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影视从业者,我看过的电影作品也是千部有余,但和《夜短梦长》的作者比起来,真真儿是小巫见大巫了。况且,差距不仅仅在于观影量,更在于对影视作品的多方位理解。
每每看到作者独特且尖锐的影评视角,我都会感叹,要有怎样的观影量、阅读量和知识储备,才能在行文时做到如此流畅的旁征博引。
稍加搜索,作者毛尖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作协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协会副会长,影评作品曾在多家刊物发表。如此,算是解开了疑惑。
《夜短梦长》是毛尖的影评合集,分为一二两辑。
辑一分别以谋杀、两性喜剧、婚姻、火车、成长、扩大生命为关键词,串起多部看似毫无关联的中外影片;
辑二相对简单,用扑克牌的哲学诠释命运、纯真,和梁朝伟。
全书的结尾部分也很有意思,用组成单词“ending”的六个字母为引,探讨六部影视作品。
从全书甄选的影片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老电影的痴迷程度绝非常人可比,不管是20世纪初期鲜有人知的黑白默片《火车大劫案》,还是60年代左右的经典之作《祖与占》《断了气》《惊魂记》《四百击》,作者对其内容,甚至台词、镜头,都如数家珍。
序言中李欧梵先生说:
“她(作者)的影龄不会超过二十年吧,但却能把一个世纪的世界电影经典观赏殆尽。”
对此,我深感惭愧。80年代以前的电影,我几乎毫无涉猎,零星看过的几部,回忆起来也只剩下模糊不清的些许片段。不过,这反倒印证了作者的笔下功力。
毛尖不厌其详地介绍老电影的剧情,照常说,这该是很枯燥的阅读体验。但恰恰相反,毛尖的文字有种魔力,能在读者脑海中建构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加上与电影调性十分贴合的描述,旧时影像仿佛就在眼前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用文字还原影像,倒也不值得被过分称赞。在讲电影的同时带入导演故事、演员访谈、历史背景,和自身的理解,且行文依旧流畅,不会让读者有跳进跳出之感,才是毛尖最厉害的地方。
以辑一中讲述婚姻的篇章为例。
毛尖在《有闪电的地方稻子才长得好:谈影史中的外遇》中,以外遇为开端,用温情结束。从讲述丧偶男人偶遇旧日情人的日本电影《小早川家之秋》,到“以抵死克制的方式呈现英式婚外情的抵死浪漫”的英国电影《相见恨晚》,再到获得1950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和剧本奖的好莱坞电影《三妻艳史》,最后回到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浮草》。
毛尖没有局限于伦理,而是纵观题材,通过时代背景、导演风格,体现东西方对待婚姻、爱情的态度。
对成濑巳喜男的《愿妻如蔷薇》,毛尖说:
“在情妇形象始终被污名化的银幕上,成濑以极具说服力的平行镜头在婚姻的合法性问题上踢了一脚。”
对布努艾尔的《白日美人》,毛尖说:
“影片奇特的安详,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最后一刻,也是晚期布努艾尔的弥撒时刻。”
对小津安二郎的《浮草》,毛尖说:
“让我们把所有的祝福送给和好了的戏班情人吧,对于他们,浮萍漂泊是常态,安定的生活才是外遇,这个,海边小村里的老情人不仅理解,而且懂得。”
毛尖从未囿于普世对“外遇”二字的一贯鄙夷,她用极其精准的文字引领读者挖掘表象背后的意义。
同时,毛尖擅长用“非常规方式”挖掘不同影片的内在联系。
比如,她将《伴我同行》《逍遥骑士》和《阿玛柯徳》归总在《一个人可以在哪里找到一张床:男人和火》专题下,用以诠释自由和成长,并找出了三部影片之间的隐秘关联;
再比如,她将《欢愉》中的泰利埃,《笑傲江湖》系列中的东方不败,《祖与占》中的凯瑟琳放在一起,归结为“扩大生命的做法”。
实在令人惊叹。
这也注定,这本《夜短梦长》并不适合电影小白阅读,姑且算作本书的一个缺点吧!
其实在此之前,我从未一次性读过这么多影评,尤其是里面有那么多我根本没有看过的影片。总觉得一部电影我连看都没看过,又该如何理解关于它的评论?
但毛尖,确实改变了我的定式思维。
好的影评,永远不会干巴巴地复述剧情,而是在消化吸收之后,用自己的行文方式讲故事。并能综合影片的创作时代,创作者的个人风格,跳出表象,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作品,再将自己的理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很多时候我会想,电影作品存在的价值,是在于精准表达创作者本人的思想,还是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解读的平台?
我们在撰写电影评论时,为的是窥探导演意图,还是想透过这120分钟去认知自我?
可能,二者都有吧。
毛尖在和读者分享自己观影感受的同时,也为读者开辟了新的观影角度。当然,在这之前,读者自身需要有高于普通观众的电影思维。
最后,以序言中李欧梵先生的话作为结尾——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卖得好,即便不能畅销,至少也应该在年轻影迷中鼓动一个风潮:不要再去追逐铁甲人和蜘蛛侠了,多膜拜几位老电影中的男神和女神,他们虽然已经故世,但在银幕上留下的影子却真正令我们欢畅。