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老师说"七夕”

图片发自App


今天是七月初七。七月在农业社会中显得十分重要,意味着进入秋天了。

《诗经·七月》开篇就说“七月流火”。“火”是个星宿,指大火星。六月,天暗时出门,大火星在正南方,到七月,大火星方向偏西了,这就是“七月流火”。这个词是说天气渐渐转凉,不要直观地理解为“热”。

这首诗还写到“七月亨葵及菽“,“七月食瓜”。这个月葵啊、菜啊、豆子啊、各种瓜果都熟了,不会饿肚子了。

“七”这个数字挺神秘的,天上北斗七星、地上江南七怪都是“七”。《易经》里两个卦象,一个是剥卦、一个复卦,复卦有句话叫“七日来复”。每一个卦有六个爻,变化时就要七数来变化(不太明白)。“七”是和变化相关的,东西方皆如此,一礼拜就有七天。

七月初七的晚上就是七夕,这个日子涉及到牛郎织女的故事。

传说牛郎和织女在这一天相会。不过事实很残酷,银河相隔的两颗星永远不可能真正相遇的。杜甫就很高冷,讲事实:“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道家认为银河在人的身上表现为任督两脉,任督二脉旁的身体,“气”聚在一起,是说心气相聚,而不是两颗星星相会了。不过像杜甫、洪迈、周密这些大学者都反对这种“无稽之谈”。

不过不必因为事实否定故事。你读“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要是问庄子:鱼怎么可能变大鹏了?那庄子可要逃走了。

还有一个问题,任何书里讲两星相聚,都是说织女星跨银河去和牛郎相会,实际上是男权社会的主流思想在传说中的反映。

接下来讲讲节日起源。

七夕在汉代已有了,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讲七月初七的风俗:白天晒衣服、晒书,晚上到外祭祀河鼓,即牛郎星,后来也说黄姑,河鼓、黄姑是一声之转。

《世说新语》有两个故事,一个是郝隆晒书,郝隆七月初七这天太阳很大,露个肚子躺在地上晒肚子,问他在干吗,他说在晒书。肚子里书太多了。另一个是阮咸晒衣,阮咸这个人很穷,七月七日这一天,人家晒锦绣,他晒破衣,有人觉得很奇怪,问他做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说明汉朝《四民月令》记录的晒书晒衣的风俗到了晋还是流行的。

晚上,就到外面祭祀牵牛织女两星,看到银河中有白色、发亮的东西就跪下来祈祷,主要许的是有关农业的愿望,不关爱情。“牵牛”管耕,“织女”管织,农业社会嘛,男耕女织。最早的七夕跟爱情几乎没什么关系。

到了南北朝,慢慢变成了乞巧节,乞是乞求,巧是心灵手巧,也跟生产生活有关。乞巧这天活动很多。在月亮下拿线穿针,穿得快的乞的巧就多;放在外面的瓜果祭祀,第二天看看,哪里结了蜘蛛网就乞得了巧,蜘蛛网代表了织布,过去叫“蟢蜘”。现在做媒时讲“穿线”、“搭桥”就是从牛郎织女故事衍生出来的。

古人仰望天空时,创造出了故事,在南北朝时慢慢定型了。汉有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颗星不得相会。到南北朝就不一样了,“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能相见了。从天文上的不相见到可以相见了,相见要有个媒介,白居易《白氏六帖》引《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

后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诗歌,宋词常用的词牌名“鹊桥仙”,如果内容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写本义。“桥”意象在中国古代和爱情有关的,很著名的有隋唐五代南桥相会的故事,讲裴航和云英。

历史上填鹊桥仙最有名就是秦少游。过去评诗时,如果读起来整体感觉蛮好,但是找不出一句好句,是“有篇无句”;拿得出好句子但整篇不好是“有句无篇”,秦观的《鹊桥仙》没有一句不好的,可谓“有篇有句”,很了不起,秦观有才情。

秦少游是苏门四学子之一,另一位,相当于他师兄,张文潜也写过“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不管是张文潜的上面几句还是秦少游的 “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实际上都是文人对悲剧的一种自我宽慰。

唐朝一直到宋初,七夕是七月初六过的,很奇怪,有很多推测但没有定论。到了宋太宗时,978年的七月初一,皇帝专门下诏书,七夕回到七月初七过。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没改,南宋陆游到四川去做官时,七月初五路过镇江,有朋友跟他说明天就是七夕,也就是说南宋在镇江,七夕还是七月初六过,还保留这个风俗。

很巧的是,公元978发诏书后的那个七月初七,李煜去世了,活了四十二岁,今天是他的忌日。还很巧的是,他生日也是七月初七。大概这种日子出生的人感情很深,他就是笃于情者。他自己把自己封做“鸳鸯寺主”:“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传持风流教法”,有点好笑。还有汉武帝也是七月初七出生的。

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传》出来后七月初七真正定为和爱情相关。这个故事讲杨贵妃去世后,唐明皇很思念她,让一位道士帮忙寻找,道士见到了杨贵妃,临走前问有没有和唐明皇的比较私密的事情,好让唐明皇相信他,就说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又衍生出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比如清初洪昇写《长生殿》。牛郎织女的故事后来反而写的人反而少,明代有《牛郎织女传》,不是有很有名。

关于七夕的活动宋以前的记载相对比较空泛和概念化,宋朝时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得比较具体。宋代七夕是从七月初一开始过的,专门有个乞巧市,形成了一个经济形式,一直过到初七、初八。市场上卖很多东西,有一种东西很常见,叫摩睺罗/磨喝乐,这个东西在唐朝以前是没有见的,宋书里很常见。实际上是用泥捏的泥娃娃,泥孩。梵文翻译过来的,一般认为就是“目犍连”。捏泥孩蕴含着求子,七夕本来也和爱情、婚姻有关嘛。还有用金子银子来做小娃娃,卖给贵族的。宋朝的七夕也叫“小儿节”。

初二开始演戏,演《目连救母》。这个故事慢慢演变出来到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佛经或敦煌文献里可以看到这个故事。

还有刮花、雕花,还有卖果子将军的,果子将军是一种面粉类事物,不是水果。我们这里的土话讲“糕饼果子”,果子就是糕饼。果子将军是做成人形的糕饼。还有种生,就是种豆芽菜。这些东西都是宋朝随着节日繁荣起来的,就像中秋派生出来月饼产业。七夕节在宋代就衍生出来刮花、果子将军、种生等等。

七夕和爱情本来没关系,流变成和爱情有关,再过一百年,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就像小时候天热晒蒲扇,有了电风扇觉得人生到此完美了,谁知道后来有了空调,以后怎么样,也不知道。七夕以后怎么样,不知道。

今天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8年七月初七记郁震宏老师谈七夕

你可能感兴趣的:(郁老师说"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