妥耶夫斯的《诚实的小偷》,都是通篇用讲故事的形式在叙述。双引号的运用是我们学习的样板。连续几段的叙述,每一段的结尾是不用双引号,只在每段的开头用双引号,通过看这个才知道。还有契科夫的《变色龙》中省略号的运用,印象也比较深刻,里边的省略号对突出人物性格起着很大的作用。

接下来说说写作

一:情感零度

在写作中要保持零度情感。很冷静的俯视着意象的流动,用大白话的语言,写意象里看到的,什么都不用考虑。就非常非常冷静的用大白话的语言写意象里看到的就好。如果在写作中掺杂了感情了、回忆了就容易跳戏。

我写的一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看着小强没有脚,还短了一截的右腿,心被针狠狠剜了一下”细细品味,这句里夹杂着心疼怜惜的感情,跳戏了。后来改成“看着只剩一只脚,还短了一截的右腿的小强,奶奶一下子呆住了。” 只写意象里看到的,不夹杂感情,这就是意象的语言。

二:不着急,沉浸,展开

有时候会无意识的突然跳出来一句话,不着急,先放一放。说是放一放,其实我每天都会把那句话念叨一会儿,有感觉就写,没感觉继续放。即使有感觉只能写几十个字,也不着急,一着急,硬往下写,容易落入讲故事的坑里。最近写的一篇文章,源自初冬一天的上班路上,看到电线上的麻雀呼啦啦落下来,就冒出一句,电线上的麻雀呼啦啦飘下来,像秋天大风里的落叶就把这句记下来,每天看看,琢磨琢磨,等到有感觉了,就写一点,有时一天写几十个字,最多一天二百多字,不到一千字,写了很长时间。

刚开始写的时候,不用考虑我写的这是啥意思?表现的是啥主题?就根据意象来,把意象里的写明白,也不用考虑我写的不高大上咋办?生活中哪那么多高大上的事儿,还是平平常常的小琐事多。把小事写清楚明白就好。

三:多写

书看的再多,不动笔写,很难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只有写出来,才会发现问题;能够发现问题,才能够避免下次重复犯错。每写一篇,都找出问题所在,这样一点点提高,才能不断进步。

跟着老师学习一段时间后,写的第一篇是《雨夜》,老师说,只有场景转换,没有人,还需要继续沉浸。接着写了《病房》,老师又说,人物太多,且人物的表现都不够。《渔具》,和《井台》是差不多时间完成的,虽然感觉是烂尾,但意象感还是有的。也算是每篇都在进步。自夸一下。

最后以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语言自然而然,就能表现象,象整一和谐,就能回归意,这就是意和美。意,象,言的关系。写,从意到象到言;读,从言到象到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写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