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四祖:道信大医禅师

四祖道信禅师,俗姓司马,世代居住在河内,后来迁往蕲州的广济县。

大师生来聪颖,四岁进入私塾读书启蒙,闲暇时听寺僧诵经,入耳即知下文,如同宿习。幼年时期便心慕空宗,效法僧仪。

七岁时跟随一僧人修学。由于这位僧人“戒行不纯’,道信曾多次劝诫,但这位僧人不听,道信只好“密怀斋检”,也就是说道信洁身自重,私下秘密地持守斋戒,经过五年而其师不知。

后三祖来到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道信听说后立即前往参礼,得三祖授法,并随学十年。

隋大业十三年,大师带领徒众抵达吉州,遇到群盗围城,七十余天群盗围城仍没有解除,城中水粮匮乏,人马疲惫,人们都很惶恐。四祖怜悯大众,于是念经许愿,城内水井中便涨满了水。刺史叩谢四祖,并请问退兵之计,四祖教令城中人众随他一起念诵大般若经。不久,当时围城的贼众望见城墙间四下出现大力士神兵,惊恐万分,互相说到:“城内一定有异人,不可以再攻了。”贼众便争相撤去了。

危难即解,四祖便前往衡岳。路过江洲,被庐山道俗请留,居大林寺十年。

唐武德甲申年,蕲州道俗请道信度江北黄梅县。道信去后,仍是选择在山中修行,见双峰有好泉石。即选双峰山长住终老。自入山三十余载。名闻遐迩,四方和尚、善信投奔云集而来。

黄梅四祖寺

一天,四祖去往黄梅县,在路上遇见一小儿,年仅七岁,这个小儿骨相奇秀,出言不凡。与普通小儿很不一般。

四祖于是问小儿:“你姓什么?”

小儿答:“姓有是有,但非常姓。”

四祖问:“是何姓?”

小儿答:“是佛性。”

四祖问:“你无姓吗?”

小儿答:”性空,故无。“

四祖心中默识这个小儿资质不凡,是难得的法器。便派侍者僧到他家里,请求其母亲,让这个小儿出家。其母因宿缘,没有半点为难的样子,于是舍令出家,作为四祖的弟子。后得四祖付法传衣,这个小儿就是五祖弘忍禅师。

有一天,四祖告众说:“我在武德年间游庐山,登上顶峰,望破头山(牛头山),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否?”众人都沉默不解。这个时候弘忍说:“难道是和尚以后会横出一枝佛法?”四祖说:“很好。”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四祖“横出的一支”的来源(牛头山法融禅师,法融禅师在牛头山隐修,牛头山因之而有不寻常的祥瑞气象)。

四祖与法融禅师

后贞观癸卯年,太宗皇帝仰慕道信禅师道风,想要一瞻禅师风采,于是诏请道信禅师进京面见。而四祖却回书婉言谢绝,这样前后三度往返诏请,均被四祖辞谢。太宗因此大为不悦,第四度遣刺史再请,并吩咐说:“如果仍不赴请,即取其首来。”意思是如果再请而不来,就把他的头砍下带来。

刺史到山传达皇帝旨意,四祖仍辞不赴,刺史按皇帝旨意要砍他的头,四祖竟然伸颈就刀,神色淡定从容。刺史见状非常惊异,也不敢轻率行事,便返回京城,将状况禀告。这让皇帝对四祖更加的钦佩和仰慕,并赐以紫衣,彰从其志。

道信在临终前命弟子弘忍,于寺之西岭为其造塔。说命不久将终。后又催促尽快建成。道信禅师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闰九月初四,自入塔中,垂诫门人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毕端坐而逝。世寿七十有二。

第二年的四月八日,塔门无故自动打开,门人发现道信端坐如故,容貌如生。从此以后,不敢再关闭塔门。

代宗谥四祖大医禅师、慈云之塔。

道信禅师的禅法,“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旨在教人保持正念清净的觉心,远离执着颠倒的妄想。

在具体的修行方法上,主张先要行忏悔,心端坐不动,念诸法实相,除去障碍妄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念佛,以进一步去除执心,念念不断,最后忽然而得到澄明解脱。

此外道信禅师还主张“解行相扶”和“守一不移”的禅修方法,并提出的五项内容:

一是了知心之本体,这就是心的体性本来清净,无染无污,与佛相同。

二是了知心的用,心能生灭万法,而心的本身却是不生不灭的,万法皆由心生,从本质上讲与心没有差别。

三是经常保持觉心,了知诸法的空寂本性,而能于相无相,不生执着之念。

四是观身,观自己的色身是空,身内身外相通相同,人身于法界之中,没有障碍。

五是守一不移,不论是动是静,常守本心,这样就可以明见佛性,早入空门。

传法偈:

华种有生性,

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

当生生不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宗四祖:道信大医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