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标准与网络协议
1.1、OSI协议
OSI: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模型。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管理通信设备和网络媒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将数据转换为可通过物理介质传送的电子信号。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物理层的传输介质包括(各种物理设备)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网线、双绞线、同轴电缆。
协议:RS232、V.35、RJ-45、FDDI
相当于:快递寄送过程中的交通工具,例如汽车,火车,飞机,船。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提供介质访问和链路管理。接收来自物理层的位流形式的数据,封装成帧,传送到网络层;将网络层的数据帧,拆装为位流形式的数据转发到物理层;负责建立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
协议:IEEE 802.3/.2、HDLC、PPP、ATM
相当于:装拆箱工人。
3、网络层(network layer):IP选址及路由选择。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文或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控制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信息转发,建立、维持和终止网络的连接。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在这一层被转换为数据包,然后通过路径选择、分段组合、顺序、进/出路由等控制,将信息从一个网络设备传送到另一个网络设备。
协议:IP、ICMP、IGMP、IPX、ARP
相当于:快递公司庞大的快递网络,全国不同的集散中心。比如,从深圳发往北京的顺丰快递,首先要到顺丰的深圳集散中心,从深圳集散中心再送到武汉集散中心,从武汉集散中心再寄到北京顺义集散中心。这个每个集散中心,就相当于网络中的一个IP节点。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数据通信。建立主机端到端的链接,为会话层和网络层提供端到端可靠的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问题,确保数据能完整的传输到网络层。
协议:TCP、UDP、SPX
相当于:公司中跑邮局的送信职员,他们负责将上一层的要寄出的资料投递到快递公司或邮局。
5、会话层(session layer):创建、管理和维护会话。接收来自传输层的数据,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支持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
协议:RPC、SQL、NFS
相当于:公司中收寄信、写信封与拆信封的秘书或者公司的外联部。当接收到表示层的数据后,会话层将会建立并记录本次会话,他首先要找到公司B的地址信息,然后将整份资料放进信封,并写上地址和联系方式。准备将资料寄出。等到确定公司B接收到此份报价单后,此次会话就算结束了。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数据编码、格式转换、数据加密。提供各种用于应用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识别。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一种标准表示形式,用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格式转换成通信中采用的标准表示形式。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一。
协议:JPEG、ASCLL、GIF、DES、MPEG
相当于:翻译官。由于公司A和公司B是不同国家的公司,他们之间的商定统一用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所以此时表示层的翻译官,将应用层的传递信息转翻译成英语。同时为了防止别的公司看到,公司A的人也会对这份报价单做一些加密的处理。
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为应用程序或用户请求提供各种请求服务。OSI参考模型最高层,也是最靠近用户的一层,为计算机用户、各种应用程序以及网络提供接口,也为用户直接提供各种网络服务。
协议:HTTP、Telnet、FTP、SMTP
相当于:以公司A和公司B的一次商业报价单发送为例子,公司A的老板就是我们所述的用户,而他要发送的商业报价单,就是应用层提供的一种网络服务,当然,老板也可以选择其他服务,比如说,发一份商业合同,发一份询价单,等等。
1.2、网络协议与标准
IEEE 802.3:局域网协议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记忆法:11像wifi,所以是无线)
1.3、TCP/IP协议
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能够在多个不同网络间实现信息传输的协议簇。
协议(protocol):是一个群体之间规定的规则,这个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这个群体里面的人可以正常交流。简言之就是,人为定义的用于两台终端进行网络通信的一套共通标注。
比如,如何探测到通信目标、由哪一边先发起通信、使用哪种语言进行通信、怎样结束通信等规则都需要事先确定。不同的硬件、操作系统之间的通信,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一种规则。
协议中存在各式各样的内容。从电缆的规格到 IP 地址的选定方法、寻找异地用户的方法、双方建立通信的顺序,以及 Web 页面显示需要处理的步骤,等等。
像这样把与互联网相关联的协议集合起来总称为 TCP/IP。
也有说法认为,TCP/IP 是指 TCP 和 IP 这两种协议。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TCP/IP 是在 IP 协议的通信过程中,使用到的协议族的统称。
1、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互连协议),网络层
2、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网络层
(IP地址 到 物理地址 的转换)
3、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转换协议),网络层
(物理地址 到 IP地址 的转换)
4、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网际控制报文协议),网络层
(专门用于发送错误报文)
5、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网际组管理协议),网络层
(向相邻多路由器报告多目组成员)
6、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传输层
7、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传输层
---------- 以下协议建立在TCP之上 ----------
8、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应用层
9、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应用层
10、Telnet(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通讯网络/电信网,远程登录协议),应用层
11、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应用层
---------- 以下协议建立在UDP之上 ----------
12、TFTP(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简单文件传输协议),应用层
13、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域名解析协议),应用层
14、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应用层
15、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应用层
FTP: 是基于客户/服务器(C/S)模型而设计的,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建立两条 TCP 连接。一条是数据连接(20号端口),用于数据传送;另一条是控制连接(21号端口),用于传送控制信息(命令和响应)。
C/S模型: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型。
B/S模型: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模型。
1、开发维护成本
cs开发维护成本高于bs。因为采用cs结构时,对于不同的客户端要开发不同的程序,而且软件安装调试和升级都需要在所有客户机上进行。 bs只需要将服务器上的软件版本升级,然后从新登录就可以了。
2、客户端负载
cs客户端负载大。cs客户端不仅负责和用户的交互,收集用户信息,而且还需要通过网络向服务器发出请求。 bs把事务处理逻辑部分交给了服务器,客户端只是负责显示。
3、安全性
cs安全性高。cs适用于专人使用的系统,可以通过严格的管理派发软件。 bs使用人数多,不固定,安全性低。
4、作用范围
Client/Server是建立在局域网的基础上的。Browser/Server是建立在广域网的基础上的。
2、网络设备
2.1、网络交换
2.2、互联设备
扩展资料:
---------- 物理层 ----------
中继器(RP repeater):是一种信号增强设备,从一个网络电缆里接收信号,放大它们,将其送人下一个电缆,完成信号的复制、调整和放大功能,以此来延长网络的长度。
集线器(Hub):多端口的中继器。以集线器为中心,连接多个节点。
---------- 数据链路层 ----------
网桥(Network Bridge):将两个相似的网络连接起来,并对网络数据的流通进行管理。像一个“聪明”的中继器,比中继器更敏锐。网桥是一种对帧进行转发的技术,根据MAC分区块,可隔离碰撞。网桥将网络的多个网段在数据链路层连接起来。
二层交换机(Layer 2 Switch):多端口网桥。通过学习连接的每个终端的 MAC 地址,将数据发送给对应的目的终端上,避免将数据发送到无关端口,提供网络利用率。
---------- 网络层 ----------
三层交换机(Layer 3 Switch):具有部分路由器功能的交换机。目的是加快大型局域网内部的数据交换,所具有的路由功能也是为这目的服务的,能够做到一次路由,多次转发。
路由器(Router):是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的设备。
---------- 高层(4~7层) ----------
多层交换机(Multilayer Switch):带协议转换的交换机。
网关(Gateway):也称协议转换器,提供集中协议的服务。可以对数据重新分组,以便能在两个不同网络间进行通信。用于类型不同且差别较大的网络系统间的互连,或用于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或者局域网与主机系统的连接。
2.3、无线网络设备
3、网络服务器
没有重要考点
4、网络存储技术
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附加存储、直连式存储。外部存储设备通过SCSI或FC接口直接连接到应用服务器。
(举例:U盘,把U盘插到服务器上,要安装驱动)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设备。使用网络技术(TCP / IP,ATM,FDDI)通过网络交换机连接存储系统和服务器主机,建立存储专用网络。
(即插即用,无需安装驱动)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可通过FC交换机连接存储阵列和服务器主机,以建立专用于数据存储的区域网络。
---------- 1、FC SAN(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
---------- 2、IP SAN(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
---------- 3、IB SAN(InfiniBand)无限带宽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iSCSI(Internet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互联网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
LAN(Local Area Network)本地网、局域网
WLAN(Wireless LAN)无线局域网
因特网:因特网使用TCP/IP协议让不同的设备可以彼此通信,但使用TCP/IP协议的网络并不一定是因特网。因特网是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互相连接而成的特定的。
以太网:以太网是当今局域网采用的通用通信协议。它也可以说是局域网的一种,目前局域网大多数都是使用以太网标准,所以也可以认为以太网就是局域网。局域网之间的通信协议必须是相同的。
互联网:可联网又可成为因特网。
局域网:局域网的主要特性是:高数据速率、短距离和低误码率。局域网覆盖的范围较小,如一幢大楼、一个工厂、一所学校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网。由上面的以太网定义可以知道,局域网是可以采用不同的协议来通信的。
万维网:万维网又称环球网、,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通过互联网访问。万维网并不等同互联网,万维网只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
5、网络接入技术
GPRS是2G网络
6、网络规划与设计
6.1、网络规划
6.2、网络设计
如果网络规模比较小,可以没有汇聚层
接入层举例:家里的路由器
6.3、网络实施
无重要考点
7、数据库管理系统
8、数据仓库技术
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简称DW或DWH),简称“数仓”。
是一种面向商务智能活动 (Business Intelligence,简称:BI) (尤其是分析)的数据管理系统,它仅适用于查询和分析,通常涉及大量的历史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般来自应用日志文件和事务应用等广泛来源。
数据仓库4大特征:
··· 面向主题(Subject-Oriented):数据仓库可以高效分析关于特定主题或职能领域(例如销售)的数据。
··· 集成(Integrated):数据仓库可在不同来源的不同数据类型(异构数据源)之间建立一致性。
··· 非易失 / 相对稳定(Non-Volatile):进入数据仓库后,数据将保持稳定,不会发生改变。
··· 随时间变化 / 反映历史变化(Time Variant):数据仓库分析着眼于反映历史变化。
数据源(异构) >>> ETL >>> 数据仓库存储与管理 >>> OLAP >>> 前端BI工具
ETL(Extract-Transform-Load)抽取、转换、加载,是将业务系统的数据经过抽取、清洗转换之后加载到数据仓库的过程。
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联机分析处理,是一种用于组织大型商务数据库和支持商务智能的技术。
数据仓库与OLAP的关系是互补的,现代OLAP系统一般以数据仓库作为基础,即从数据仓库中抽取详细数据的一个子集,并经过必要的聚集,存储到OLAP存储器中,供前端分析工具读取。
9、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Middleware):指提供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连接的软件,以便于软件各部件之间的沟通。
中间件的任务是 使应用程序开发变得更容易,通过提供统一的程序抽象,隐藏异构系统和分布式系统下低级别编程的复杂度。
---------- 底层型中间件 ----------
JVM(Java Virtual Machine,Java虚拟机)
CLR(Common Language Runtime,公用语言运行时)
ACE(Adaptiv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自适应通信环境)
JDBC(Java Data Base Connectivity,Java数据库连接)
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连接)
---------- 通用型中间件 ----------
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为了完成系统底层传输层集成。
J2EE(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Java 2 平台企业版),为了完成不同硬件和操作系统的集成。
MOM(Message Oriented Middleware,面向消息的中间件),为了完成不同系统的信息传递。
····· MQ(Message Queue,消息队列),是在消息的传输过程中保存消息的容器。
····· 使用较多的消息队列有ActiveMQ,RocketMQ,RabbitMQ,ZeroMQ,Kafka,MetaMQ等。
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对象模型)
---------- 集成型中间件 ----------
WorkFlow(工作流)
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企业应用集成)
扩展资料:消息中间件
----------【使用场景】----------
1、跨系统数据传递。
2、高并发流量削峰。例如有服务器请求太多,此时可以将请求暂时缓存在消息中间件作为缓冲。
3、数据异步处理。例如用户下了订单之后需要电邮通知其订单成功,此时电邮发送是一个相对耗时的工作,可以从下单的操作中挪出来,放到消息中间件,从而提高响应时间。
----------【模式】----------
1、一对一/点对点模式。一般是消费者主动拉取,确认之后就可以删除消息。即使有多个订阅者,一条消息也只会发给其中一个订阅者。
2、一对多模式。一个生产者对应多个消费者,则采用广播模式,确认之后并没有立即删除消息。
10、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的规划与设计
可用性(Availability):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Mean Time To Failure)
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平均维修时间(MTTR,Mean Time to Repair)
可靠性(Reliability)
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系统经过专门的设计,从而减少停工时间,而保持其服务的高度可用性。
高可靠性(High Reli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